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胡妍 通讯员 粤农轩
走进广州市赤坭镇竹洞村,只见采用统一坡屋顶、外立面黑瓦白墙民居,干净整洁的绿道,还有盆景种植、鱼塘养殖、乡村旅游、洪熙官武术基地……一幅缤纷多彩的岭南乡村画卷在眼前铺开。
如同竹洞村一样,近年来,大湾区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向“全域干净整洁”转变,农村污水靠蒸发向有效收集治理转变,“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向“沿线连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城乡协调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掀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大湾区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推进“三农”工作,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农村发生重大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关键性贡献,“三农”工作也由顶层设计、组织发动进入全员行动、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
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探索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党管“三农”工作新体制。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成立了省委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涉农县、镇、村工作制度,创新工作专班机制,构建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创新举措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要批示,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作为乡村振兴“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的任务安排,完善“1+1+N”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形成政策“组合拳”。构建领导小组统筹、专项组负责、专班主抓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体系,创新建立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构建乡村振兴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新格局。
启动实施广东历史上力度最大、指向性最强的“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九大攻坚”行动,加快补齐乡村振兴当中的短板和弱项,进一步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板。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县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美丽宜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农村改革推进势头前所未有。农业农村改革由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收官,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加快推进。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共清理核实村组两级集体资产6522亿元,全国最多。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市县可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比改革前增长35倍,是全国唯一从根本上对原有预算管理模式作出突破的省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创建稳步推进,清远和佛山三水等地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政银保担基企”金融支农大格局基本形成。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坚持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推动“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加强重要农产品购销调控保障,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坚决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广东将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构建大“三农”统筹协调机制,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持续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广东在全国率先转变理念,抓农业的方式从过去抓生产向抓生产、市场、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转变,初步实现农业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在首位,粮食年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单产“三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由2017年的5969亿、371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8369亿、5113亿元,连续4年高于全国,农业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乡村领域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点。
“偶然一次吃到德庆贡柑,饱满的果肉和鲜甜的果汁让我印象深刻,我和贡柑也就此结缘。”来自肇庆的陈慧,如今是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肇庆市德庆县东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广州某银行的工作,和父亲一起来到德庆县的田间地头自主创业。德庆贡柑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为了打开销路,陈慧用市场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植什么,让贡柑成为国际热销的‘网红果’。”
种植销售逻辑转变的背后是广东在全国首创的“12221”市场体系的支撑。该体系通过打造供销大数据平台,打通产地销地和市场,解决了农产品销路。在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这一举措推动南粤农产品产值、价格“逆势上涨”“畅销全球”。
广东还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快向标准化、商品化、高端化转型,广东预制菜引领了消费潮流,成了新兴增长热点。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收入超1500亿元。
梅州市大埔县茶叶资源丰富,该县以“一核一轴两翼多园区”空间布局,积极打造全省茶园连片集中规模最大、全国乌龙茶连片集中规模最大的现代茶园。如今,茶园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幸福园、丰收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茶园风光,买茶品茶。”大埔县枫朗镇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感叹道。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三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9个;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35家、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300个、专业村2278个。
广东农业产业发展了、企业壮大了、品牌打响了,农民最直接的获得感就是收入增加了。
截至2021年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91个省级产业园共吸引返乡创业人员4.8万人,吸纳农民就业78.9万人,辐射带动农户104万户。园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比建设前增长27.9%,农民成为产业园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多措并举下,广东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2022年一季度广东经济运行情况近日公布,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超过第二、第三产业。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6.15亿元,增长6.7%,高于全省经济增速3.4个百分点。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9亿元,同比增长7.5%。
近年来,广东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牢牢把握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工作方向,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扎实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赤坭镇竹洞村原是一个村舍老旧、卫生堪忧的贫困落后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广州市花都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下,竹洞村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土壤污染保护和修复、碧道建设等工作,村内环境迎来巨变。
当日的“采石坑”摇身一变为“竹洞湖”,还有一条2公里的环湖碧道,引进盆景产业园,打造环湖景观公园,举办黄花风铃、洪熙官武术等文化节,如今的竹洞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美丽乡村。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干净整洁。村民行走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的村庄清洁行动,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建成农村人居环境五级信息系统。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6地市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7%,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5%以上,农村标准化公厕71062座,95%的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
3月31日,工作人员在迳下村驾驶插秧机播种。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通过科技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摄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广东坚持以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省建立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1+N”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现有农房微改造,累计完成1239个行政村及6763个自然村整村存量农房微改造,创建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到1316、12214个,其中42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570多条,广州从化、珠海斗门、汕尾陆河等16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已经形成全域生态化、景观化,建成肇庆封开等5条省际廊道,启动建设佛山“百里芳华”、茂名“精彩一百里”、汕尾“蚝情万丈”等200多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重点)县(区)1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2个,培育乡村民宿6628家,推动美丽乡村释放出美丽经济。
