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林 赵茜 南国轩
摘 要: 随着我国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困境儿童群体的生存发展环境得以不断优化。但是,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和保障工作领域尚缺乏相应的工作模式和实施策略,部分困境儿童的生存、福利和权益等关爱保障状况仍不乐观。L市开展实施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和保障工作实践,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困境儿童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辅导、社会化引导和家庭教育辅导,推动困境儿童家庭参与社区互助服务,提升儿童督导员及儿童主任业务能力和关爱水平,有助于形成以“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为多元服务主体的工作模式,构建以“信息共享、协调联动、长效关爱”为工作机制的困境儿童关愛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网络。
关键词: 困境儿童;多元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关爱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3.05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马克林,赵茜,南国轩.推进困境儿童多元化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22(3)38-47.
一、研究背景
困境儿童问题是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保障困境儿童的权益,增加困境儿童福祉,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0-14岁人口为25 3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95%,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增加1.35%,[1]其中,在部分农村地区和一些城市社区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孤儿、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及其它类型的困境儿童。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孵化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其围绕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康复等需求,捐赠资金物资、实施慈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加强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水平,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通过这些政策逐步推进实施,我国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但是,仍有一些儿童因家庭经济贫困、自身残疾、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在基本生活、成长发展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存在各种困境,甚至出现一些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可见,我国虽然已建立关于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的基本制度,但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践模式和实施策略,部分困境儿童的生存、福利和权益等关爱保障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既有困境儿童本身的复杂性,也有相关部门职责缺位、家庭尽责与政府边界不清等原因。同时,学界对如何持续优化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推进主体联动与协作机制、强化“预防-报告-评估-支援”机制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将关注政府职能主导与多部门的跨专业协作补位、社会力量服务实践行动的有效性等问题,通过研究L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剖析相关政策实践的运行机制,探索总结持续建设和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工作模式,为建立覆盖城乡困境儿童的保障机制和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相关研究现状
梳理学术界关于困境儿童的概念、分类、保障方法,以及国内外在儿童保障方面的经验、缺陷与不足等的研究成果,是本研究开展进一步探索的必要基础和现实起点。
(一)关于困境儿童的概念、分类及现状
“困境儿童”是目前使用频率很高但没有明确界定和普遍认可的一个概念。最初对困境儿童概念的解释来源于西方的社会福利政策,困境儿童概念体系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三级概念体系,以涵盖性、可操作性和保护性为原则。[2]困境儿童之所以身处困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来自原生家庭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儿童自身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无法拥有和其他健康儿童一样的正常生活。[3]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困境儿童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特殊的关怀。
对比国内外困境儿童研究文献,通过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将困境儿童进行分类,可划分出三级、九种不同类型的概念。[4]在我国,导致儿童陷入困境因素的多样化也形成了困境儿童类型的多样化,主要包括残疾儿童、低保家庭儿童、重病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其他类型的特殊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相较于其他健康儿童来说,在日常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比常人更多。在当前的医疗制度下,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往往面临高昂的医疗费、不确定的治愈几率等问题。同时,分布在中国农村的残疾儿童失学率高,很难融入社会。因此,在保障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基础上,也需要加强其特殊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5]低保家庭儿童由于所在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无法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身心发展资源,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贫困对低保家庭儿童最显著的影响在于降低了就学率,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而教育作为改变贫困状况的最好手段,应该在贫困家庭儿童的保障上给予足够重视。