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以OBE教学理念为理论依据探讨地方高校在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以期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OBE;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OBE教学理念以产出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养提高。它要求首先设定好培养目标,反向推导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时注重过程性与可持续改进性。学生在OBE教学理念下能自由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提出毕业要求,然后针对性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体系建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此文尝试探讨改进举措,为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提供借鉴。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8年教育部提出推动部分高校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校经过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定位为学术性和应用型大学。笔者所在高校致力于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部分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程度不高,师资结构有待完善等。
(一)课程设置中的不足
1.科学素养类课程较少
《国标》素质要求中规定外语人才应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科学素养培养课程较少。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在传授科学知识方面,本校讲授的德语知识较多,但其他通识类课程有所欠缺,如:大学语文课程并未开设。科学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但学生参与度不广,局限在有科研意向和创业意向的同学中,不具有培养大多数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类课程较少,学校设有学术论文写作课程,集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但受课时所限,学生只能浅显的学习,很难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科学方法中的逻辑方法,是学生评判事物是否具有逻辑性,处理问题是否有条理性的有效保障。逻辑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不可欠缺的一个环节。大学生要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严谨的作风、热忱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这些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在课程或大学生活动中得以培养。目前学校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程度逐渐上升,但具体举措还未落实。
2.商科课程体系不完备
我校德语专业定位为“德语+商贸”,因此学生除了学好德语之外,还要学好商科知识,商科课程安排在高年级,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设置并不多。必修课多为导论类课程,如《经济学导论》《经济德语》与《国际贸易》等。受到课时所限,学生只能浮于表面了解一些概念和术语,并未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德语专业学生比商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在商科知识储备方面略显不足,在校期间综合实践运用的机会少,导致德语专业学生商务背景知识不扎实,需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积累和继续学习。
3.课程贪多求全
为力求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除了德语课程外设置了第二外语、商科课程、计算机课程等。学生学业负担大,每天忙于上课、应付作业,自主学习时间少,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此外,选修课程开课不够灵活,选修课门类不少,但受开课人数限制,有时出现选修必选的现象。最后,高年级应用类实践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很难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制造了障碍。
(二)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程度不高
高校德语专业学生大多数为零基础,成年后为了高效地学好一门外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上老师灌输知识,学生机械性学习和操练。这种教学方法就短期而言可提高学习效率,但就学生的长期发展,需要有所改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的教学媒介、网络平台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除语言技能外的优秀人才所应具备的自身能力。
(三)师资结构有待改善
1.师资力量短板
德语系教师多为德语专业毕业,在面对“德语+商务”的专业定位时就出现商科背景教师不足的现象。只能借用商务英语系教师和商学院教师,但有时在教材选用、教学进度、课程难易程度、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的衔接等方面出现问题。此外,商务英语系或商学院老师已经紧缺,导致每学期派驻的老师不同,不便于沟通和管理,也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成果,对人才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2.教师梯队未形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重理轻文,对外语类专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受限,教师的年龄梯队、学术梯队结构均不完备。年轻教师偏多,骨干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紧缺等现象屡见不鲜。年轻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压力,无暇顾及科学研究,使学科和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的发展。
3.未充分利用行业指导教师
为了提高应用型德语本科专业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应聘请行业指导老师。笔者所在高校聘请行业导师,但只限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见习实习的时候有机会与行业导师接触,但交流和指导的机会不充分。平时应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校园文化节等机会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或以座谈的形式让行业专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二、德语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改進措施
为了培养出德语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复合国家、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不断完善,教学条件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更加合理。
(一)优化课程结构
1.调整语言课程与方向性课程的比例
德语专业的学生多为零基础,因此前两年的基础教学阶段多为语言类课程,以便到第四学期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这门语言。到了高年级,语言方向课,如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等,和本校特色的商务类方向课比例要不断完善。在语言方向课能够保障的情况下,能够细化商务类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商务知识。
2.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
自2009年以来,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长期合作,每年输送10%左右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去德国继续攻读本科,学生达到双方学校的要求后,可以进行学分互认,并拿到双学位证书。学生可以攻读德语语言文学以及商科专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国际的有效支撑。此外,利用暑假时间学生可以参加德国境内的语言培训班,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参加德国高校一年的交流项目。学生借此机会可以提高语言水平、专业素养,开阔视野,深入了解德国文化,提高学生竞争力。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学生企业实习基地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渐渐从外资企业“请进来”变成中国企业“走出去”。不管是外资进驻中国还是中国企业进驻国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是不变的。外语人才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再加上经济、外贸、管理等专业知识,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企业需要外语人才,学校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校企双方合作,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为了追求语言学习效率外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效率方面有其优势,但对学生语言技能训练和独立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消极影响。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培养。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发现语言规律,形成自身的语言技能。教师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交流自然顺畅,互动频繁,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报告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形成师资梯队
为了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团队中要有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勤奋的中青年科研与教学骨干,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以及企业导师来指导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从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将德语专业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高质量人才培养。
三、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德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要兼具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探索独具特色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过程是艰辛的,但是改革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孙爱晶等.基于OBE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探究[J].高教学刊,2017(9):33-34.
[3]王娜等.基于“OBE”教育模式的地方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報,2018(4):111-114.
[4]周洪波等.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理论广角,2018(14):27-30.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2019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德语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11610811912)。
作者简介:于月(1985-),女,天津人,硕士,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