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较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的不同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比较两种采血方法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全部患者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查除MCH外,静脉血PLT、MCHC、MCV、Hct、Hb、RBC均高于末梢血,WBC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试验中,静脉血CV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检验结果较为稳定,准确性高于末梢血,因此建议在血常规检查过程中采用静脉血采血。
关键词: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血常规比较;检测价值
【中图分类号】 R322.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clinical detection values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nd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in blood routine related tests. Methods: 15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routine blood examination were taken as observation objects,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nd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were respectively, 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two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addition to MCH, PLT, MCHC, MCV, Hct, Hb and RBC of venous bloo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peripheral blood, while WBC leve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eripheral bloo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the repeatability test, the CV level in venous bloo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peripheral bloo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test results of venous blood are more stable and more accurate than peripheral blood, so it is suggested to use venous blood in routine blood examination.
【Key words】Venous blood collection;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Test value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通过血液循环可获得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参与了机体的调节液体渗透压、防御、运输、呼吸和酸碱平衡等活动,在病理情况下,造血系统的各种疾病可通过血液影响到全身组织,因此对血液的检测成为临床常用的、最基本的检测方法,在多种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数据的影响,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0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05例,女45例;年龄17~75岁,平均(36.89±3.56)岁;疾病种类包括消化道疾病45例、呼吸系统疾病29例、妇产科67例、泌尿系统疾病9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由同一名护理人员对观察对象进行采血,每位患者采血2次。先采集静脉血,护理人员选择肘部静脉作为采血部位,在肘部静脉采血失败或静脉不明显时,可采用内踝静脉或手背静脉采血,患者静脉血采集完毕后可采集末梢血。采血前常规清洁和消毒患者皮肤,待消毒液完全挥发后可进行采血,采血完成后将血标本置于不同标签的抗凝管中,将血液样本放入血液生化仪(希森美康XT-2000i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次采集血液标本的PLT、MCHC、MCH、MCV、Hct、Hb、RBC、WBC常规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最新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方法进行t检验,显著性水平a=0.05。
2 结果
2.1不同采血方法采集标本血常规结果比较
表1显示,全部患者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查除MCH外,静脉血PLT、MCHC、MCV、Hct、Hb、RBC均高于末梢血,WBC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采血方法重复性试验结果
表2显示,重复性试验中,静脉血CV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医学检验正朝向准确、高特异度和灵敏度、快速、超微量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临床诊断的依据,有研究认为,60%~70%的住院患者需通过检验进行辅助诊疗[2],检验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病人的转归,因此尽量降低各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稳定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液是人体重要的体液,是维持人体氧气输送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反映机体组织器官的变化,因此血常规检测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临床血液检查最常见、最重要的检验项目,可检查各种血液疾病,同时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临床常用的血液标本采集部位包括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毛细血管采血,其中动脉采血一般用于血气分析,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采血是最常用的血液采集手段[3],两种采血方式无论从化学组成还是细胞成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采血方式。國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血液采集方法不同,检验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会造成医务人员做出不同的诊疗方案,耽搁患者治疗,因此必须选择最有效的血液采集方案,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靠性。