重病儿童是指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的困境儿童。许多原本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因孩子患重病而致贫,更有一些家庭因为不堪重负而放弃了治愈的机会。疾病对于患病儿童及其家庭都是应激源,导致他们的内心产生许多痛苦、矛盾,面临诸多外界压力,进而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差,因此需要采取更多的帮助和关怀。[6]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于失去了父母和家人的庇护,生活无依靠,等等,国家和社会应承担起福利救助责任。对这类儿童的救助应区别于一般的救助,应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各方面,可以理解为是对特殊人群的“社会福利”。这部分群体许多处于农村地区,作为社会中最弱小的群体,他们有相当的成长潜力,在其未成年时给予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保障,能够帮助他们在成年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7]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
(二)关于困境儿童保障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方法
随着儿童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社会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要求的提高,传统儿童福利模式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国外的困境儿童保护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倡导到政府主导的过程。在国外,困境儿童保护过程中,社区照顾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英国学者DaviesL认为,预防及保护是有效保护儿童的重要策略,这两方面是互补的,从而促进儿童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社区的重要作用在于预防性,建立以社区为本的保护体系,避免困境儿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除了政府、社区等作为困境儿童保护的主体之外,社会组织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顶层制度设计、资金支持等方面,具体的专业服务则由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提供多维度的社会保护,涵盖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提供保护的途径主要由儿童保护中心和社区提供。
我国目前针对困境儿童的保护工作主要存在制度相对滞后、应急措施不足、相关职能部门职能发挥有限、缺乏儿童的生命安全教育等状况。[8]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困境儿童保障模式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儿童保障工作目标的调整,将现存的保障服务从孤残儿童养护转向多元化的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二是完善儿童保障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在现存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政府和社会对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服务措施,同时完善家庭寄养和收养制度,加大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参与;三是推动现存儿童福利机构在职能上的转变;四是加快推进家庭寄养制在中国的实施。上述转变将推动中国的儿童保障工作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社会变化,真正改变困境儿童的命运。[9]
就困境儿童保障措施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向辉对困境儿童监护权转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与阐述,指出目前困境儿童监护权转移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要完善困境儿童监护权转移的政策措施。吴国平提出建立和完善困境儿童监护干预、监护权撤销与转移制度。钟玉英通过对困境儿童事件的研究,提出完善儿童保护立法的操作细则。另外,一些学者从建立强制报告制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完善举报回应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到困境儿童保护工作中来。
有关困境儿童保护的各种方法中,替代性养护是主动救助的创新实践,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对困境儿童最有益的救助方式。张世峰等曾对苏格兰进行实地考察,介绍了苏格兰对困境儿童的替代性养护方法。一是寄养服务,在苏格兰成为寄养服务的提供者需要通过专业评估,并接受培训和技术支持;二是家庭式照顾,通过建立一些小型家庭式照顾机构,接纳部分父母没有照顾能力的儿童。宫淑娟以国际SOS儿童村为例,介绍了家庭养护模式对儿童的帮助以及能为中国儿童保障模式提供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一是机构安置,为无法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困境儿童提供居所,并由护理人员进行照顾;二是寄养,通过儿童福利机构授权普通家庭对儿童进行养护,并接受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三是生活照料,为无法获得家庭继承权的儿童提供照料服务;四是领养,让困境儿童成为普通家庭中的长久正常成员。国际SOS儿童村给困境儿童提供了一个新的家庭,为困境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归属感和成长平台。[10]
综上所述,困境儿童由于自身原因、特点、规模以及生活处境的多样性,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障,国内外对困境儿童的保障工作都有不断探索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愈益受到重视,对儿童福利制度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探索适合我国新时代国情的儿童保障模式,完善政府和社会对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困境儿童的权益和健康成长。
三、L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基本状况
国际儿童福利组织将困境儿童界定为因各种情况需获得特殊帮助的儿童。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目前,L市有困境儿童899人(有重复计数,享受关爱服务项目的困境儿童有338人),其中孤儿8人,事实无人抚养140人,自身困境儿童187人,贫困家庭儿童564人。从基本生活、就医、就学到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以及家庭监护责任等方面看,L市现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基本生活保障状况
