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玲, 冯维波
(重庆师范大学 a.地理与旅游学院 b.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传统村落是指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量有形和无形传统资源、需保护的古村落[1].它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印象和文化遗产.自2012年9月原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中国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以来,社会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尤其是在文化自信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文化凝聚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传统优秀文化最好的呈现就是传统村落的存在,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村落由于外界的干扰和忽视,已经遭受了很大一部分损失,迫切需要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途径.
19世纪以来,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聚落影响因子、可持续发展、聚落演变、乡村文化景观、传统民居建筑等方面.如德国学者科尔对大城市、乡镇和村落等不同聚落进行了比较分析,着重说明了地形对村落地理位置的影响[2];Ruda[3]结合对传统民居的原材料、设计和聚落整体功能三方面的研究,认为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实体和当地文化等因素;Jeffrey[4]对坦桑尼亚奔巴岛北部三个城镇的农村进行了历史调查,并指出人口流动在传统聚落形成与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Vos等[5]运用景观学等方法寻求欧洲乡村文化景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Saleh[6]研究了沙特阿拉伯西南部聚落的传统乡土建筑,表明文化变化和社会发展是其衰落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下半叶,国内学者才慢慢关注传统村落的发展,即使研究时间长度较短,但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颇多.从尺度来看,主要有4种,即全国性[7-8]、区域性[9-11]、省域性[12-13]和市域性[14].余亮等[7]以中国前三批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结合地理格网分级法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我国东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集中地;陈君子等[9]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分形理论的方法,得出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具有大分散、小集聚和亲水性等特征;冯亚芬等[12]在研究广东省126个传统村落时,发现西北偏僻山区传统村落较多,还从自然、人文和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李佳馨等[14]在分析抚州市传统村落时,发现传统村落呈现西南-东北的方向特征.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分布特征和因素分析[15-16]、时空演变及其成因[10,14]、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17-18]、人居环境[19]和景观脆弱性[20]等方面.如王培家等[15]运用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研究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发现该地存在四大高密度集聚区,表明自然因子对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起主要作用;关中美等[10]从中观研究区出发,结合核密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出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为双核集聚-网状发展模式,传统村落受经济影响不明显,更多受高程等自然因素影响;刘军民等[18]指出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推动下能获得挖掘与发展,而且留住村落人口、呈现村落生活景象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李伯华等[19]以湖南兰溪村为例,指出“三生”空间演变是在多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传统人居环境正向新的复合方向演变;邹军等[20]对传统村落进行脆弱性评价,表明影响传统村落脆弱性最大的因素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城镇化.虽然有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和内容等方面研究传统村落,但专门针对高原山地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很少,加之其传统村落脆弱性较大,对其保护和发展尤为迫切.因此,本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公示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筛选出川西地区148个传统村落,并从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海拔高度变化四方面剖析其空间分布特点,探究其影响因素,希望能为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和其他类似地区传统村落的后续开发、科学保护和持久发展提供有用的帮助.
川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市和攀枝花市,总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由于5个州市在地形上属于高原山地峡谷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貌景观,而且它们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集聚区,著名的“藏彝走廊”和“茶马古道”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环境方面来看,这5个州市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选取其作为本文的研究范围。川西地区平均海拔2400 m以上,主要是亚热带半湿润和高原山地气候,区域内有雅砻江、大渡河等多条河流.至今川西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有五批,共计148个,其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的不可复制性,不仅形成了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民族特色,而且也彰显了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魅力,更增强了其研究价值.
川西地区148个传统村落的经纬坐标是从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功能中获取而来,底图是1∶50万的川西地区矢量地图.在ArcGIS10.5中建立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地理数据库,通过投影、叠加等功能将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可视化(见图1).如图1所示,甘孜州和阿坝州传统村落数量较多,攀枝花市数量较少.川西地区地形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分辨率为30 m;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数据来自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雅安市、攀枝花市和四川省政府2020年统计年鉴等.
