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平台提升博物馆宣传效能分析

2022-07-03 14:29沈一敏
文化产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遗址文物

沈一敏

众所周知,我国的博物馆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核心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开的、永久性的、公益性的阅览服务,其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对人类及人类文明见证物进行采集、保存、鉴定、研究等一系列传播任务,承担文物展览活动,同时还具备宣传教育之用。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工作重点在于彰显自身的多维性,为企业、学校或其他团体组织开展相对应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传统纸质读物逐渐被数字化读物取代。由此可见,博物馆的传统传播效果将遭遇不同程度的减弱,并将导致其传播功能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而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媒体促使新传播格局形成,其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以及交流,促成了实时沟通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范围。当前,在新的媒体形式下,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也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突破与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提升博物馆宣传效能,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宣传教育模式,以此来满足文化信息交流以及宣传之目的。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概述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得极为迅速,博物馆宣传工作也正悄然发生改变。博物馆,一在博,二在物。以物证史,以物证文,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文化的承载。徜徉在博物馆便可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对话,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美的存在。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浙江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于2020年全新打造基本陈列《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勇立潮头”四个字不仅突出了跨湖桥先民创造独木舟、与海潮相搏的史实,更彰显了浙江人传承自祖先、流淌在血液里的进取精神。博物馆自2009年9月28日开馆以来,在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已逐渐成为促进科研、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

打造品质服务,普及跨湖桥文化知识

自开馆以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以“传承萧山历史,弘扬八千年跨湖桥文化”为宗旨,立足本馆特色,以开拓创新为理念,大力打造品质服务队伍,致力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宣传和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丰富的展陈内容,发挥宣传教育职能

选题灵活、主导性和实效性更强的临时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有力补充,丰富了展陈内容,培养和提高了观众对文物的兴趣和欣赏水平,为博物馆聚集了“人气”。“遥远的对话——大地湾考古成果特展”“早期美术中的信仰图景——湖南出土史前白陶展”“跨湖桥·河姆渡出土文物特展”等都获得了观众的肯定,为弘扬优秀文化搭建了平台。

除了“引进来”,“走出去”也是博物馆馆际交流的重要方式。“一叶方舟——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展”先后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出。这是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对外交流的初步尝试,相信会在扩大跨湖桥文化的影响力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挥互联网优势,线上线下双轨联动

在云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大力打造云展览、VR虚拟展厅、网上视频讲解,让观众多方位、多角度观展,目前已成为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

以科技保护为目标,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研究水平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旨在以科技保护为目标,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在遗址保护上,先后完成疏干排水地质工程、土遗址加固工程、独木舟及木构件脱水工程、防霉防腐工程和遗址厅通风除湿工程五大工程。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对我国土遗址保护,特别是南方地区土遗址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除了科技保护,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还积极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博物馆课题研究成果斐然,其中“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综合防治研究”课题是浙江省第一个县区级文物科技保护课题。

截至2020年底,连续举办十一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成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亮点之一。研讨会紧紧围绕遗址原址保护和跨湖桥文化研究两大主题,从史前文化、舟船文化、海洋文化、漆文化等方面进行研讨,同时将研究论文结集出版,发掘了跨湖桥文化的内涵,也为史前文化研究和学习交流贡献了力量。

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拓展博物館教育功能

第二课堂活动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之一。目前,博物馆已经开设“跨湖桥文化征文比赛”“童画船舶”少儿绘画大赛、“小小讲解员比赛”等品牌活动。这些品牌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扩展视野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在了解和传播家乡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全方位地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还能在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等方面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丰富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内容,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积极开发研学课程,已设置《中华第一舟》《跨湖桥先民的厨房》等课程,旨在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促使其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并提高博物馆的实践教育水平。

“你点我送”流动展览进校园是博物馆文化和知识宣传的另一个载体。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不仅开展了跨湖桥文化校园巡讲,还把流动展览送入校园,让师生能够零距离感受跨湖桥文化,切实推进馆校合作。

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更新速度加速,博物馆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现代化博物馆不仅仅局限于文物的收藏、展览与讲解,而是成为人民群众了解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来愈多样化。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就目前形势而言,博物馆的发展需与不同的媒体渠道相结合,以充分体现文化传播的功能。除此之外,博物馆的文物展示也不应局限于实地展示,而是需要拓宽渠道,促使文化信息进一步衍生以提高传播效果。根据现状分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短板。

