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以大众

2022-07-02 12:43苏琦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

苏琦

说起明清时期的大众文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概率是市井中勾栏瓦肆里人们喝茶看戏听说书的日常场景,再加上赶市集逛庙会拜神仙等地方性节庆型事件。各种书肆的盛行和图书的流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标配。

在这些镜像中,大众文化的基本要素便或明或暗地浮现出来。首先得有大众。这里的大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芸芸众生,得是粗识文字的、有着文化消费需求的、且有着基本消费能力的人群。而且他们还不仅仅是受众和消费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尤其涉及国家和民间宗教仪式的生产和再生产时。

这就离不开所谓的市场。既是指有形的市场,在其间人们进行物质的生产和消费,为自己攒下钱财和闲暇,进而在市场上进行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而且因为身处市场,挥别了此前乡间的熟人社会和情感支持网络,人们需要新的道德资本和情感空间的构建方式,也希望有新的满足情感需求的方式。这些都构成了对文化消费新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是指无形的市场。在这里,文化资本和文化权威的构建,流行观念的炮制,流行文化的生产和分发,有着无形之手在加以推动,也通过看不见的网络在进行流转。其间的供求关系从来不是恒定的,市场的荣枯兴衰虽有规律可循,但也常变幻莫测。

而所谓的大众文化不一定就是俗文化,就是所谓的小传统,和代表大传统的精英文化截然对立。精英和官方文化之于大众文化不是单向街,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精英和官方文化需要转译式宣讲和通俗化商品化来渗透大众的头脑,与此同时官方也需要对充满勃勃生机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神祗进行收编式认可,通过官式封圣来进行官民文化互动和融合,并消解其可能的反叛意味,比如对天后和关帝的拔高与推广等。

在这种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居间操作的是所谓的帮闲文人,大众文化的练成与他们密不可分。帮闲分帮官、傍款和为人民服务三种,其中最精明能干者则能集这三个角色于一身,既能入得厅堂和达官贵人及士林领袖们诗词唱和,又能和西门庆们觥筹交错,也能闭门造车倚马千言,为平头百姓炮制各种戏文善书宝卷等精神食粮、心灵鸡汤。

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是分层的,因此市场和供给也是需要细分的,需要直达不同受众的痛点。比如围绕隋唐演义中关键人物李密的命运展开的文本中,从文人小说到戏剧,从侧重于人性的纠结、命运的纠缠到简单粗暴的因果报应,有着若干不同的版本,分别对应着不同段位的受众。

凸显市场经济氛围之入脑入心的,不仅有细分的市场和多层次的供应,连道德规训也在某种意义上被资本化,除了源远流长的积德行善和因果报应这种涉及代际善恶资本转移的形式之外,晚明的人们还发明了“功过格”这种散发着强烈的资产负债表气息的德行账簿,以期通过复式记账的方法实现功过相抵并有盈余,最好还能将德行红利遗泽后人。

作为大众文化主推手的小地主家庭出身帮闲文人的出现,一般总是伴随教育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扩大,前者大批量制造着科场不第需要在官场以外谋生的体制外知识分子,后者则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客户和不断增长的可供施展的空间。当然,如果年景凋零,最容易离心离德的也是这帮失意文人,因为他们的饭碗已经和市况紧密相连。

把握住“市场”这个机枢,则小地主知识分子阶层能成为历次农民起义领导集团的“奥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参与文化市场的构建,他们既熟稔上层权力运作的原理和软肋,也熟知基层的民情民意,知道他们的精神情感诉求和各种隐秘的渴望,以及如何号准他们的脉并加以有效动员。从明清到近代,无数鲜活的史实证明了体制外市场型知识分子建设与破坏的双重能量。如何善待体制外市场型知识分子,至今仍是不少后发达国家面临的治理难题。

这也解释了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人们对市场驱动型大众文化观感的嬗变。改革开放之前,出于对市场经济的反感,人们总觉得脱胎于其中的大众文化散发着腐朽没落的气息,从明清到民国,从西门庆之流到扬州盐商再到十里洋场的阔少,在人们心目中无不成为反面的封建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

随着市场经济的重建和复兴,人们再次经历了商品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冲击,而相伴而生的情感的疏离和心灵的失落等“大众文化”中常见的剧目,也让人们再次体验了那些驱动大众文化消费需求背后的物质和情感推手。民间社会空间的再次放大,市场力量与文化生产的再度联手,大众文化市场的再度勃兴,也让市场驱动型大众文化再度扮演了填补闲暇时间、抚慰迷失心灵和提供心灵鸡汤的传统角色。

世道轮回之余再对明清时期大众文化重新加以审视,不免觉得烟火气十足,并倍感亲切。而之前被视为有待“涤荡”的、厕身于港澳台地区的传统的“残渣余孽”,也重新散发出复古的迷人气息。事实上,正是这些如活化石般的传统市井型文化标本,为罗友枝等新生代海外中国研究者在中国大陆打开大门之前,提供了难得的近距离检视“大众文化”的机会。

虽然罗友枝等人当时提醒人们根据当代的“人类学成果”去倒推“历史真实存在”的风险,但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市场驱动型大众文化的复兴和再生的样貌,再度证明了“明清时期大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这或许是因为市场和大众的组合总会生成充满人性光辉的文化底色,无论古今中外。

“明清时期大众文化”因为有着熟悉的配方,因而散发着为当下的我们所熟悉的味道,已足以令人惊艳,而更令人讶异的是,许多我们自以为专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文化供给方式,竟也早已是前人玩过的花活儿。比如众筹出书,比如糅合各个门派之长的“灵修”,比如付费型知识分发等等。至于小众、生态、圈层、网络、平台、聚焦、下沉,等等,无不可以在当时的大众文化实践中发现对应的话术、操作形态和手段,虽然前人不曾拥有我们如此发达的技术传播手段。

“人性的,太人性的”,在亘古不变的人性面前,满足人性需求的工具和手段,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遵循同样的原理和规则,除非面临市场空间与大众空间被双重规制和挤压的釜底抽薪之局。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和科学革命》

作者:[美]柯浩德

译者:徐晓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定价:128元

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20余年的经典作品,包揽多项大奖。作者将焦点放在荷兰的黄金时代,将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史、社会史、医学史、思想史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内,发现科学革命是由商业、交换全球化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交换的历史。

作者:[英]丹·琼斯

译者:谭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定价:118元

本书探讨了中世纪欧洲史上最具宗教意义的历史事件——十字军运动,全景展示了基督徒与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的争夺。这场持续了近四个世纪的中世纪冲突被反复书写,但十字军的时代从未被描绘得如此鲜艳夺目,十字军的故事也从未被讲述得如此酣畅淋漓。

《新社会契约: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

作者:[英]米努什·沙菲克

譯者:李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69元

米努什·沙菲克是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本书中,她依据在国际经济机构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专业研究成果,探寻当下社会广泛存在的失望、焦虑情绪的根源,解构技术变革、人口压力、女性角色的转变、环境问题等如何导致了传统社会契约的失灵。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

作者:[美]鲍勃·迪伦

译者:奚密 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368元

本书收录了鲍勃·迪伦1961年~2012年创作的共369首歌词,以及大量珍贵的创作手稿图,最大程度地覆盖了鲍勃·迪伦的创作生涯,并由作者亲自修订。引用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级,改变了我们关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谁远谁近?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