“普通力”也是一种能力

2022-07-04 11:20时间君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普通人智商金钱

还记得新华字典1998修订本《常用标点符号》中的一個例句吗?“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在当年也许确实如此,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内卷”的不断发展,“海归贬值”“月入过万”“马路上一砖拍下去就有仨大学生”等等言论层出不穷,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不禁发出灵魂拷问:“难道只有我是来人间凑数的吗?”

人人都渴望成功,很少人会甘于“普通”。

几年前成功学席卷网络和书刊,成了新一波“财富密码”。而与“成功学”相对的,就是应运而生的“普通学”。豆瓣“普通学”小组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认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教育如何努力追求成就,做个成功者。但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如何接纳自我,如何做一个珍贵快乐的普通人”。

在这里,大家分享自己普通的生活和烦恼,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交流互助让大家都能做一个珍贵快乐的普通人,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美好,感受“普通”的快乐。“普通学”小组自2021年创建以来已经有了近6万名“普通人”,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数量远不止于此。

“普通人”的“普通”是如何定义呢?是学历、智商、还是金钱呢?从智商等先天特征角度来看,68.26%都是普通人。教育统计学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身高、肺活量、智力水平、实际动手能力等都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与他人无异,有着平均身高、平均长相和平均智商。满街都是高学历?非也,从数据上看,211大学录取比例为4.83%,而985大学录取比例仅1.69%。

从金钱角度看,现实可能更加残酷。根据帕累托法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二八定律”,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且这个结论对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情况都成立。换句话说,在金钱上,80%的人都是普通人。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普通人”都是绝大多数,但为什么我们时常会觉得“只有我是普通人”呢?打开朋友圈,看到的是精致的九图plog;打开某社交晒图APP,看到的是Gucci满柜;甚至在互联网匿名分享区,几乎“人均年薪百万”……互联网放大了个体“成功”的幸存者偏差,却让大多数的“普通”无家可归。

没有人生来就觉得自己的梦想是做一个“普通人”。

《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吕秀才是前朝知府大人的孙儿,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但因屡试不中,二十五岁穷困潦倒,变卖祖产在同福客栈当账房先生,被自己过去的老师评为“伤仲永”的一个经典案例。

电影《艋舺》中有一句台词,“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普通力”,是一种在逆境中能找到生活勇气的力量,“普通力”,是指有普通的思维方式,凡事都能正常进行,它比“攻击力”和“守备力”更重要。

(摘自《意林》 时间君/文)

猜你喜欢
普通人智商金钱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体测鞋走红,是『提分鞋』还是智商税?
比金钱更值钱的
二则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智商
高冷,是因为智商太高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