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成然 张朝阳 李兆雄
摘 要 近年来,生态建设不断发展,社会各界逐渐加大了对此项工作的研究力度。随着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的不断增多,在生态茶园的建设下,严格控制茶叶各生产环节,最终获得绿色、健康、无公害的茶产品,对于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此,重点探讨高山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从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与原则入手,分析高山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提出积极开展茶园机械化作业、强化产学研结合等策略。
关键词 茶叶;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65
茶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茶产业的关注力度,并出台了较多政策,不断促进各地区茶产业的良好发展。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的不断加强,使茶产业逐渐向生态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因此,为提升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效果,需要重点对高山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1 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与原则
1.1 意义
生态茶园是基于生态学原理,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際情况,如土壤环境、水资源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充分利用光能、热能及生物能,并在病虫害生态防控下进行绿色、无公害茶产品生产的茶园。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意义是生产高效、优质的茶产品,推进高山地区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我国较多地区的茶园建立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区域,高山生态茶园的建设既能提升茶产品质量,又能带动种植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2 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前提,不能选用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及生态公益林地。建设过程中,应降低对环境的破坏,防止污染环境。2)因地制宜原则。生态茶园建设中,应结合种植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土质与地形,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其优势与特色,提升生态茶园的生产水平与经济价值。不仅要做到科学选种,还应合理选择耕作和施肥方式,种植适当的隔离带和间作植物,并构建出相应的病虫害防控体系。3)科学管控原则。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控方式,才能实现生态茶园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生态茶园建设时,应遵循科学管控原则,重点做好茶园耕作、水分管理及土壤肥力培育等工作,提升生态茶园管理质量的同时,保证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的高效推进。
2 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技术
2.1 合理选择发展区域
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环节,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发展区域,首选环境优越的丘陵山地。产地需要与无公害茶叶生产环境要求相符合,不可靠近城镇、工业区、交通主干道,园区附近不能存在污染源,要保证土壤肥力良好、生物植被丰富,以确保种植环境适宜。
2.2 园地规划和建设
2.2.1 生态规划
在立体结构上,选择“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方式进行规划,保证乔、灌、草共存。主要选择阔叶类植物,保证植物与茶树没有交叉,且不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1)对于开垦不便的区域,如山顶、园地边缘等位置,应保留原有林木植被。2)若茶园建设面积在6.7 hm2以上,应规划与建设生态林带,如联合种植乔木与灌木。3)在茶园道路旁边以5~6 m的间隔种植行道树。在茶园中应规划种植遮荫树,每667 m2实际种植数量为5~8株。4)在茶园梯壁位置种植匍匐性植物,同时在1~3年茶园与园内间隙中套种苕子、紫云英、油菜及豆科等作物。
2.2.2 园地建设
在园地建设方面,不仅要满足保土要求,还应满足保肥及保水要求。1)开园过程中,不可使用大型机械,也不能放火炼山。2)梯田开垦时,应保证梯层高度相等,深60 cm,梯面宽度1.5~2.0 m,小弯曲直、大弯随势,所有梯田均与道路相接,并且沟沟相通。3)道路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便于开展生产管理工作,还应有助于水土保持,能够进行机械化作业。因此,需要建设主干道、支道、步道及环园道。4)茶树种植。立足当地环境条件,科学选择茶树品种。同时,按照实际生产需要,合理搭配品种。例如,根据采摘期合理搭配成熟期不同的品种。高山区域茶苗种植中,应选择超过3年苗龄的茶苗;不超过2 m的梯面,通常选择单行种植模式,保持株距50~60 cm;超过2 m的梯面,可以选择双行种植模式。
2.3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拓宽与改造道路,合理布设各类型道路。同时,要对路面进行硬化处理,构建科学的交通网络。高山生态茶园水利设施建设环节,需要保证其具备良好的灌溉、排涝及蓄水功能。建设排蓄水系统时,应结合地形地势,合理设置排水沟和防洪沟,将防洪沟设置于茶园上方,将洪水引入排洪沟,避免山洪的不良影响[1]。为达到良好的蓄水效果,应在梯层内侧设置竹节型蓄水沟,并连接防洪沟。具体建设位置为接近水源的区域,同时为满足茶园用水需要,每2.67~3.33 hm2建设一个10~20 m3的蓄水池。若有条件,可建设一些浇水设施,以获得更加优质的茶叶。
2.4 幼龄茶树定形修剪
当茶苗高度超过25 cm、主枝粗大于0.3 cm时,可进行首次定形修剪,将高度控制在15~20 cm。如果茶苗没有达到上述标准,需要推迟定形修剪的时间。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1~2次定形修剪工作,每次修剪的高度均应向上提升,一般提升10~15 cm。为使茶树可以良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保证树体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进一步提高冬季抗冻能力,通常情况下,当秋茶树停止生长后,无需再定形修剪,直到春季茶芽萌动前再修剪即可。福建省高山生态茶园建设中,在立春时节进行茶园定剪,根据茶树长势,夏茶叶结束后再次定剪,选择一年定剪2次的方式,提前进入了采摘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完成3次定剪工作后,茶树高度达到60 cm,基本形成骨架,应合理修剪及打顶轻采,对树冠及采摘面进行良好培养。开展打顶轻采工作时,需遵循采面养底、采密养稀、采中养侧、采大养小及采高养低的原则。完成打顶轻采工作后,如果树冠表面参差不齐,可予以适当修剪,将个别突出的新梢剪掉,保证采摘面茂密整齐。茶树高度达到70 cm左右、采摘面树幅超过90 cm时,可实施采摘。