图1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情况
2.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表示点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通常有三种空间分布类型[12],其公式为:
式中,R为最邻近指数;¯rl为每个点与最邻近点之间实际距离的平均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为传统村落点密度.当R>1时,点要素在空间上为均匀分布;当R=1时,点要素在空间上为随机分布;当R<1时,点要素在空间上为凝聚分布.
2.2.2 地理集中指数
根据川西地区148个传统村落数据计算其地理集中指数,公式为:
(1)
式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川西地区第i个市内点要素数目;T为点要素总数;n为市总数;G值的区间为[0,100],G值越大,表明要素越是集中于某些地区[13].
2.2.3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计算点要素在其周围邻域范围中密度高低的重要方法.公式为:
式中,f(x)为传统村落的核密度估计值;n为传统村落数目;h为搜索带宽,且h>0;K()为核函数;x-xi为估计点x到传统村落第i点的距离值.
本文利用ArcGIS10.5的空间分析工具将传统村落以点状要素的形式在空间上呈现,并且通过平均最邻近指数判断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凭借ArcGIS10.5工具测算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为14.9 km,理论最邻近距离为34.3 km;最邻近指数为0.43,R<1,表明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呈凝聚型形态.
川西地区5个地级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社会演变规律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个地级市传统村落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1).
表1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统计
川西地区五批传统村落共有148个,地级市有5个.经式(1)计算,得出地理集中指数G=57.63.如果148个传统村落均匀地分布在5个地级市,那么G0=29.60.实际情况是G>G0,表明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存在集中分布现象.如表1所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甘孜州和阿坝州两地,累计占比达到75.67%.
本文通过ArcGIS10.5中的核密度工具对川西地区148个传统村落进行密度分析 (见图2).川西地区形成了“一高多次”的模式.一高指在甘孜州东北部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区,多次指在阿坝州南部、甘孜州西南部、凉山州西部和雅安市东部形成了多个次级高密度区.由于川西地区大多属于偏远的山区,信息传播慢,经济发展较弱,交通通达度差,易保留传统村落.川西地区平坦河谷区利于人们生产生活进而形成大量村落.此外,川西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注入了文化韵味.
图2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
运用ArcGIS10.5中重分类等功能对川西地区高程进行分类统计(见表2),发现在<265~500 m和<5000~7447 m的海拔范围内无传统村落分布;在<500~1000 m内有9个传统村落;在<1000~3500 m内有103个传统村落;在<3500~5000 m内有36个传统村落.由此可知,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1000~5000 m的中高山地区,占比达到了93.9%.
表2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与海拔高度统计
4.1.1 地形因素
地形是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需要考虑的基础因素.川西地区地势落差大,大致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高原和山地占全区60%以上,约70%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1000~3500 m的海拔高度.从地形角度看,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主要位于河谷地区,少部分位于低矮的丘陵.究其原因是河谷地区地形平坦,海拔低,温度比同海拔地区高,热量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便于人们种植作物.从坡向来看,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坡向和南坡向,其数量约占70.3%,其余29.7%位于北坡向和东坡向(见表3).川西地区山脉众多,大部分为西北-东南走向,因而南坡向和西坡向光照和水分组合条件较北坡向和东坡向好,更能满足生产生活所需,故传统村落数量偏多.
表3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与坡向统计
4.1.2 河流要素
水资源是人们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人类文明大多是沿江、沿河而兴,尤其是农业生产型村落出现以后,许多村落都沿江河布局发展.运用ArcGIS10.5中的缓冲区功能对川西地区河流进行多环缓冲分析,使用叠加和相交功能进行统计(见表4).经分析,发现在3 km以内的传统村落有65个,占比为43.9%;在6 km以内的传统村落有84个,占比为56.8%;在9 km以内的传统村落有96个,占比为64.9%;在12 km以内的传统村落有107个,占比为72.3%.至此可看出川西地区传统村落距河流越近,数量越多;距河流越远,数量越少.传统村落临近河流,利于获取生活、生产用水,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需求.