末梢血作为使用面最广、操作最简便、使用最长、患者耐受性最好的一种采血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而且对于不宜或不能进行静脉血采集的患者如儿童、出血倾向、极度肥胖、严重烧伤和癌症晚期患者,则必须采用足部、手指毛细血管采血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生化分析[4]。对血液一般检查和部分床旁检测项目,末梢血采集可解决这些项目需血量少儿静脉采血苦难的难题,成年人末梢血的采集部位一般是耳垂或手指,该方法操作方面,耳垂会有微痛感,但容易受到血细胞计数结果不稳定、外界气温等的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手指采血结果较为稳定但与静脉血采集相比,其实验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另外,随着近年来血液分析仪技术的进步,末梢血已经逐渐成为传统的采血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常规检验,在进行血液分析时,一般不用末梢皮肤穿刺采血,而尽量采用抗凝的静脉血,这是由于不同部位皮肤穿刺血的血浆、细胞核细胞成分等比例不同,同时从技术角度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标本的需求量较大,而末梢血采集血量较少,因此不容易采集足够的血量,从而阻碍了末梢血在现代临床中的普及和应用。
临床研究认为,注射剂采血的方式也会影响检验结果,本组研究中采用硅化试管和真空采血法,从而避免了血小板凝集,同时减少了血液标本长时间放置对血小板造成的影响,同时真空采集有效的避免了与外界空气和血液标本的接触,保障了血小板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真空采血法,血小板测定结果与外界实际值不符的现象,其PCO2和PH值变化较小,降低了误差[5]。一般情况下血液标本长时间放置会导致溶血情况的发生,导致凝血因子失活、血钾升高、GLU降低,有资料认为末梢血温度较肘前静脉和桡动脉温度较低,相同情况下溶血反应出现的时间较短,在诊断过程中,末梢血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静脉血,无法准确反映全身血液循环真实情况,诊断中末梢血采集受进针深度、患者情绪和环境等影响,需要二次采集,而静脉血采集则减少了患者的生理性痛苦,避免和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误差的存在,且无需反复穿刺[6]。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全部患者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查除MCH外,静脉血PLT、MCHC、MCV、Hct、Hb、RBC均高于末梢血,经分析,可能与末梢血采集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外力挤压,从而造成血小板损耗或聚集,与此同时血小板的凝集速度受挤压过程,导致血小板凝集加快,组织液从中大量渗出,导致血液被稀释,从而降低了血中HCT和RBC的水平,另外血管管腔狭窄阻碍血液循环,静脉采血变异系数低于末梢血采集,其稳定性更高[7]。表1显示,WBC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静脉血管官腔直径较末梢血官腔直径大,加之末梢血温度较静脉血低,容易导致血液成分沉淀所致;重复性试验中,静脉血CV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WBC的检测结果,有文献认为二种检测方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采血方式有关,因为末梢血采集受穿刺部位、采血动作快慢、患者心情等影响,导致二者会产生差异,另外重复性试验中末梢血CV高于静脉血(P<0.05),可以認为末梢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会导致各种混杂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的检查方法,医疗机构在进行患者治疗前均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一般从患者手背处采集静脉血,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输液治疗,不过有学者认为手背浅静脉血细胞极易发生直流,使白细胞指数急剧增高,因此鉴于静脉血采集的优势,在一般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末梢血的采集。
综上所述,末梢血采集和静脉血采集对血液分析仪测定的结果不同,在血常规检测时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能存在错误结果,因此建议行静脉血采集,这样安全性更高,且发生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几率较低,同时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寿命较末梢血采集的使用寿命更长,静脉血采集时WBC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水平较为准确,且重复性较好,误差小、受外界影响较小,是血常规检查的首选采血方案。
参考文献:
1胡玉秀,李聚林,李文初,等. 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9, 23(12): 1041-1042.
2葛瑛,刘晓清. 严格执行标准采血方法降低血培养污染率[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15(27): 3089-3090.
3Ji-Gui,Chen,Juan,等.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Comparison of transferrin and immuno fecal occult blood test[J].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电子版). 2017, 18(21): 2682-2688.
4李亚平,刘惠云,孙丽荣. 7845例儿童末梢全血微量元素测定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25(34): 5041-5042.
5Yung-Yu,Hsieh,Shui-Yi,等. Routine blood tests to predict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C[J].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电子版). 2017, 18(8): 746-753.
6王纪华,王峰. EDTA抗凝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测定影响的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21(6): 1472.
7唐启清. 2种采血方法对标本溶血影响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25(9): 42-43.
8黄海辉,徐启桓,舒欣,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性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9): 527-530.
9陈学兵,朱霞,陈立宇,等. 丙氨酸转氨酶对FibroScan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影响[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19(4): 286-290.
作者个人简介:王其龙,男,1972年6月生人,山东梁山人,本科学历,梁山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