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十年,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逢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跨越。在这十年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项项变革性实践、一次次突破性进展、一个个标志性成果,见证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非凡历程。
7月中旬,2022年中国经济半年成绩单公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二季度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实现正增长。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出强大的“韧实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22年开年以来,新冠疫情持续高位流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让本就负重前行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在如此复杂的环境和诸多不利条件下,中国能防住疫情,稳住经济,安全发展,再一次为全球经济稳定复苏注入了强大信心。正如外媒评论所言,中国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可靠火车头”之一。
回首半年,回望十年。这半年的经济答卷,只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片段和侧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带领人民书写着新的恢宏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领导人民埋头苦干,中国经济列车一路狂飙,到2010年经济增速达到10.6%、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粗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释放的红利逐渐由盛转衰,支撑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自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同时,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
迈入新时代,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关键之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为我国经济厚植基础、突破关键、赢得未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新常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系列重大判断、精准谋划,指引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不仅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经济体量继续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安全全面加强……这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既表现为国家发展进步的宏大叙事,更体现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居民储蓄率位居全球第一。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超过37辆,比2012年翻了1倍还多。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下降了3.2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
2012年春节前夕,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大龄青年施全友心怀忐忑地把女友孔铭英带回村过年。
尽管来之前对村里的贫困状况已有耳闻,但一进门,这位重庆姑娘还是被吓住了:堂屋地面坑坑洼洼,厨房看上去要垮塌,猪崽就睡在床铺下……看到村里实在太穷,年一过完,孔铭英就独自去了广东打工。
“山沟两岔穷圪垯,每天红薯苞谷粑”,山多田少、生活窘迫,全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7%,村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这是10年前的十八洞村。
远山、古树、碧水、蓝天,一年四时游人如织。这是10年后的十八洞村。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如今的孔铭英早已“回心转意”嫁给了施全友,夫妻俩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很红火。
十年来,全国十多万个像“十八洞”一样的贫困村都已成功摆脱贫困,拔掉穷根,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当时间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农村仍有9000多万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十八洞村所处的武陵山区,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实地调研,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自此,拉开了全国脱贫攻坚新的序幕,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嘹亮号角。
8年攻坚决战,成就十分显著。8年时间里,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总量达到13万亿人民币,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多万名干部是个什么阵仗?比中国现役军人还要多70万。13万亿人民币有多少?相当于2021年世界第九大经济体的GDP。9899万人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世界人口排名第十五的国家的总人口。这,也就是脱贫攻坚被称为“人间奇迹”的原因所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也不是社会主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所以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共同富裕问题,把它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加以推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将之作为“十四五”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发展概念,更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进入新时代的这十年,我们在推进共享发展、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这十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9倍缩小至2021年的2.5倍,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到0.466,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都呈缩小态势;这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这十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正是这些“补低”“缩差”“扩中”的努力,让我们的社会结构更加趋向“橄榄型”,为迈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气也能卖钱?还能当嫁妆?10多年前,如果有人说这事,会让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但如今在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早已变成现实。
常口村是闽西北大山深处的一个传统客家村落,环绕村庄的19000亩山林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2021年5月18日,村民张林顺领到了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范围涉及村里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其中,2723吨碳减排量,当天就被一个科技公司以4.0845万元的价格买走。常口村自此有了“中国碳票第一村”的美誉。
在当年女儿的订婚仪式上,张林顺把自家387亩山林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希望他们能把保护绿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空氣都能卖钱了,10年前提起空气却让许多人直摇头。PM2.5,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1/20的细颗粒物,在2013年成为全中国最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那一年,中国东部平均雾霾天数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
解除人民群众的“呼吸之痛”,向雾霾宣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成为一场没有退路的阻击战。当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压减燃煤、调整产业、联防联控、依法治理……通过近10年的持续作战,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PM2.5年平均浓度实现了2013年以来“8连降”。
蓝天不再稀缺,呼吸不再被雾霾所困,这只是中国环境治理成效的一个侧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这十年,生态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从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到率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从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十年,生态环境改善之变,前所未有。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4.9%,比2012年提升16个百分点;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植树造林数量约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居世界第一……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地球家园增添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绿”。
舞绘千里江山,只此青绿中国。虎年春晚,一部《只此青绿》舞蹈诗剧,诗意地展示了中华大地绿水青山的锦绣图景,而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生态美丽蝶变的艺术呈现。
2022年初,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22年度爱德曼全球信任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较前一年再升9%,高达91%。而美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再降3%,跌至39%。
中美两国为何一升一跌?其背后照见的是人心、是制度。这十年来,中国在乱局中引领方向,在挑战中克难前行,“中国之治”优势凸显。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步调一致,亿万人民携手并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得到充分彰显。在此过程中,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患者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是百岁老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疫苗接种全民免费,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而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政党持续纷争、央地关系不协调,无力管控疫情,被迫“放任自流”,因疫致死的悲剧不断。
前不久,香港《亚洲时报》网站刊登了一篇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前教授约翰·沃尔什的文章,他认为,中国的抗疫政策不仅拯救了生命,而且保护了经济,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战疫情、斗洪峰,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回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从尽锐出战,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到众志成城,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阶段性胜利的重大战略成果;从高瞻远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到处变不惊,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从扫黑除恶,扫出一片朗朗乾坤,到基层减负、教育“双减”,减出真效果、好生态;从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成功举办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十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非凡的成就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治理能力。正如墨西哥学者海因茨·迪特里希所言,“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先锋者的性质,执政党的素质正是中国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掀起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自我革命的决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练就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人心所向,大道直行。这十年间,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昂扬,骨气坚定,底气充盈。“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样自信的精神气度,这种主动的精神力量,正是新时代中国能够无惧风雨、阔步向前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