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诗词中的“镜”意象

2022-07-04 22:16韩怡琳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照镜容颜词人

“镜”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许慎的《说文解字》将“镜”释义为“景也。从金竟声”。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补充其为“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此以叠韵为训也。镜亦曰鉴,双声字也”。镜最初指用来映照形象的器具,而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镜”则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内涵,成为文人探寻自我及世界本质、观照人生的媒介。在文赋中,因“镜”本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多作为文人用于内察自省的媒介,表达“修容”和“修身”之意,最典型的当属李世民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同于“镜”在文赋中的内涵,在诗词中,“镜”意象的描写则显得较为单纯、直接和客观,多作为物品摆放、装饰或工具出现,“镜”有着完整而丰富的内涵体系,而其更深一层的意蕴内涵则通过“镜”的本体或“镜”中容颜来展现和表达,人们在看“镜”或照“镜”时,总会产生无数繁杂的思绪,诗词这一文学体式发展到宋代已成熟完善,“镜”意象也成为文人探究自我、窥见内心、表达情感思绪的重要意象。本篇浅谈宋代诗词中“镜”意象的呈现方式及情感内涵。

一、“镜”意象的呈现方式

在宋诗和宋词中,“镜”意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本体,分为看“镜”和照“镜”,另一种是作为喻体出现的,多用以形容湖面、月亮等光洁、明亮。

(一)看“镜”

先谈看“镜”,“镜”作为物品或装饰出现,多摆放于屋内或桌台,或是作为被珍藏的物件。通过对其外在的描写,或反映周围环境和作词背景,或映射作词者的内心情感。如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即使还保留着她的香镜,但他年重返故地,她会不会还在,思念她,有时在梦中都会去到那深深庭院。这首词中的“镜”是作为词人心上人的物品出现的,借此表达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有睹物思人之意。寇准《踏莎行·春暮》:“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回想当年离别,不舍万分,约定了一次又一次,如今却始终杳无音信。镜子早已落满了灰尘,却懒得照了。菱花即菱花镜,泛指镜子,在这首词中,“镜”是作为闺房物品出现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通过对其落满灰尘的描述,表现了女子已懒得照镜的状态,原因是心上人不在身边,表达出了自己对离人的殷切思念。

(二)照“镜”

人们照镜,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人们通过对镜中像的观察,逐步构建起对自我的认知。照“镜”会映照出照镜者的容颜,或是年轻貌美、妆容精致的样子,此多为闺中女子照镜,表达喜悦幸福之情;或是鬓已花白、容颜憔悴的样子,“镜影让诗人们能够构想出一个直面自我的场景,认真审视一番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紧张对立的,因为诗人们通常选择衰老的自我作为表现对象”,①从而感叹青春易逝、年华已老,男子照镜多表达自己对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悲戚和叹惋,女子照镜则表达容颜凋零而离人未归的思念和惆怅,也有不少“男子作闺音”词,借女子照镜的叙述表达不得重用的无奈。“作者们将肉体的衰病与天地改易、家国迁转打并一处,将览镜与诗酒人生紧密关联,然后通过镜像将自我对象化,将衰病书写审美化,从而消解现实的愁苦病痛。”②这里不再举例,将在情感部分细说。

(三)喻体

“镜”本身具有光滑、明亮的特征,因此,“镜”作为喻体出现在词中时,多用于形容湖面、月亮等事物光洁、明亮。如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一轮秋月洒下金色的波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天际。这里将月亮比作铜镜,以表现秋月的明亮和皎洁。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将江南的月亮比作镜子,表现其皎洁。张先《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般涉调》 :“双头莲子一时花,天碧秋池水如镜。”将碧色的秋水比作镜子,表现水面的平静和池水的清澈。以镜做喻体是很早就有的文学手法,镜作为喻体出现时,多半无特殊含义,只是作为文人对观察到的世界的表达和描写方式来呈现。

