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先 黄琰 宋思萦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校长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4)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文化自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1],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之使命的高校,如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让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赓续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显得尤其重要。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及规律的一种学说,其视觉和方法,有助于厘清先进文化育人逻辑,有助于探索先进文化育人具体策略。
1.1.1 文化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 年率先提出,定义为“研究生物体同外部世界关系的科学”[3]。现代生态学赋予了生态学更为广泛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Shugart和Neill的《系统生态学》,以及Jeffers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等著作,提出系统分析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理论[4]。至此,生态学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济,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特征,即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5]。缘于“生态学”在概念内涵方面具有的广泛的哲学意义,衍生出了人类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正如E.odum曾提出的,“现代生态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6]。文化生态学亦是在此背景下,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于1955年提出,是一种“从人类生存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学说”[7]。
1.1.2 文化生态系统内涵及特征
文化生态学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嫁接到了文化生态系统,则文化生态系统天然具备生态系统的三大特征。一是整体统一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既受“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三个层次”[8]的外在环境影响,也与其他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因子发生关联。二是丰富多样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文化组成的生态系统,不同种类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影响,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催化剂。三是开放循环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维持系统,调整系统内各文化因子以适应系统外部变化,促进系统内外不间断地进行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推动系统的稳定延伸。
1.2.1 先进文化概念
中国关于文化的描述最早见于《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类通过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使自然打上人的意识、目的的印记,变成人的作品,成为人的自由的表现”[9]。中国人朴素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十分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无论是古人的“人化”,还是马克思主义提到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既有流芳百世的精神瑰宝,也有束缚人肉体和灵魂的社会陋习,故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这里所研究的先进文化,特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1],这段话昭示了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和其本身的伟大意义。
1.2.2 先进文化内涵及特征
综合文化的本质和先进文化的定义,先进文化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文化,生而具有共产党的鲜明特色。二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既有精神的、物质的,也有制度的。三是具有广泛的时间张性。先进文化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形成的,时间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文化系统。
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两项基本职能,而文化育人则是两者的有机融合。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当前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
2.1.1 文化育人是培育大学生先进思想的迫切需要
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增长的新时代,作为新潮思想汇聚地的高校,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影响和改变着处于青春热血期的青年学生。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思想,其传播速度、传承深度、创新广度,直接关涉到大学生思想发展。因此,通过文化育人,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流思想融入大学生灵魂中,以引领大学生形成先进思想,变得尤其迫切。
2.1.2 文化育人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习近平同志这一论断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核心特质。作为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正确树立与培养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履行时代责任的前提与基础[12]。但必须正视的是,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文化听不进,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不愿听的现象,相反,因各种洋品牌、洋节日,倒是非常推崇外来文化。因此,通过文化育人,引导大学生甄别文化内容、品鉴文化品质,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体会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从而确立文化自信,变得尤为迫切。
2.1.3 文化育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必须以德才兼备为人才培养水平的衡量标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在评先评优、党员发展、就业择业等环节,仍存在“智育重于德育,智育大于德育”的现象,致使学生仍不太把“德”的修养放在自己的必修课中。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的比例高达90%,而准确知道其具体内容的只有48%,深刻理解的仅占21.3%”[13]。因此,通过文化育人,将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4],让学生自觉地“以德为帅”,自觉地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变得尤为迫切。
2.2.1 使命意识不强
从文化育人的主体即高校来看,文化育人的使命意识不强。一是一些高校对文化育人理解不够到位。文化育人还停留在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层面,没有实现文化与育人的融合,没有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二是一些高校对文化育人规划不够到位。没有在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中单独设置文化育人板块,文化育人缺乏顶层设计。三是一些高校对文化育人组织不够到位。没有在学校层面设置文化育人的领导机构,导致文化育人工作中分而治之,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2.2.2 价值认同不足
从文化育人的受体即大学生群体来看,文化育人的价值认同不足。一是主流文化非主流传播,受众接受度低。如一些文化育人的环节,采取的仍是拉横幅、贴标语、播广播等简单形式,没有利用新媒体形成有效宣传机制,没有充分获取到校园流量,无法将主流文化的观点及能量及时传达到受众。二是非主流文化主流传播,受众面广且深入。如以“丧文化”“佛系文化”等为主体的文化作品,通过抖音、微视频等形式迅速在校园中传播,对于尚处于身心建设期的受众来说,很容易受这些作品观点和思想影响,且不加以辨析地吸收。三是缺少校园文化灵魂。如端午节、中秋节以传统文化为主,建党节、国庆节以红色文化为主,具有季节性、随意性、偶发性,没有统揽全年或者整个求学期间的文化灵魂。
2.2.3 创新创造不够
从文化育人的载体即文化自身来看,文化育人的创新创造不够。其一,育人文化开放创新性缺失。任何文化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自维持系统,都是在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如“雷锋文化”的内核“雷锋精神”,有媒体对其50年演进史进行了概括:60年代雷锋=真善美,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21世纪雷锋=道德[15]。但一些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时,并没有关注到文化本体的发展与变化,开展的学习活动跟不上时代变化,导致出现“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不良现象。其二,育人文化创造不够。大部分高校的育人文化原创的少,多为输入性文化,且为单向性输入,输入后很难与学校原有文化资源对接融入,文化的生命周期短。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先进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逻辑上与文化生态的三大基本特征高度吻合,是一个高度发达且正在发展中的生态系统。