不仅“面子”美了,“里子”也更实了。广东乡村面貌发生巨变的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全面提升。广东深入实施“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九大攻坚”行动,坚持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翻身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村内道路建设、美丽圩镇建设、渔港建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等开展集中攻坚。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四好农村路”通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车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100%,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省行政村党群服务“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部完成,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数字广播、高清电视进村到户,群众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农村5G、4G基站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4月1日,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局长暨乡村振兴局长会议消息,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6:1。这是继2020年的2.49:1之后,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保持在2.5:1以内。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迎来重大“拐点”。连续两年进入2.5:1以内,这意味着广东城乡发展失衡局面有所改观,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向好。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也是困扰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此,广东下功夫进行破解,并把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作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措施之一,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州是一个典型代表。广州是一个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幅员面积达7473平方公里。广州既有繁华的都市区,也有广阔的农村。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慧鹏看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之路,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
2018年以来,广州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推进“五个美丽”综合示范片区建设,高标准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截至2021年底,近九成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80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
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面向大湾区庞大的消费市场,大力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广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同时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将从化、增城等北部山区打造成为大湾区的生态后花园。
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广州市探索建立了乡村振兴常态化评估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对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区镇村和各职能部门工作考核依据,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区各部门进行整改,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从2019年开始,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委托中山大学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开展三次季度抽查评估,一次年度普查评估,评估指标涵盖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评估结果显示,在过去三年多时间,广州市的乡村振兴的成绩非常显著,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均达到很高的程度。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广州连续三年获珠三角片区第一名。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微改造后的广州市增城区正果老街,特色小吃、文化创意、农副产品等特色店铺云集,带动了美食、文旅等行业的发展。张玉荣/摄
张慧鹏表示,展望未来,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人口仍将持续流入。大湾区拥有规模庞大的消费人群,不但需要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各类优质农产品,还需要美丽的乡村环境作为休闲产品,这给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乡村振兴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未来广东的乡村振兴,要着眼于城与乡的功能定位,实现城乡互补,以城带乡,融合发展。
今年“五一”期间,位于清远市清新区的小华山风景区迎来一拨拨慕名而来的游客,住民宿、赏美景、品美食,人气十足。而就在几年前,景区所在的六甲洞下迳村却是另一番光景,这里山多田少,难以集约发展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下迳村盘活整合2600平方米宅基地,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小华山休闲度假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9万元增至500多万元,入股农户获得近3000元分红。“村民拥有更多话语权,这个改革让我们更加有干劲。”领到股权证的下迳村村民邹东海说。
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认为,“要探读广东乡村的价值,就要正确理解我们现在两个特别重要的时代背景,一个就是移动互联和智能化时代这个时代背景。因为有移动互联和智能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技术支撑,让远程分散的生产生活变成可能。”
肇庆市高要区高村镇发展花卉生产、育种研发,联农带农、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张玉荣/摄
她表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让远程的分散的办公成为可能,乡村就会不再仅仅是作为农业生产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空间载体,因为它有生态和文化的比较优势,它应该是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
第二个时代背景就是后疫情时代,当疫情成为常态的时候,乡村的生态优势,以及相对低密度的空间格局发展模式,会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珍贵和越来越令人向往。
叶红说,“在这两个背景之下去判读乡村资源的价值,我们对于未来乡村的发展,接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乡村的发展定位将区别于以往。我们的城乡其实是要等值融合发展,不仅仅是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城乡本质融合发展,我们要看到乡村会产生和城市同等重要的价值。”
“有了这样的一个判断,我们对于乡村的政策定位、资金投入、产业导入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过去说是以城带乡,现在反过来要以乡促城。还有一点,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重点在城市,但是亮点还在乡村,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基础。”叶红说。
在这个基础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开始对全域全要素的资源进行统筹谋划。在此之前重点依然还是放在城市,但是现在各地党政主要领导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比如说东莞,过去是非常明确的以城市发展为主体,用城市的规划体系去管理整个东莞的发展。但是他们近期做了一次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调研,东莞70%的建设用地其实是在乡村地区,63%的人口是居住在乡村住宅里,这对东莞的主要领导以及各个政府部门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东莞需要重新思考接下来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对乡村资源价值的整合和资源价值的提升,制定未来一系列的政策。这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地方也有同样的启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叶红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要对两个时代背景进行重新的解读,重新来思考大湾区城乡发展的关系,通过价值判断,来制定接下来的政策,制定具体的行动模式。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广东要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要进一步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要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多措并举帮助农民提高技能素养,实施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民高质量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持续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广东将发挥农业农村资源优势,坚持走规模化高端化产业发展路子。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以规模化高端化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把握“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高质量对接RCEP和“一带一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全面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粮食、生猪、家禽、岭南水果、水产、橡胶等优势特色产业带,打造一批全产业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