目前,L市8名孤儿享受每月1 160元的基本生活费;14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享受每月1 0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9名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的未满18周岁儿童享受每月1 100元的特困人员救助金;555名儿童享受城乡低保政策,其中农村一类低保636元,二类低保572元,三类低保100元,四类低保60元,城市低保全额每月636元,实际按差额发放;143名残疾儿童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其中城乡低保家庭中的残疾儿童享受每月110元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智力、精神、肢体、视力一级(含最重类别为以上四种的多重),以及智力、精神二级(含最重类别为以上两种的多重)的残疾儿童享受每月11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听力、言语一级(含最重类别为以上两种的多重),以及肢体、视力、听力、言语二级(含最重类别为以上四种的多重)的殘疾儿童享受每月6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上监护困境儿童、贫困家庭儿童、自身困境儿童均有相应的基本保障政策,但是即使受到政府救助的儿童家庭仍然表示家庭还是处于困境中。(数据来源:以上数据依据L市民政局、社会保障局的资料整理。)
从表1显示的数据来看,95.1%的困境儿童依托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残疾人福利政策享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经济帮扶,4.9%的困境儿童未得到政府部门的经济帮扶,反映新区现行的困境儿童保障政策未能覆盖100%困境儿童,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救助政策仍存在盲区。例如,小思(化名),2岁,非婚生子,他妈妈因不被原生家庭支持,只能边照顾他边打工,他生父不尽抚养义务,公安部门多次劝诫教育也无果,小思妈妈只能独自养育小思,但因没人帮忙带孩子且经济拮据,小思妈妈多次表达想送走孩子的愿望,小思妈妈和爸爸都有劳动能力,不符合享受新区目前给予的帮扶政策要求,而且,因为是非婚生子,小思和妈妈会受到社会的道德评判,无法得到更多的社会援助,但小思和妈妈确实需要经济帮扶。因此,从对困境儿童及家庭、儿童福利工作人员深度访谈得知,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
一是对困境儿童及家庭主要以资金救助为主,缺乏对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目前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以资金救助为主,根据不同救助标准,各类儿童享受不同的生活保障补贴,但基本的生活补助不足以满足儿童发展的其他需求。儿童陷入困境,不仅是儿童自身的原因,还有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弱势群体自身的资源获取能力比其他人更弱,在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20名困境儿童家长存在就业支持的需求,所以构建儿童支持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困境儿童救助政策缺乏弹性。困境儿童享受政府补贴,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儿童不符合政策要求,但是这类儿童确实需要政府救助资金。例如,在访谈过程中小萍(化名)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均年迈无劳动能力,他们一家在离市区较远的村庄,然而因为他们家被征地,获得了安置房,因此享受不了低保政策,但是,安置房在城区并且房屋产权也未落实,房屋也没装修而无法入住,小萍依旧处于困境中,但是不符合政策标准,从而无法有效解决面临的困境。
(二)基本医疗保障
L市对于困难的重病、重残儿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给予适当倾斜,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儿童、重度残疾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除了这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救助,L市有9名患病困境儿童接受了“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的,是专门针对孤儿群体的医疗康复项目。2020年由G省民政厅会同省人民医院等“明天计划”项目省级定点医院赴各地开展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疾病筛查,为有住院治疗、康复适应症的患儿提供便捷条件。从基本医疗状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缺乏专门的大病救助基金。L市目前医疗保障主要为城乡医疗救助和补贴,没有慈善组织成立专项基金,为一些家庭贫困儿童和大病儿童提供长期帮扶,将政府未保障的儿童进行保障。同时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医疗帮扶欠缺。
二是跨地区就诊费用依旧昂贵。对于需要在省外就诊的患病儿童,跨地区就诊食宿费、交通费依旧很昂贵,对于贫困的儿童家庭来说负担依然很重。例如,困境儿童小甜(化名),女,8岁,眼睛患有血管淋巴瘤,父亲2012年服刑,母亲在她出生40天离家回了新疆,小甜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身体不好,无工作,小甜一家在市区租房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在与小甜祖父访谈过程中得知2019年小甜做了一次手术,后来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时他们一家三口去北京治疗,来回的车费、食宿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在治疗后期,为了节省费用,他们甚至晚上直接在医院的走廊休息,不敢住宾馆。
(三)教育保障状况
L市教育部门按照国家、省、新区相关政策要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对于残疾儿童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对于部分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确保困境儿童入学和不失学,依法完成义务教育(见表2)。
从教育保障方面来看,L市有69.82%的困境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但仍有16.23%适龄的重度残疾儿童及孤独症儿童没有进入到普通学校及特殊学校就读,仅有少数重度残疾儿童享有“送教上门”的服务,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L市目前没有特殊儿童学校,部分残疾儿童及孤独症儿童由于没有就学能力而无法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同时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导致没有办法到省会城市特殊学校及特殊教育机构进行知识学习及康复训练。
二是存在教育质量的供给不足,部分残疾儿童尽管可以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访谈得知,部分学校对困境儿童的关注不够,有部分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此类儿童不影响课堂秩序,只要坐在后面听就可以了。针对困境儿童的教育质量存在短板,融合教育的需求仍然存在。