2.5 配套种植
2.5.1 种植防护林及隔离带
防护林与隔离带的种植属于高山生态茶园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主要种植于荒地四周及山顶通风口,以防止高山茶园顶部受到风雪、寒风等不良天气的影响[2]。丘陵区茶园不宜种植阔叶隔离带,选择树种时,应首选挡雨通风能力强且植株高大的品种,还应满足当地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同时需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2.5.2 茶园合理间作
通过合理间作的方式可以降低光照强度,适当调节茶园温湿度,保证新梢生长良好,进一步增加有效内含物含量,既能获得良好的鲜叶质量,又能进一步增加茶园的经济收入。在实际间作时,可以选择茶林间作或茶果间作的方式,以每667 m2间作5~8株为标准,达到30%的遮荫率[3]。根据种植地实际情况,在茶园空旷地间作优良茶果树及新品种。
2.5.3 合理种植护梯植物
在茶园梯壁位置种植护梯植物,也可利用绿肥及树苗保护茶园原有的花草,避免雨水冲击,达到牢固梯壁的效果,使雨季茶园具备良好的保水及保梯能力,不可斩草除根,應定期割杂草。
2.6 茶园管理
2.6.1 土壤管理
1)中耕及深耕。通过中耕及深耕的方式,疏松植株土壤,保证土壤微生物生长良好,使嫩叶茶树植株具备较强的吸肥能力及吸水性,促进茶树新叶与根系发展。中耕时,耕作深度为10~15 cm,每年2~4次,一般在各季茶叶萌发后开展此项工作;深耕时,耕作深度为20~30 cm,主要在秋冬季茶结束后开展此项工作[4]。2)茶园铺草覆盖。在茶树行间有序地覆盖麦秆、稻草。铺草覆盖能够对茶园土壤温度进行良好的调整,避免茶园出现冻害,并减少水分流失。此外,覆盖物腐烂过程中会分解出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使茶叶品质提升。
2.6.2 水分管理
1)人工灌溉。茶园水分管理过程中,应做好人工灌溉工作,在高山生态茶园外侧构建灌溉系统,可以起到蓄水、灌水及排水的作用;在茶园上侧梯坎内部建设浅沟式蓄水沟,为茶园提供足够的水分。2)机械节水灌溉。将水源作为节点,每间隔1 m设置相应的水管,结合水量、喷灌转动强度及射程等多种因素选择洒水喷头并安装。
2.7 病虫害防治
高山生态茶园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新建的高山生态茶园或改制换种的茶园需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茶叶品种。采用健康栽培法进行合理密植,并开展分期分批采摘,保证采摘的及时性[5]。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摘除受虫害为害的茶叶,避免虫害的不良影响。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不仅要进行土壤培肥,还应清除茶园杂草,减少土壤越冬害虫,同时要及时清理患病茶树枝,并将其带至茶园外进行深埋或烧毁。2)物理防治。可以利用害虫的趋性对茶树害虫进行诱杀,利用多样化的措施进行害虫防治,如彩色板、糖醋液及频振式杀虫灯等。3)生物防治。高山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可以选择生物防治的方式有效防治虫害。保护茶园中的有益生物,如蛙类、捕食螨等,对茶园中的瓢虫、寄生蜂和草蛉等进行防治;通过人工助迁或释放捕食螨、瓢虫、寄生蜂等茶园害虫天敌,减少茶园虫害问题的发生;利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及动物源农药,避免人为因素对害虫天敌造成伤害。4)化学防治。结合当地茶园实际情况,选择45%石硫合剂溶液进行冬季封园喷洒,以此减少茶叶螨、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及黑刺粉虱等害虫越冬基数。
3 促进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的建议
1)积极开展茶园机械化作业。高山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重点使用茶园小型耕作施肥机,不断完善各环节系统,为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2)强化产学研结合,不断研发新技术,并逐渐将其应用于实践,提升生态茶园建设水平。3)高山生态茶园建设要与优质产品开发相结合,如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茶叶等,保证茶园获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4)完善茶叶科技推广体系,将重点放在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建设上,并吸引多方力量配合,不断完善技术推广制度,构建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提供制度体系及人力保障。5)健全源头管控,从高山生态茶园实际情况入手,构建全面的台账体系,其中不仅要包含生态茶园的基础信息,如地理位置、种植面积、品种等,还应对茶园深度信息进行不断完善,并且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使茶园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提升茶叶的品质,获得更高的价值,因此,在茶园源头管控上需要有档可查、有据可依,真正构建出高标准的高山生态茶园。
4 结语
高山生态茶园建设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能进一步提升茶产品质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合理选择发展区域、园地规划和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幼龄茶树定形修剪、配套种植、茶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获得良好的建设效果,还应通过相应的手段进一步促进高山生态茶园建设,使高山茶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占霞,林小兵,尚宇梅,等.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4):36-38.
[2] 冯运来,周楷轩,冯太君,等.临沂市生态茶园建设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20,40(16):133-136.
[3] 詹杰,李振武,应朝阳.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茶园间作作物的选择及配套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51-52.
[4] 廖彩虹.浅议在生态茶园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福建茶叶,2021,43(8):25-26.
[5] 叶海凤.建设好山地水利系统是山地生态茶园建设的首要举措[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103-104.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