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运举办历史的浩瀚银河中,许多城市留下了灿烂光影,如奥运文明滥觞之城雅典,举办三次奥运会的伦敦……而北京,作为奥运历史上唯一的“双奥之城”,注定以其熠熠星光,点亮长空。从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的鲜花似雪,到2022年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飞雪如花,十四年寒暑代序,奥运圣火从北京再回到北京,这一段路有多长,有多少人在为之铺路植荫,多少人在折花相候?这次冬奥会会带给北京什么,带给国人什么?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讲述的,正是与此有关的故事。
经夏复历冬,从北京到北京,是一次冰雪之约,更是一场久别重逢。
双奥城·双奥人
一座小公园,半部奥运史
位于北京城核心地段的东四社区,曾经以明清两代七百年胡同文化闻名于世。2008年,这棵“文化古树”上萌生新枝,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奥林匹克文化社区,此后每年都会举行社区奥运会、胡同马拉松等中西合璧的體育活动。近来,为了迎接冬奥会,东四社区又开始举办形形色色的冬奥项目。
而就在这个奥林匹克社区公园中,雕塑家袁熙坤先生把自己的新作——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雕像放在了基座上。在它旁边,有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两届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2008年时任奥委会主席荣格的雕像。一座小公园,半部奥运史。袁熙坤这样阐述雕塑和奥运的内在关联:“雕塑和体育竞技是孪生兄弟,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美学的展示会……那种健康的体魄,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肌肉是最美丽的衣裳。”
适用主题:文化融合;传统与流行;运动之美;动静相偕……
运用示例:古老的北京是安静的,紫禁城的静穆、胡同的静邃、颐和园的静雅,一种笃厚感因静而淋漓;北京城又是好动的,从2008年“舞动的北京”到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飞舞的雪花,一种生命力因动而勃发。安静来自传统,活跃来自时代,这动静相偕的背后是传统与当下的交融。就像那“冰蹴鞠”,皮球从历史深处的冰面上被踢出,滚到今天人们的脚下,被融入冰壶的规则,向更远的未来滑去。这就是北京,它吐纳着一切,把时髦沉淀为传统,把传统激扬成潮流,像古老运河上的船只,载着万物,吱呀前行。
从奥运志愿者到奥运志愿者
李菊是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处的一名老师,同时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之一。与大多数志愿者不同的是,她拥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双奥志愿者经历。在2008年,李菊的家乡四川省北川县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变成废墟,匆忙从北京赶回家乡的李菊,被来自全国各地救灾志愿者的善举所感动。“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向汶川传递的爱,让我一生难忘。”
同年,李菊成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的一名志愿者,在为期三十天的志愿服务中,无数外宾被她的微笑感染。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献花。如今,以她为代表的“鸟巢一代”大学生志愿者都已走上工作岗位,在冬奥会来临之际,又重新回归到全球百万志愿者大军当中。
从奥运志愿者到奥运志愿者,李菊并非回到志愿者的原点,而是回看原点,重新出发。
适用主题:感恩;个人责任;志愿精神;苦难和成长……
运用示例:人的成长成熟从不以岁月为刻度,而是以经历的磨难为准绳。伍子胥未过昭关时,不过是一鲜衣怒马的富贵公子,而昭关一夜头飞雪,忍辱负重终淬火成真正的男子汉;双奥志愿者李菊,一个从北川废墟故乡中走出的女孩,擦干眼泪的她凭借其出色的志愿工作,代表“鸟巢一代”志愿者登上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由此可见,苦难是一杯牛奶,能够增强我们精神的钙质。人之成熟需吃苦,吃苦请自青春起。
科技之光·环保之影
“丝带”冰,科技热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如何让凝固的艺术充满科技的张力,让体育场馆“科技搭台,体育唱戏”,是摆在前国家体育场鸟巢总工程师、国家速滑馆总工程师李久林面前的一个难题。国家速滑馆之所以被人们亲切称为“冰丝带”,是因为其外立面造型酷似二十二条动感的丝带。而建筑一旦突破了四四方方的规矩限制,背后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工程人用一个个精确到毫厘的技术参数去实现。