表4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与河流因素统计
4.2.1 历史文化因素
川西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的聚集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区.古代“茶马互市”贸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茶马互市古道[21](它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且还为目前川西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格局奠定了一定基础[22].从文化层面看,这条古道附近主要包括藏文化、羌文化、彝文化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多种文化互相交流借鉴,形成了文化融合区.将茶马古道-川藏线路[23]与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叠加发现大部分传统村落几乎都是靠近茶马古道两侧分布(见图 3).因此,茶马古道-川藏线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
图3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与茶马古道线路叠加
4.2.2 城镇化因素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体现.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不断进入城市,使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城市边界逐渐向乡村延伸.在城镇化浪潮下,有不少传统村落被破坏和吞噬.根据2019年5个地级市城镇化率,得到其与传统村落关系图(见图4).如图4所示,攀枝花市城镇化率最高,数值为66.77%,但传统村落数量最少;甘孜州城镇化率最低,数值为32.94%,但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因此,可表明城镇化率与传统村落呈负相关关系.
图4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与城镇化率统计
4.2.3 交通要素
一个地区交通便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地形条件制约.川西地区多山地、高原,客观上对交通便捷度和可达性造成很大的压力.根据2019年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雅安市和攀枝花市政府公布的辖区面积和公路里程数据,计算公路密度(见表5).经分析发现,公路密度较高的攀枝花市、凉山州和雅安市,传统村落数量偏少,而公路密度偏低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传统村落数量偏多.由此可知,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大量分布在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地区.公路密度小,交通不便,与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少,开发强度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界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侵蚀,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
表5 2019年川西地区各个州市的公路里程及密度
4.2.4 人口因素
传统村落的形成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正是人口聚集,定居而生,才会形成聚落.从2020年四川统计年鉴中公布的2019年常住人口和辖区面积数据得到各个地级市人口密度,分析其与传统村落的联系 (见图5).
图5 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与人口密度比较
从图5中可知,攀枝花市、雅安市和凉山州人口密度偏大,而传统村落数目偏少;甘孜州和阿坝州人口密度偏小,传统村落数目偏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年轻一代不愿在自然条件欠差、就业机会少的农村生活,而更愿意选择生活环境好,就业机会多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村落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然而人口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会缓解自然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维持传统村落原风貌.
本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以川西地区1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呈凝聚型分布;从集中性来看,主要集中在甘孜州、阿坝州,其传统村落数量约占总数的75.67%.除此之外,川西地区传统村落还形成了“一高多次”的模式,即一个高密度区在甘孜州东北部,多个次级高密度区分别位于阿坝州南部、甘孜州西南部、凉山州西部和雅安市东部.在海拔高度变化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1000~5000 m的中高山地区.在整体地势较高的川西地区,其传统村落更多位于平坦的河谷区和低矮的丘陵区、南坡向、西坡向和离河流6 km以内的区域;除此之外,历史文化为传统村落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城镇化水平、交通以及人口与传统村落数量呈反向关系,以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影响着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虽然剖析了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但要深度挖掘传统村落所具有的价值,还需进一步从多角度、多学科方面剖析.
(1)尽管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传统村落,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更依赖其微观层面,如探讨传统村落的内部事物构造特点、空间形态时空演变、特色建筑营造手法和周边生态环境景观等.多方面掌握传统村落自身的演变规律,结合人的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制定符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合理方式,如传统村落数字化3D展览博物馆.
(2)传统村落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其影响要素仅从地理学科的自然、人文方面分析还不全面.还应该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探讨传统村落中人们的生活习俗、地方感知和乡土情结等,找出村落的文化基因和密码,促进传统村落的后续发展.
(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可以从整体风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适合传统村落健康发展的措施.例如,可以通过维持传统民居建筑保持村落原本的样貌;重点扶持当地的优势产业;完善村落的水电设施,适当增加公共锻炼器材等,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才能真正凸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风韵.
(4)传统村落的数量还会有所增加,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也会有所变化,研究结果还需不断地跟进与调整.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城市边界逐渐向乡村蔓延,许多不利的外界因素正在迅速影响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因此,探讨和研究传统村落在信息化时代中的保护与发展的合理途径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