3.1.1 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党领导下的整体统一性
先进文化由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然而然地会融入到先进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统揽先进文化的生命线,也是先进文化自诞生以来就具备的最大特性,从精神实质上确保了先进文化具备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正是具备了这种整体统一性,先进文化才具备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
3.1.2 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丰富多样性
先进文化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前置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秉承的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必然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必然会借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有益文化,必然会形成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传统文化、舶来文化的激荡交融。多元文化格局形成的文化生态的丰富多样性,会促进先进文化不断地完善、优化和提升,这也是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关键因素。
3.1.3 先进文化发展的保障:广泛张性赋予的开放循环性
先进文化是一个涵盖过去并面向未来的文化生态系统,已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先进文化,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会领导人民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先进文化。时间上的张力赋予了先进文化生命的张力,与时俱进基础上的先进文化系统的开放循环,将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创新发展。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文化育人面临的三大困境,实质上是育人文化没有形成生态导致的。
3.2.1 解决文化育人问题的基础:整体统一性要求下的顶层驱动
文化育人的使命意识不强,无论是对文化育人理解不够到位,还是对文化育人规划、组织不够到位,归根结底是校园文化碎片化导致的。文化不成体系、不成系统,育人功能自然很难发挥出来,就很难让人对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文化育人重视,更谈不上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就是要在校园内形成整体统一的文化氛围,这必然需要高校的顶层驱动。
3.2.2 解决文化育人问题的关键:丰富多样性要求下的内容供给
大学生群体对于文化育人价值认同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育人文化内容输出不够,或者输出后不被接受,甚至被非主流文化占据了高校育人平台和阵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以内容为王,为大学生输出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育人文化。
3.2.3 解决文化育人问题的保障:开放循环性要求下的创新创造
育人文化创新创造不够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只对文化进行传承,关注文化发展不多,文化创新方面的工作做得少,长此以往,就会将学校变成文化孤岛,文化必然会缺少内生动力和外来营养。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发挥文化生态系统与时俱进、开放循环特性,以保障育人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先进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且正在发展中的文化生态系统,而文化育人困境解决的路径在于培育形成具备三大基本特征的校园文化生态,则逻辑上存在应然:运用先进文化育人,将能破解文化育人的三大困境。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先进文化育人内在逻辑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先进文化育人的逻辑是,将党领导创造的、具有整体统一性的先进文化导入校园,解决因使命意识不强导致的诸多文化育人问题,奠定先进文化校园文化生态基础;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激发先进文化生态活性,提高先进文化的影响力,解决受众价值认同不足这一关键问题;不断跟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进先进文化在校园的深入与创新,形成开放循环的先进文化发展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生态平衡,为文化育人提供文化先进性保障。
以文化生态学为指引,按照先进文化育人逻辑,努力形成先进文化育人生态基础、生态活性、生态平衡,是推进先进文化育人的关键。在具体策略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根本目的是增强主体使命意识,夯实先进文化育人的生态基础,确保文化育人的整体统一性。一是健全文化育人制度。文化育人责任重大,应建立起“党委统筹领导、职能部门协调,二级学院落实”的管理体系,建立全方位督查督办体系,设计并推行文化育人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规划、设计落到实处,推进文化育人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增强文化育人自觉。文化育人关涉到全体师生,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宣讲文化育人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教职工文化育人的使命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文化育人过程的主动性,凝聚师生关于文化育人的最大共识,从而增强师生文化育人自觉。三是导入文化育人载体。要突破文化育人困境,就要建立文化生态。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暂时还很难成为具有文化生态特征的文化。故在校园内导入先进文化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导入何种先进文化,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特色来统筹考虑,如国防特色高校可选择军工文化,革命老区学校选择红色文化,行业特色学校可选择行业文化。导入先进文化后,需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文化育人规划。
根本目的是提高受体价值认同,激发先进文化育人生态活性,确保文化育人的丰富多样性。一是与主阵地相融。育人的主阵地是教育教学一线,文化育人如果不能切入到主阵地,学生就很难提升对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先进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内核与“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具备成为校园文化灵魂并与校园文化相融共生的基础。如某所具有航天行业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具有航天品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提出了航天品质的标准和毕业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教育教学环节实现“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工作全覆盖。二是与主渠道相融。当前,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更广泛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先进文化育人,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宣传推介,而要合理选用“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传播工具,挤入到学生接收信息的主渠道中,以拓展先进文化传播空间。三是与“主流量”相融。这里所说的“主流量”,是指校园中某个阶段的文化主流量,在某些时间节点,如开学季、毕业季和一些特殊的节假日等,传统文化甚至是外来文化会占据较大的流量,此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引领作用,以预防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根本目的是加大载体创新创造力度,保持先进文化育人生态平衡,确保文化育人的开放循环性。一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先进文化本身是一个具有开放循环性的系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类型的先进文化,必然会随着国家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而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作为引入方的高校,要时刻关注育人文化载体的变革,以促进先进文化在校园内的革故鼎新。二是要紧贴校园实际。先进文化导入校园文化的初始阶段,还是一种显性文化,要通过创新措施,将显性文化演变成为隐性文化,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将先进文化的各种要素与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有机融合,与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有机融合,做到处处皆文化,时时皆文化,让师生沐浴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中。三是紧盯学生需求。文化育人的落脚点在于人,先进文化育人,归根结底是要服务学生的发展。学校可以一定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先进文化育人体系进行丰富完善,从受众的获得感、体验感的角度来促进先进文化育人生态的完善和平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先进文化是中国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核心的内在动力。高校要用好先进文化资源,构建先进文化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现在也是将来必须予以坚持和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对文化生态学的借鉴,充分认识先进文化育人的逻辑,有针对性地强基础、增活性、保平衡,必将会为这一命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