讲解队伍稳定和专业提升上存在限制

目前馆内专职讲解员为五人,但博物馆地处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大,人员配置无法满足观众讲解需求;同时由于编制等问题,工作人员流动较大,许多讲解员对工作缺乏归属感,因此在专业提升上存在限制。

服务形式单一,在传播有效性上存在问题

博物馆提供免费人工团队讲解、电子导览器租借等服务,可以满足大部分成人的观展需求。但博物馆缺乏针对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的宣传辅助手段,专业性和趣味性结合度较低,导致传播有效性大打折扣。

宣传手段陈旧,在宣传广度上存在瓶颈

目前,馆内宣传以微信宣传为主,通过发布各类活动、展览信息,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但是作为基层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群众中的关注度和知名度较低,许多活动的群众参与度不高,传播效果无法充分体现。

单向传播,缺乏互动

馆内陈列、讲解服务、多媒体辅助、微信平台宣传等传播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与观众的有效互动。这就导致观众对知识只有大量的碎片化输入,而没有有效的输出途径,也缺乏再加工、再制造的环节,无法使知识内化,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IP

博物馆借助各种文化IP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文化影响力。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缺乏这种有影响力的文化IP,使跨湖桥文化在内涵挖掘、传播效率、品牌打造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体制、资金限制等客观原因,也有人员主观能动性不高、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新要求的把握上创新意识不够等主观原因。

互联网平台对博物馆传播功能的影响

展示途径多样化,打破地域空间限制

通常情况下,出于对文物安全的考虑外加博物馆的展厅场地限制,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固定且缺少更新,大部分文物藏品都会被封存起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借助互联网优势,博物馆可以对各类展品进行多途径、多角度的展示,使人们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观赏、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光添彩。

宣传手段多维化,提高宣传广度和深度

互联网平台不但使藏品的展示模式多樣化,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宣传渠道。信息时代,各具特色的社交工具衍生出来,如微信、微博、直播、短视频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博物馆宣传渠道更加多维。博物馆应实现多维化发展,更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提高博物馆在群众中的关注度,增强与群众的信息沟通及交流,进一步强化博物馆的传播效果。

科技赋能,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文物是博物馆的生命线。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影像、3D建模、高光谱成像等技术被运用于文物数字档案、研究、修复、利用等方面。这有助于文物研究者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和内涵,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从而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基于互联网平台提升博物馆宣传效能的策略

加强学习,提升文物传播能力

博物馆传播的核心是文物,而馆员的根本任务就是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宣教人员的专业度对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宣教人员要加强对文物的学习、研究,做到融会贯通,从而真正发挥文化传播者的作用。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水平

博物馆要提升宣传效能,就应当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群众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首先要建立多层级讲解体系,提高讲解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文物不再“沉默”,而是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形象和方式让冷冰冰的文物“开口说话”,从而激发了儿童探索知识的兴趣。研学课程因其自主、开放、科学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再次,文物体验馆让博物馆参观不再枯燥。各项高科技的应用使文物体验成为可能。观众在这里拥有穿越时空的体验,面对面的沉浸式体验使文物更加生动、鲜活。

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着力打造优质资源

博物馆不缺文化价值高且内涵丰富的文物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多维度、多角度地让文物以鲜活有趣的方式展现成为必然趋势。利用科技简单地呈现文物价值其实不难,真正找到能触动观众的优质资源才是数字博物馆真正面临的难题。因此,在建设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博物馆一定要从观众需求、专业需求出发着力打造优质资源,成为观众真正感兴趣的掌上博物馆。

加强互动,增强与观众的黏性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在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博物馆通过网上社区的设立,把文物爱好者聚集起来,精心设置互动点,激发互动欲望,使观众的问题和困惑也有了解决的途径。大家在这里交流、讨论的同时,观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不断加强,博物馆亦因此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平台。网络直播也是加强与观众互动的方式之一。这一方式,特别是在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为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打造文化IP,提升文化影响力

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形成特有的品牌走进人们的视野呢?文创开发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新的载体。博物馆可以通过社会化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意形式为手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创产品,从而达到博物馆促进教育、传播文化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总而言之,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人们了解人类历史的主要窗口,是相关人员进行文物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担负着传播国家以及民族历史文明的重大任务,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鉴于此只有最大程度地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出来,才能不断提升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推进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促使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洋.基于互联网平台提升博物馆宣传效能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22(01):17-22.

[2]李志宏.浅析新时代博物馆“互联网+宣传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参花(上),2021(03):55-56.

[3]王大海.“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对策研究[J]. 灌篮,2021(28):128-130.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遗址文物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