(四)监护责任落实情况
家庭和监护人是困境儿童身心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良的家庭经济条件、监护人本身较低的监护能力以及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等,都會妨碍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2020年以来,L市民政牵头,区法院、检察院、教体局、公安局、党群(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加,启动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专题研讨推进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旨在建立多部门跨专业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针对重点儿童个案逐个会商研判,就如何解决监护缺失、心理辅导、课业辅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发现存在监护缺失及监护不力的儿童监护人,由区公安部门督促其监护人积极履行监护职责,避免因监护缺失导致儿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在儿童福利工作队伍建设方面,L市农村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已覆盖全部镇、村,搭建了区、园区、镇(中心社区)、村(社区)四级工作平台,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五)残疾儿童福利保障状况
L市对于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建立了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免费得到手术、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2019年,L市出台《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康复辅助器具租用者给予适当补贴,其中将困境儿童作为第二类补贴对象,补贴金额为辅具租赁服务价格的80%,每人每年不超过1 500元,有效满足了部分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但是,与部分残疾儿童的监护者访谈得知,在看病就医、手术护理及专业的康复方面,由于资金、康复服务理念及专业人才不足,部分困境儿童的康复效果仍然不够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四、以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为依托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实践
为了探寻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及支援服务的有效路径,2020年6月,L市民政局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由创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区338名困境儿童(其中孤儿8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43人和自身困境儿童187人)及82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为期一年的关爱服务项目。该项目从个体、朋辈、家庭和村(社区)四个层面开展支持性服务,通过家庭探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倡导等专业社工方法,建构和强化困境儿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保护网络,提升特殊儿童的抗逆力,健全和完善L市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
(一)常态化家庭探访聚焦问题、明确服务对象需求
为深入了解服务对象情况,由创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和西北师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服务团队以“豆芽儿成长记”为主题集中开展了20次家庭探访服务,累计覆盖儿童338名,就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和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厘清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运用社工专业技巧分类施策,重点从儿童及家长心理支持、教育支持、康复和社会融入等层面,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持续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困境儿童婷婷(化名),9岁,家住L市Q镇炮台村,是炮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与妹妹、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尤其欠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社工在与炮台小学老师沟通过程中也发现,婷婷的情况并非个例,炮台小学大部分儿童处于留守状态,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增强儿童防性侵、防拐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工及时为炮台小学1-6年级儿童开展“守护少年的你”防性侵、防拐卖教育主题活动,普及安全教育知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支持性小组聚焦个体成长和家庭监护
为了进一步提升儿童的抗逆力和家长的监护照顾能力,项目团队运用小组动力学理论,针对学习焦虑、冲动情绪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在L市彩虹城社区、五墩村等村(社区)开展两期共计12次抗逆力提升小组活动,通过调适组员的学习焦虑、提升人际关系、疏导冲动情绪,从而提升儿童抗逆力。2020年7月,创晖社工在彩虹城社区对困境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一个效度量表与八个内容分量表构成)》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部分困境儿童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因此针对问题突出的10名困境儿童组成抗逆力提升小组,设计“微笑你我”“认识我自己,接纳我自己”“我是情绪处理‘小能手”等6节小组活动开展小组工作。根据后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及小组满意度显示,小组成员的学习焦虑症状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己学习焦虑的深层次原因,并主动学习缓解焦虑的技巧。
为了进一步提升困境儿童家长的照顾和监护能力,项目团队在L市Q镇新园村、X镇山字墩村开展了“亲子课堂 相伴成长”、“相伴同行 赋能减压”和“为家长赋能,助力儿童成长”困境儿童家长互助支持活动,在L市彩虹城社区、Z镇史喇口村、Q镇振兴村、X镇团庄村等15个村开展了三期10次家长动力营——家长组织能力建设活动,以交流、实地辅导的形式,让儿童家长互相交流经验和学习,有效增强家长的自我效能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家住Q镇振兴村的宋姐(化名)参加活动后及时询问社工,“我的儿子和女儿都被先天性白内障困扰着,想问问哪里有辅助器具可以帮助孩子们得到及时康复”,社工听后第一时间留了联系方式,告诉宋姐可以带两个孩子联系社工去新区康复辅具社区租赁中心了解相关情况,并协助开展支持服务,同时引导有同类需求的家庭建立家长互助组织,在儿童日常生活照料、教育、保护等方面进行经验的分享和互助支持,提升儿童家庭获取社会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针对重点个案聚焦儿童“疑难杂症”服务
