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运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6.23%、81.13% ,P<0.05;治疗前2组IL-6、hs-CRP、TNF-α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IL-6、hs-CRP、TNF-α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运用脐带间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并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局部注射;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3--01
糖尿病足为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下肢动脉产生内膜样斑块,导致管腔不断狭窄或出现闭塞,进而引起远端肢体缺血性坏死,该疾病的发生非常容易造成患者截肢和残疾。既往研究发现,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够在缺血性下肢血管病中获得确切疗效,然而该治疗手段的取材不便且存在较大的创伤性,使得临床应用受限[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有利于血管侧支循环的重新建立。以下将分析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通过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的实际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病例选取自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公司均确诊为糖尿病足,共计106例,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平均分组,均为53例,观察组男、女分別为28例、25例;年龄分布于46~82岁,均数(63.8±2.5)岁;均为单肢病变,左肢27例,右肢26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9例、24例;年龄分布于45~83岁,均数(63.7±2.6)岁;均为单肢病变,左肢28例,右肢25例。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治疗,例如严格控制血糖,调节血脂以及控制血压,积极改善微循环,对于创面进行充分消毒实施清创处理,并完成细菌培养,结合患者的药敏实验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实施抗感染治疗,严格进行日常饮食控制,并开展糖尿病足健康宣教等,纠正患者的不良日常生活习惯;观察组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治疗,方法为:制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首先给予患者静脉注射,0.5~1.0*106/kg;在此基础上给予局部注射,首先实施硬膜外麻醉,干细胞混悬液在无菌环境下严格依据3.0cm*3.0cm的间距在患者的患肢处实施网状多点注射,对于溃疡病情严重者则需依据1.0cm*1.0cm的间距实施注射,重点对患者溃疡周边进行局部注射,在完成后以碘伏溶液充分消毒,利用敷料进行覆盖包扎,1次/周,间隔2周后继续下次治疗,共计治疗2次。
1.3评价准则
(1)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痊愈:足部溃疡面愈合良好,可见血液循环恢复畅通,患者无自觉不适感,且未见相关并发症;显效:足部溃疡面缩小达50%或以上,同时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不适感明显缓解;有效:足部溃疡面有所缩小,然而不足50%;无效:病情无变化或恶化。(2)2组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主要炎症因子进行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x±s),数据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数据实施χ2检验,P<0.05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2组间相比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6.23%、81.13% ,P<0.05。
2.2炎症因子2组间相比
治疗前2组IL-6、hs-CRP、TNF-α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IL-6、hs-CRP、TNF-α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糖尿病足的产生可导致患者局部神经以及皮肤等受到严重损伤,病情严重者还可影响骨骼,使患者出现患侧足部慢性坏死,非常容易造成患者截肢[2],与此同时其炎症反应显著且并发症风险较高。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具备独特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强大的增殖分化能力,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脂肪、神经细胞以及肌细胞。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通过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注射治疗,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特别是治疗后的炎症因子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技术的运用可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运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并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勇,刘谋治,王泽剑,等.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对大鼠糖尿病足愈合影响的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26(7):599-604.
[2] 刘梦婷,饶巍,韩兵,等.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7):1063-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