二、“镜”意象的情感内涵

诗词中的情感多通过照“镜”表达,因为这是一种文人窥见自我、探究内心情感的最直接和直观的方式。“镜”作为映照形象的媒介,形成与作者内心情感的联结。此时,“镜”仅仅作为一个情感的宣泄口,而镜中映照的容颜则是情感爆发的真正原因。“镜”意象的情感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借照镜表达时光飞逝、人易衰老的无奈和惋惜。镜的本体功能是映照形象,而照镜时必然会看到自己的容颜,时间每天都会流逝,人的容颜也会在一次次照镜中衰老,不知不觉间,青春已然不在。当有一天照镜时,猛然发现眼角生了皱纹,鬓间早生华发,人们必然会感叹青春易逝,时不我待,产生无奈和叹惋之情。如杨万里《病起览镜二首》:“览镜忽自问,何方一病翁。生涯管城外,本贯醉乡中。笔砚今都废,尊罍久屡空。又将数茎雪,憔悴见西风。”诗人览镜自照,不料在镜中看见一个病翁,这是谁呢?原来这病翁是诗人自己。诗人通过镜子观察、审视到了自己的衰老和憔悴。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词人醉酒醒来后,愁思还未散去,感叹春天走了,不知道何时再回来。在傍晚时照镜,感伤已逝去的光景,春天走了还会再回来,而那已逝去的往事,只能留存于回忆中了。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词人为消除愁绪,天天在花前痛饮,有道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对镜自照时,却发现脸庞早已不复往日有神采,变得憔悴许多。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词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双鬓的发已经花白了。即使功成名就、封侯万里又如何,自己已青春不再。年华流逝难免使人心生愁绪,感慨青春年华的不再。