根据家庭探访评估的情况,项目团队从儿童个体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社会融入及面临困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将30名儿童确定为重点个案,持续提供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调节等个案服务,并积极对接甘肃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协会,通过“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双轨式互动,在心理疏导、家庭监护指导及社会支持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与新区民政部门联动,推动新区召开首次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联席会议,就重点个案进行会商研判。目前,按照项目个案管理服务计划,预估儿童问题与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同时对部分个案进行转介服务,对已结案个案进行追踪回访。家住L市Z镇元山村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初中生军军(化名),因为沉溺手机网络游戏、亲子关系紧张等原因,拒不上学,社工通过建立关系、界定问题、评估需求,运用“3R”理论(责任、现实及正确原则)协助案主一起制定服务计划,经过多次的个案辅导,充分获得案主的接纳和认可,不断纠正和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并逐步培养案主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与家庭、学校的多方合作下,军军顺利返回学校上学,同时在期末考试中,英语取得了112分的成绩。针对部分困境儿童监护、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社工实行“一人(家庭)一方案”,开展集预防、治疗和发展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计划,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四)社会倡导和队伍建设助力关爱服务
项目开展以来,创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分别链接了壹基金、西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别在彩虹城社区、五墩村建立了儿童服务站和儿童活动中心,通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补充性的结构化课程和参与式活动,为新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安全卫生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目前累计服务达1 000余人次,有效拓展了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半径,满足了多层次需求。项目团队还积极参与共青团甘肃省委主办的甘肃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创投大赛,并争取到资金支持,兰州日报等媒体参与服务中,进一步宣传项目成果,扩大影响力。
同时,项目团队重视儿童关爱服务队伍建设,邀请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专家对新区各级儿童福利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并定期参加壹基金等社会组织的儿童福利社工专业培训和农村弱势儿童咨询伙伴工作坊,继续探索新的社工服务视角。
通过近一年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精准化的專业支持服务,L市儿童关爱服务实践工作呈现出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新特征,家庭监护、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分类保障、专业支撑、长效关爱的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搭平台、汇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关爱服务体系。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
五、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建议
社会服务关爱行动从政策文本到传递至服务对象手中,需要经过地方政策出台、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机构竞标、人员配置、服务传递等环节。结合L市关于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践现状,根据社会福利层到社会政策层再到社会工作服务传递机制的模式,本文对完善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服务保障的工作模式,作了进一步思考并尝试提出具体策略建议。
(一)完善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的具体实施措施
目前关于困境儿童的服务都是附着在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上,尚缺少专门针对困境儿童精神关爱的具体规定,这使得对困境儿童的关爱的量和质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社会政策都是针对困境家庭为单位展开的,相应的一系列福利与优惠政策的分配方式也就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落实。由于很大一部分困境儿童都是来自于贫困家庭,在受到家庭环境、资源限制、生存压力等条件因素的约束下,相当大的一部分福利被用来填补所谓的家庭生计、物质保障等方面。而对于困境儿童的日常照料、护理、心理调适、就医、就学、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改善作用并没有达到政策制定时的初衷。
L市民政部门积极落实民政厅等十二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生活保障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下一步,市民政部门将积极探索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医助学政策,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建立基本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继续实施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和个人发展。因此,继续优化顶层设计,从政策制定的环节开始将福利导向倾向于儿童本身,以具体的困境儿童个人为服务对象。因地制宜具体施策,建设具有地域性、实用性、适用性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为身处困境的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源头上解决困境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二)提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机构的能力