在“冰丝带”上,优雅的弧线需要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交错,编织成索网屋面,钢索总长20450米,这让“冰丝带”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编织索网的关键,是高钒封闭索,这在修建场馆前还无法实现国产。而冰丝带的修建提供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的契机和平台,让我们国家在2018年实现了高钒封闭索的国产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适用主题:大国工匠;艺术与科技……
运用示例:19世纪中叶,随着化工科技的进步和锡管的大量运用,绘画才得以走向户外,艺术史上迎来了印象派的光与影;设计师出身的乔布斯,用艺术的剑锋指引手机科技的方向,触屏、超薄……科技为了极简主义美学而狂飙突进;北京冬奥会的主场地——国家速滑馆,为了实现丝带的飘逸,工程人员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最终让核心技术——高钒封闭索的生产实现国产,科技树在人们对美的追求中再次被点亮。
皑皑冰雪中的“绿色”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是本次冬奥会的办奥理念,对于参赛者而言,“更快、更高、更强”是不变的追求;而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还要在这个口号的基础上再做到“更省、更绿”,难度无疑又上了一个台阶,但“冰丝带”交出的环保成绩单非常喜人:
整体一个198米×124米大跨度的索网,用钢量只有传统建造方式的四分之一,大大节省了材料;在速度滑冰这个场馆则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碳排放趋近于零,成为低碳绿色运动场馆的样板工程。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考虑到赛后利用,冰面设计采用分模块控制,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各类冰上运动。9A72FCE7-E49E-4467-985E-D6CC06CB31B8
适用主题:绿色奥运;科技与环保;变化与革新……
运用示例:梁任公曾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冬季奥运会的发展史既是挑战身体极限的历史,又是革新理念的历史。从早期单纯宣扬竞技体育精神到索契奥运会推广奥运数字时代概念;从各国热衷修建高大上场馆的建筑竞赛到如今“冰丝带”的低碳环保,奥运精神不再仅是一个体育概念,而是一种融合时代精神的人文理念,更是一种勇于拥抱变革、吐故纳新的人文情怀。
一群人的“一起向未來”
袖珍奥运
周晨光是北京羊坊店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也是该校模拟奥运会的负责人。羊坊店中心小学从2002年开始举办模拟奥运会,还会定期举行校园奥运文化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奥运会的氛围。在文化节上,从点燃圣火到“各国代表团”入场再到各种模拟奥运赛事,一应俱全。模拟奥运会的运动器械都出自周老师的巧手,如用胶带粘贴空塑料水瓶就变成标枪,泡沫板混搭墩布棒做成冰球棍……2015年,借着国家申请冬奥会成功的东风,学校又开始模拟冬奥会。
周晨光说,他想通过活动的举办让每一个孩子在奥运会到来时,懂得如何做一个观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看待比赛的胜利和失利。
适用主题:奥运意义;全民体育;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
运用示例:奥运会的举办对于一个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不是简单地借此展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经济成就,不是简单的“家门口看奥运”,它是把一种运动精神迎进门,捧在手,扎进土。在冬奥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中,周晨光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体育老师,却利用奥运的东风将奥运文化根植在学校操场上。各种模拟奥运赛事的举办让孩子们懂得了奥运会除了镁光灯下的泪水、奖牌榜上的比拼外,还有无数有质感的细节。参与其中,让同学们不再是奥运的看客,而是各项运动的主人。
一群少年的冬奥梦想
在北京西北延庆区的大山中,有一座珍珠泉中心小学,这是一座只有四十几个学生的袖珍学校。借助冬天门前封冻的天然河流,这所小学不仅实现了全员上冰,还组织了一支球队。但学校经费有限,冰球服不够,只能优先让五六年级主力队员穿,学校平时也没有专门的冰球护具袋……
2021年5月,北京市中小学冰球联赛开赛,珍珠泉中心小学冰球队受邀参赛。那不仅是孩子们第一次参加比赛,还是很多孩子第一次来到北京市区。虽然比赛失利,但孩子们并不灰心。“站在场馆,我感觉冰雪离我那么近。我打开了眼界,内心更加坚定,要好好练冰球,长大了也成为一名冰球运动员,为国争光!”队员于世龙说。
适用主题:梦想;挫败与成长;奥林匹克精神……
运用示例:“更快、更高、更强”并不只是对某种极限的突破,而是一种敢于挑战不可能,实现了不起的愿景和拼搏。就像珍珠泉小学的孩子们,谁能想到冰球这种花费巨大的运动会走进贫困地区的校园中?但少年们不在乎如寒冬般凛冽的现实,护具不足只给主力,那就努力成为主力;与城区孩子差距过大,那就通过努力弥合差距。这些穿着冰鞋滑过生命大风雪的人,即使后来没有站在职业比赛领奖台上,也将拥有自己的生命亮色!
(编辑:关晓星)9A72FCE7-E49E-4467-985E-D6CC06CB31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