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偷偷记恨家人? 快来学习孔子的宽恕之道

2022-07-02 14:20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曾子梁漱溟原谅

闫燕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想要达到这样美好的人生境界,首先要学会宽恕。

面对儿子的“不争气”,梁漱溟选择了宽恕

大家都知道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和我们一样面临亲子教育中的“糟心事”。

梁漱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初一时学习成绩中等,地理不及格,学校还把补考通知书寄到家里;二儿子小学、中学都没有毕业,有时因为搬家,有时因为他“不想上了”。

面对“不争气”的儿子们,梁漱溟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选择了接受,然后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自悟。孩子好的行为,他便明示或暗示鼓励。父亲的包容与尊重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自觉,后来两个儿子均有不错的发展,为梁氏家族光耀门楣。

梁漱溟的做法,彰显了一位家长的成熟与格局。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他一生以宽恕自勉,并旗帜鲜明地把宽恕作为自己的家风特征,为二子分别起名“培宽”与“培恕”。

长久以来谈及宽恕,我们总是把外人作为原谅的对象,而忽略了家庭成员之间、亲人之间的宽恕与原谅。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家人朝夕相伴难免磕磕绊绊,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宽恕,那“袍”上的“虱子”一定会有很多,让日子很难过。现实中,我们常常浑然不觉地记恨着家里人、身边人、枕边人:

一个女孩,因为初三时妈妈有事没参加重要的家长会而耿耿于怀,认定妈妈不喜欢她。

一个男人,因为妻子的初恋比自己事业成功,多年来对她冷嘲热讽。

一位女明星明明婚姻很幸福,却毅然决然地和丈夫离婚,原因只是丈夫曾当她的面说过“二手货”三个字。尽管不是说她,但她也是二婚,所以很受伤。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她说“二手货”3个字像一把匕首,永远、深深地插在她的心尖上。

一位身患重病的女士接受心理治疗,医生说她的病和情志有关。她的精神从未放松过,长期抑郁。听到这里,已经60多岁的她哭得像个孩子,说自己怎么都无法原谅丈夫年轻时出轨,尽管她一直装得云淡风轻……

像这些人一样,我们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怪罪自己的家人,无法及时原谅,让彼此吃尽苦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不知怎的,我们总是吝于把这缕余香赠与家人。

请扪心自问:我对家人满意吗?如不满意,那程度如何?持续时间多久?如果不满意的程度很深、持续时间较久,那就说明你也在记恨着自己的家人,需要好好学习宽恕之道,并把它作为自家家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

宽恕有多重要?看看《论语·里仁篇》4.15就知道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所讲的道,是有一个根本贯穿其中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之后,门人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啊?” 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我们单单根据字面意思,就能充分感知忠恕的重要性,它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之精髓。但要想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还需认真学习“忠”和“恕”的字义。

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我们习惯把“忠恕”理解为一个词,粗略解释为忠诚宽恕。其实这是两个词,但最终又是一个词。此话怎讲?容我细细道来。

“忠”字,最早见于战国,是形声字,从心,中声,从字形上看,是心居中,在中道上,意味著心不偏不倚,非常中正。“恕”字,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我们通过对“忠”“恕”字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忠”旨在观内、观己,是处理自己心的问题。我们常说“忠心”,说的是自己的心要“忠”。“恕”是观外、待人,处理的是对外关系。我们常说“饶恕”,那“饶恕”的自然是外人。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恕是待人如己,如自己的心。那自己的心该如何安放呢?就是要中正不偏。剖析到这个程度,你会发现“忠”和“恕”其实是一回事,待人和待己是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忠恕又是孔子“仁”的思想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实际运用。这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建设和谐家风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宽恕呢?《论语·卫灵公篇》15.25给出特别有既视感的行为方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以声音表出来的准则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里,孔子不仅又一次强调了“恕”的重要性,把它定义为我们终身奉行的言行操守,还在行为内容上对“恕”作出明确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极具实操性。在上期专栏中,我们从“善”的角度对本句做了解读,这期再从“恕”的角度进行分析。

只要你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到达“宽恕”的彼岸。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小朋友委屈兮兮地对我说:“我讨厌爸爸,他和我说话总是不耐烦,每次辅导作业都训人!”我笑着对她说:“爸爸对你不耐烦,这种感觉让你不舒服吧?你不想要吧?那你也不要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给爸爸,需要和他好好说话呀。”小朋友就这样做到了对爸爸的宽恕。

一位新婚不久的妻子抱怨丈夫性格太内向,有时冷落她。她暗自和丈夫怄气,看谁比谁更冷漠。我问她:“被冷落的感觉不舒服吧?”她说太不舒服了,已经开始自我怀疑、怀疑人生、怀疑人性。我说,那你试着开朗起来,不要把这种感觉变本加厉地施加给他。她不高兴地说:“那我岂不是太亏了!”我鼓励她:“你试试,体验一下再说。”她就这样做到了对丈夫的宽恕。最重要的是,她不仅没亏,反而赚到了—自己心情好了,丈夫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有所改变。

通过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恕”既是愿也是行,行愿一体。行着行着,愿望就实现了,愿景就达成了。

假如,你和家人也总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休,看对方不顺眼,不妨试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一定可以体验到宽恕的快意。

“紫罗兰把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在唱高调,认为宽恕一个伤害自己的人,很难很难。其实,有一招即可帮你破冰—把宽恕的受益者放在利己上,这也是我个人的心灵修炼之路。

曾经,我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后来努力改变自己,学会宽恕。现在老友夸赞说:“我希望活成你现在的样子,你变化很大,是个心底无私的人。”我向她坦言:“我不是无私,恰恰相反,我是为了自己好而选择原谅,逼自己心量大一点儿,再大一点儿。因为我爱美,但发现天下最丑的莫过于一张嗔怨的脸。于是,我总是强迫自己原谅所有人,拥抱全世界。”

强迫着,强迫着,宽恕竟然成了习惯,成了自然。我是因为利己才走上宽恕之道,但这又何妨?殊途同归。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很多人都憧憬这样的人生境界,而这样的境界就是我现在的日常。如有人询问“可有一言可直通此境”?我想,那大概也是“其恕乎”!

猜你喜欢
曾子梁漱溟原谅
谁更需要读书
哪吒失手
曾子杀猪
梁漱溟的“不贪”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换个说法
曾子杀人
原谅别人也很快乐
会原谅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