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雅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居民消费是当今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想要提振居民消费,就要着力解决居民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居民消费意愿。财政预算支出不仅能够解决居民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以此直接、间接的影响居民消费。首先,财政预算支出能够解决居民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的投入力度能够提升居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能够通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民生建设。其次,财政预算支出能够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财政预算支出在保障和改善最基本的民生之后,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最后,财政预算支出能够间接影响消费。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能够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促进经济增长,从而通过影响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强,财政预算支出也不断变化。财政预算支出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还有较大的发力空间,对改善民生和刺激居民消费效应也将进一步显现。因此本文选择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破解我国消费疲软、消费降级问题带来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为了考察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因果关系,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由于数据方面的问题,此处选择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这个指标代表财政预算支出。具体而言,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考察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lncon代表被解释变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为常数项;lnfis代表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为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估计系数; 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省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等变量的估计系数; 代表随机误差项。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3-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该原始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三、实证分析
表1报告了省份层面的居民人均消费水平(lncon)、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lnfis)、经济发展水平(lngdp)、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lnfdi)、省份总人口(lnpep)、城镇人口比重(urbanr)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其中,除了城镇人口比重外,所有的变量都取了对数,表1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由表1估计结果可知,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有效样本观测值为186,在取了对数后均值为9.653,标准差为0.351,最小值为8.749,中位数为9.602,最大值为10.677。此外表1还报告了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省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等变量的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中位数以及最大值。分析各变量的最小值以及最大值可知,各变量均不存在明显的异常值。
表2报告了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省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等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由表2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可知,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345,在1%显著性水平正向显著,这初步说明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可能会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465,在1%显著性水平正向显著,这初步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对居民人均消费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78,这初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可能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省份总人口和居民人均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063,不显著,这初步说明总人口可能不会对居民人均消费产生显著的影响。城镇人口比重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37,在1%显著性水平正向显著,这初步说明城镇人口比重可能会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以上分析只是相关分析得到的初步结果,要考察人均公共財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还需要通过计量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表3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由表3估计结果可知,在没有控制住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省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的估计系数为0.237,在1%显著性水平正向显著,和相关分析的结论一致。在进一步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省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的估计系数为0.122,在1%显著性水平显著。此外,本文还在第(3)列进一步控制住了时间效应,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的估计系数为0.105,依然正向显著,说明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能够有效提高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政府预算支出,能够有效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预算支出投入力度
为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要加强民生建设,加大财政预算支出投入力度。在上文的实证检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财政预算支出均对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效应。
根据我国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扩内需”与“惠民生”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财政预算支出能够维护居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减轻居民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关切,加强经济安全和消费者信心,增加居民的实际有效需求,促进消费,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的激励措施,增加居民的实际有效需求。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施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相应的配套改革却并未完善,但很多成果并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由于滞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频发,人民对于共享经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现阶段考虑到经济发展周期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越发突出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政府应当合理规划财政资金用途,把钱用到刀刃上,杜绝无效无必要的开支,尤其是要严控非生产性支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呼声要求政府必须尽快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居民能够切实享受得到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居民生活,促使我国顺利平稳度过经济发展转型期。应加快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需求的侧重,要进一步注重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切实夸大居民的内需使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进一步优化财政预算支出结构
在当前消费环境下,住房、医疗、社保等刚性支出是居民消费的阻碍,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成本增加,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并且我国现有的各项财政预算支出数额都偏低,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职能相对缺失。财政投入的总量与结构还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因此要优化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额,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根据教育、医疗、社保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制定不同的政策,有效优化消费环境,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减少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财政预算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引致效应。
在教育支出方面,要继续加大教育领域的支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缩小教育资源差距。首先,各级政府要适当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教育支出占预算和GDP的比重。现阶段,虽然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是仍然有很多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紧缺,学生上不了学,上不起学。因此应该提高教育支出,根据教育资源的紧缺程度,着重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确保更多地边远贫困地区倾斜,让教育惠及更多居民。其次,我国基础教育提供质量滞后,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地区只能满足基本知识教育,缺少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养的培养,因此促生了大量补习班,更有甚者为了抢夺更好教育资源,甚至催生了学区房这一现象,给居民消费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必须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最后,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居民教育资源的差距。由于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要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系的问题,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疗卫生制度,降低居民在民生领域的负担,进一步消除其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从而增加居民消费。首先,应加大财政性医疗卫生支出,从而增加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其次,必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地区间卫生支出差距。政府在加大医疗卫生支出力度的同时,政府应该引导医疗资金的流向,促进医疗卫生向贫困地区倾向,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最后,医疗卫生支出应不断完善,加入防范性医疗资金,比如定期体检补贴,防范于未然,减少突发性疾病对居民的冲击。
在社会保障方面,需要更多地投资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并改善社会保护制度。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应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资,但是应注意社会保障对居民人均消费的挤出效应。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速度虽然比较快,但社会保障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对居民生活改善的整体效应欠缺,未能真正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因此各級政府应该落实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责任,健全公共服务的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居民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增长居民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