第二,表达对功业未成,难得重用的无奈、感慨和落寞之情。其实这个情感多由上一情感衍生而来,人生多坎坷,总有得意与失意的时候,男儿总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照镜时发现自己鬓已双白,垂垂老矣,却一生郁郁不得志,难成一番功业,难免心生郁结,在飘零的晚年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风流岁月与雄心壮志,再看如今的彷徨和凄凉,禁不住自嘲起来。这种情感尤其体现在宋代的览镜诗中,如陆游《晨镜》:“晨起览清镜,有叟鬓已皤,馘黄色类栀,面皱纹如靴。熟视但惊叹,初不相谁何;久乃稍醒悟,举手自摩挲。”诗人晨起照镜,在诗中细细描写了镜中自己衰老凋零的容颜,感叹青春逝去,年华已老。在这段外貌描写中,诗人极尽夸张自嘲,将自己的容颜进行丑化,如脸色憔悴得像栀子一样黄,皱纹多得像靴皮。照镜时猛然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难免觉得心酸,以至于和镜中之像相视良久,才确定那是自己,这也与诗人对自己功业未成的焦虑有关系,生理的焦虑和心理的焦虑使诗人在垂暮之年生出颓败之感,由此生出自嘲之意。另有宋词如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潇洒与傲骨,如今却年华已老,只得借高歌和醉酒抒发内心的郁闷之情。罢了,罢了,帽子两边的鬓发都已经白了,镜子中的容颜也憔悴了,镜中人早已不是当年的自己了。此乃词的下阕,诗人借陶渊明的典故,暗示自己现在的不得志,镜中的自己已是白发生,容颜改,于是功业未成、不得志的凄凉感油然而生。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遥想当年事,如今却物是人非,梦醒了,照镜时发现自己容颜已改。一如春天已去,落花万点像愁思如海翻涌。年华已逝,过去的时光终成往事,一如春天一去不返。词人借春景已去、镜中容颜已改表达今昔的不同、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混杂在一起的愁绪。蔡伸《一剪梅(甲辰除夜)》:“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菱花”即“镜”,词人想到自己少年时的远大志向,如今却功业未成,于是羞愧地照照镜子,发现自己两鬓斑白,更添无限惆怅。这两种情感多为男性所抒发,“男子对镜诗词中的自我体貌书写多半包含着自我丑诋与嘲弄,继之以种种失意人生的感喟,不乏悲痛欲绝之心声”。③男性诗人或词人在览镜自照时,总会“丑化”自己的容颜,两鬓斑白、皱纹横生都是内心情感的写照,而镜子只是将一腔愁绪放大后再投射,正是“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第三,展现女子闺中生活和内心情感,“‘镜’的存在使女子的样貌和神态不是经由另一个人的目光所看到的,而是通过自我观察的方式得到展现。镜子成为窥视女子内心的重要工具”。④此情感多呈现于闺怨题材的词中,女性爱美,会时常览镜自照,“镜”作为闺房之物出现在词中,展现了女子的深闺生活,或展现未婚女子对爱情的期盼和向往,或展现深居闺阁、盼念离人的思妇形象,表达了女子对离人的思念。或“男子作闺音”,借女子口吻表达自己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之情。如杨泽民《琐窗寒》:“倦拂鸳衾,羞临鹊鉴,懒开窗户。”少女待字闺中,充满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被子上绣的是鸳鸯,镜子上刻的是喜鹊,而自己内心萌动却无人诉说,感觉十分无奈。又如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这里的“菱花”指的就是镜子,此词创作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正值他们夫妻恩爱甜蜜之际,即使是傍晚了,词人也不厌其烦地又对着镜子上了一层淡妆,可以看出李清照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该词描写了一位闺阁女儿早上起来仔细地梳妆打扮的场景,画了眉,盘了发,脸颊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照了照镜子,甚至比花还要美丽,可是打扮得如此漂亮,却没有欣赏者,空留美人对镜自赏。陈三聘《浣溪沙》:“半坠宝钗慵览镜,任偏罗髻却拈书。琴心谁与问相如。”宝钗半坠在发旁,懒懒地拿起镜子照了一下,任由发髻偏了也不重新梳,而是拿起书看了起来。描写了一位闺中妇人无人欣赏自然也无心打扮的心情,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美人无人欣赏,正如士人不得重用,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空有一副美貌却只得对镜自照。这种相似性,使“男子作闺音”词大为兴盛,常有男性词人借闺中女子之口表达自己的无奈、苦闷,“镜”作为闺房中不可或缺的用具,自然也就成为重要的意象常常出现于其中。

三、结语

“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意蕴和情感寄托,无数文人墨客借“镜”观照自我、认知自我,并以此为媒介抒发内心的情感。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镜”意象在宋代诗词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呈现方式和内在意蕴,“镜”在宋诗词中构建起了更加完整的内涵体系,呈现方式可分为本体和喻体,情感内涵包括对青春易逝、年华已老的感叹;对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叹惋;女子在闺中对爱情的向往和感受,或是对离人的思念等。这些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了宋诗词,尤其是宋词独特的审美意蕴,也折射出宋人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体验,值得细细探赏。

注释:

①③庞明启,自我的疏离与确认:男子对镜诗词的书写范式,中国诗学研究,2021(01):65-79。

②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文艺研究,2020(08):60-70。

④梁雨婕,照镜为谁看: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2):48-50+86。

参考文献:

[1]吴坷.简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镜”意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85-86.

[2]林盛禹.宋词“镜”意象的审美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2):67-70.

[3]闫月珍.“镜”意象与中国文人的内省意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57-60.

[4]孟亞梅.浅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镜意象[J].科技信息,2012(31):247.

[5]方媛.铜镜中的个体与世界[J].学术评论,2015

(01):114-116.

(作者简介:韩怡琳,女,本科在读,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 杜宪)

猜你喜欢
照镜容颜词人
浣溪沙·故乡晨曲
无 题
孤馆寒窗夜无寐
美庐
一千零一面镜子
感动
执子之手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数字化镜子照出十年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