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等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怎样培育高职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对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亲切关怀,是对广大产业工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殷切期望。
一、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及关系
2020年11月24日,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精辟阐释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它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劳动精神是每一个从业者的必备的素质,而工匠精神则是劳动精神为基础,是从业者自我提升的内动力,当自我提升一定阶段,量变转化为质变时,从业者就成了别人的模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精神是成为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成为更加优秀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成为人、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就是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
二、高职信息类专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使所培育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一方面要始终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多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非显现性和难以衡量是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痛点。
(一)在入学教育中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使新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重要方法,是大学新生了解专业课程及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第一课。
1.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选树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入学教育通过座谈会,网络平台为入学新生讲述自己成长故事,帮助新生了解就业前景,知晓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求学者,从业者的作用,树立长远目标,提升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认知。
2.突出专业特色,开展新生走校园活动,参观学校信息中心,实训中心,观看信心中心人员的工作场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参观,让新生直观的了解专业,了解什么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解。
3.通过实施订单培养、学徒制,引企入校;通过企业宣讲,讲述企业文化,提出企业对于求职的要求,开展模拟招聘,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企业对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员工的需求。
(二)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
各专业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写入培养目标、列入培养规格。依据培养目标,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标准,考核标准,选择恰当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完善課堂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实训基地完全模拟仿真实际的生产环境,将生产环境下的规章制度转化为实验制度,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安排,让学生身体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制度助力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
2.解构工作过程,分析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考核中,从而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学,以劳动精神为基础,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基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生学习是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过程来逐步加深对于知识理解和运用,把信息类专业课程分解到简单的形式,划分出哪些脑力劳动工作是重复的,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哪些是开创性的,去掉一些重复的或不必要的内容,整理每个知识点,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诚实完成作品(诚实劳动),举一反三(追求卓越),勇争第一(争创一流),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制度,让学生体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3.卓越培养,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课堂教学毕竟有限,优秀的学生显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容选拔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卓越培养,通过入驻创新创业基地,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等形式,学生相互协作,及时开展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卓越培养培育学有余力的学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4.通过专业实训实习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习实训作为一种以劳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学生把专业知识技能从“知道”转化为“运用”的第一课堂。走出去,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工作,为学生提供亲身体会劳动、观察他人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行为的机会;引进来,内容上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感悟到劳动精神,从人员上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企业劳模或企业大师,言传身教,领悟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让企业人员带领学生模拟工作场景做项目的前期调研、需求分析、项目开发、设计等。信息类专业的实训多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可优化性;一个问题的编程求解,可以有多种方法;一个普通网络架构,可以进行调优;一个动漫人物的设计需要开发者对人物的理解;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让学生体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劳模和工匠,离不开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并脚踏实地的践行对未来劳动者大军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过程的培育,才能使培育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乔东萧新桥,《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N].人民网-理论频道,2019,4
[2]俞伟忠,《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才智》,2013,(24),41-41
作者简介:
陈震(1976.2—),男,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
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育科研课题(JZXYJYKT-202110)“高职信息类专业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课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