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亚慧
华人怀抱着自己从泰国引进的新品种“空气凤梨”
母亲节刚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斗南花卉市场热闹如常。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也被誉为“亚洲花都”,每天有1600余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交易,汇聚了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周边省份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花卉。
3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花农成长为种花专家,华明升见证并参与了斗南花市的发展历程。2013年,华明升的儿子华人从泰国留学归来,子承父业,拓宽品种引进、创新销售渠道,给当地花卉行业增添了更多活力。
谈起华明升的名字,在斗南花卉市场几乎无人不知。2002年,当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正式在斗南落成开拍的时候,拍卖出的第一号竞品鲜切玫瑰便出自华明升之手。
1987年,24岁的华明升拿出了家中所有积蓄,托人买来剑兰种球,在自家的一分承包地上开始试种剑兰,成为斗南的第一批花农。得益于他的精心修剪和照看,3个月后,剑兰的第一批花在剪下后就卖了160多元。从那时起,种花比种蔬菜高出好几倍的利润,让华明升与村里的年轻人发现了新商机。
后来,华明升又陆续种出了康乃馨、满天星等当时市面上很少见的品种。鲜花卖得俏,一拿到市面上立刻就被抢购一空,有的花贩甚至直接来到田边等着收花。
对华人而言,从幼童时开始,他对父亲的记忆便离不开花:花农们切下花打捆成簇,挑着扁担箩筐沿街叫卖;商贩们推着自行车一趟趟收花,花农宛如置身花海。街巷永远喧闹,花香四溢,车水马龙。
2010年,华人前往泰国留学。在斗南,像他这样的孩子被称为“花二代”——从小识花种花,仿佛很早便与“花样年华”结下缘分。海外读书的几年里,给了华人深入了解东南亚花卉市场的机会,也让他逐渐明确了回国后自己的发展方向。
回国在父亲的公司锻炼了几年后,华人成立了自己的团队。与父亲当年选择的种花品种略有不同的是,华人主要聚焦热带植物进出口,这既可以发挥他曾留学泰国的语言优势,也是更好顺应市场需求所做出的调整。
“对于花卉行业而言,品种更新同样十分重要。一些老品种经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也需要更新,与此同时,主流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敢于引进新品种,华人对花卉市场有着自己的敏锐判断。
“以前我们谈到养花、种盆栽,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中老年消费者,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买花、种花、插花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生活方式。买一盆花回家,年轻消费者会接着在网上找攻略、做功课、在不同用户间相互比较,研究如何把花养好、呵护妥当。大家觉得这个事有趣,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提供更多品种选项给消费者。”华人说。
事实上,尝试引进新品种的头几年并不顺利,华人碰了不少钉子。他从泰国引进的品种花烛频频遇冷,无法与客户实现对接,这一度令他感到困惑:“当时我经常在中泰之间往返,但新品种一直推进缓慢,泰国的资源无法跟国内资源实现有效对接,整个团队都在摸索。后来我意识到,每一个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都需要时间。花卉买卖市场的‘需要’或‘不需要’其实很难断言,新品种需要组培公司面对未知的市场风险,因此本能地就会保守甚至拒绝。其实道理就是这样,如果对哪个新品种特别有信心,那就坚持推广下去,市场会有认可的一天。”
创业之初的过程坎坷,也让华人真正理解了父辈的不易。华明升当年顶着日头沿街卖花,一点一滴地做大花卉版图。而今,便捷的物流网络、新技术产品的助力让华人能够将更多云南鲜花销往全国乃至世界,他在打造自己的花卉版图,但敢于挑战、坚持不懈却是父子之间传承未变的精神内核。
如今,斗南早已不再是过去的花卉大棚种植地,而是发展成为集聚花卉拍卖、研发、物流等新业态的综合体,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型”向“市场服务型”的转身与飞跃。在斗南7万常住居民中,有4万人从事花卉行业,这里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花卉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拍卖中心,2021年花卉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借助传统售卖转型,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也进一步释放了斗南花卉的市场潜力,更多花农花商足不出户便能将自家的鲜花送至五湖四海。也有许多游客慕名来到这里,逛花市、赏花容,悠闲惬意。
与刚回国时相比,华人现在慢慢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现在压力更大,要考虑品种如何引进、团队如何更好发展、如何推动行业更新……”他深知,要做好“花二代”光有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市场在呼唤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想要做好电子商务,不能仅仅了解植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懂营销、懂外贸、懂新零售、懂用户心理。”一个好汉三个帮,华人已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加入自己的团队,这支汇聚“青年花农”的队伍,正在利用自己“互联网原住民”的优势,不断壮大花卉产业。
斗南花香越飘越远,见证着两代人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