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湘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老师:“看看你们写的作文,简直胡乱编造,哪里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又有多少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甲:“我们每天都是在家校两点一线之间单调重复,实在没什么生活可写。”
学生乙:“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作文里能写吗?”
请结合你对以上材料的感悟和思考,以“生活与作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生活与作文”,这是一则关系型的作文题,但这则话题中双方关系更侧重于单向度的关系,指向“生活对作文的價值”。语文老师的话提供了两个信息点:
作文缺乏生活的内容,导致虚假多,不真实,而缺乏的原因是不会观察,没有感悟。学生甲提出生活单调枯燥,这提醒我们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而平凡生活的奥秘在哪里;学生乙的话则让我们思考该怎样将生活写入作文。通观材料,思维点主要是两方面:生活中什么可以写入作文?如何将生活写入作文?
生活什么可以入文?丰富多彩可以,平凡单一亦可以;光明美好可以,阴暗灰色亦可以;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亦可以……生活中的各个面都可写入作文,可以赞美讴歌,可以批判警醒,也可以咏怀抒情。
生活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但写作不等于机械复制,需要筛选,加工,润色,还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才能让作文灵动深刻起来,写作其实就是对生活审视的过程。
例文
回到那片荷塘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丁凡博
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们仿佛随着朱先生轻轻步入了如水的月色,心绪也因作者的悲喜而起伏着,感受着最为真实纯粹的内心世界。
真实的生活是作文必须的养料。所谓“作文”,其本质是一种记录,一种表达,是以生活为基点而生发出的更为生动、更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脱离生活的作文,是矫作而空洞的。
当下青年有问:“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作文里能写吗?”无需顾虑,作文倡导的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发现和思考。那么为何学生会有此疑虑呢?究其原因,是僵化的、模式化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探索生活的脚步。当第一篇“我生病了,母亲背我去医院”的作文被印成范文时,学生们争相模仿,实际上并不是因事生感,只是想套用“好作文”的“公式”。
真正的优秀作文是没有公式的。只有观察真实生活,发现平凡中蕴含的奋斗的光辉,人性的温暖,美德的力量;思考时事中更深的哲理,更广的远景,更高的价值,才能造就源自于生活的好作文。
“我把瓶子举在光下,细细地欣赏瓶身优美的圆滑的曲线,恍然发现其中竟有未知的艺术美感。”梁衡先生在散文《线条之美》中,竟可以从小小瓶身生发思考,写出极有美韵的佳作。可见正是对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发掘,孕育出了独特而深刻的文章。
由此向深处思考,作文的目的在于什么?作为以文字记录、感受的载体,作文萌生于生活,也增添着生活的色彩。作文,不只为应试,更为了打磨生活粗粝的细节,使之拥有超越时间的厚重光泽。
有人认为每天的生活不过两点一线的单调重复,没什么可写的。在我看来,这是还没有意识到作文的意义和目的。曹雪芹先生著《红楼梦》,不过写写饮食起居,却绘出了当时生活的真实,绘出了时代感。那头戴红缨白玉冠,脚踏彩绣纹蟒靴的少年形象更是定格为历史中的重彩一笔。曹公于单调中浓缩典例,于生活中孕育佳作,我辈应效之。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焕发的火花,也是点亮国民精神的炬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愿我们能回到那带来“火花”的荷塘,细心观察生活,静心感悟生活,于月夜徘徊思索推敲后,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佳作,将最美的生活定格。
评点:文章从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起笔,提出自己对“生活与作文”这一话题的认识:真实的生活是作文必须的养料,而作文的本质就是记录表达生活以及以生活为基点生发出感悟和思考。开头形象,观点正确。文章接下来主要是针对材料中两个学生的话语进行批驳,挖掘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好作文应有的样子,说清楚了生活对于作文的价值意义。文章主体部分以梁衡的《线条之美》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例,典型而有说服力。全文语言流畅优美,层层推进,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个性体现。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