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宏观政策方面的调控,更需要政策操作层面的服务传递过程。这就需要在关爱服务过程中各种保护机构和福利机构进行落实,做好福利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进行完整、高效的服务过程,这就涉及服务机构的能力问题。创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高校教学科研力量的支撑,注重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搭建高校教学科研团队-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合作平台,为促进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加强基层儿童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工作力量,在对困境儿童服务过程中要打造一批有爱心、有责任心、富有情怀的专业工作者。如何更有效地为服务对象服务也就需要扎实的业务培训,邀请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专家分别就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儿童主任及儿童督导员工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强化基层儿童服务队伍建设。例如,创晖社工定期参加壹基金等社会组织的儿童福利社工专业培训和农村弱势儿童咨询伙伴工作坊,探索新的社工服务视角。同时,举办L市儿童督导员及儿童主任系列培训,进一步提升儿童督导员及儿童主任业务能力和关爱水平。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训,为L市儿童主任及儿童督导员提供儿童社工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的专业服务能力。专业社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探索“专业社工+儿童督导员+志愿者”的合作式,通过专业培训,进一步弥补人才紧缺的不足,提升L市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的专业管理能力,从而能更好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确保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稳定、持续的服务。
(四)促进多方参与,推动关爱服务社会化水平
困境儿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各部门形成合力实现对困境儿童进行多方面的关怀。但由于各部门常常单独行动缺乏合作,造成服务的交叉与重叠,甚至出现“重复服务”和“服务空白”的现象出现,未能发挥效用最大化,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教体局、共青团等部门,建立多部门跨专业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自部门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各个主体要确保服务团队能够稳定持续为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以更好响应《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保障”的基本原则。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政府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机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和困境儿童的数量。父母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监管力度,随着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虹吸效应”下越来越多年轻父母“逃”离农村前往城市发展,将抚养孩子的责任全权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祖父母们逐渐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隔代教养常因沟通方式、监护不到位等发生极端事件,不仅不利于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普及安全知识以及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关爱和保护留守和困境儿童的风气,推动多元社会力量加入困境儿童服务体系中来。
(五)开展线上线下资源结对,创新服务供给新形式
常态资源服务需要运用网络视频、电话等形式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提供及时咨询、支持服务。要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方式,线下服务作为服务方式的传统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困境儿童的需求评估、服务计划开展,以及一些面对面、对亲密度要求较高的活动也要采取线下的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方式,一方面将各种类型的服务连接起来,避免服务中断给服务对象带来的无助感。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线上服务的方式,创新困境儿童社会服务的传递方式,利用闲置手机低价出售、社会募捐等形式,不仅可以宏观掌握困境儿童比例情况而且还可以进行线上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困境儿童的动态,提升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另外,各部门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协调参与,信息共享,联合救助困境儿童。使得福利供给更迅速更高效,通过线上转账支持、资源物流递送,提供心理支持、精神抚慰等做到福利供给的可及性,有效缓解线下交通不便以及可以避免线下服务对象自卑、焦虑、尴尬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有限公司,2021:66.
[2]尚晓媛,俞婕.建构“困境儿童”的概念体系[J].社会福利,2014(6):5-8.
[3]陈鲁南.“困境儿童”的概念及“困境儿童”的保障原则[J].社会福利,2012(7):27-28.
[4]汪玲萍,刘庆新.困境儿童概念、政策发展及社会支持网络建构[J].价值工程,2017(36):221-223.
[5]王雪涛.中国残疾儿童社会福利现状分析[J]. 商业文化,2011(8):345-346.
[6]王惠梅,王慧琴,胡先明.住院儿童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中國健康教育,2003(12):2.
[7]邹明明.孤儿保障对象界定及监护权的思考[J].社会福利,2010(9):25-26.
[8]刘文,刘娟,张文心.我国儿童保护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20-524.
[9]郅玉玲.发达国家困境儿童保障经验阐释[J].青年学报,2017(1):81-84.
[10]宫淑娟.家庭护养模式探析——以国际SOS儿童村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4.7A49B570-D97A-43E1-9482-EE8A66FC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