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综合培养,杜绝水土不服

2022-06-30 06:07:31任叁
中国对外贸易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发展

任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早已成为各国共识。打造国际化人才生态,推进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近些年中国教育界致力的方向。

形成人才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化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和国际化人才的新发展趋势及要求紧密相关。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浙江省咨询委员会學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发展圆桌研讨会(下称研讨会)上表示,在中国,改革开放仍然处于首要地位。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靠的就是改革与开放。在积极参与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摒弃极端化思维,各国要求同存异,寻找共同价值观的交集点。中国也要打开心门、打开国门,在和平进程中发展强大竞争力。

“今天,国际化人才是一个主题,而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国际化的竞争力。其中,国际化的视野是前提和基础。”刘亭称。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吴晓波指出,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面看近年中国经济增速在减缓,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能用更多国际高端人才所接受的方式来引进人才是很重要的,同时引进的人才要跟中国人才的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际教育集团中国区总裁傅潇霄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未来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思考。他指出,首先,国际化是长期系统工程,通过领导班子、教学团队及学生构成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其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格局和教育都在发生变化,在线融合及混合式教育成为主流模式。而国际化人才培养要能打破时间、空间和学科的边界,从传统教育走向数字化,这将是未来教育的新形态。

“人才是国家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最宝贵和最重要的资源。后疫情时代,中国或将面临更为激烈的人才竞争。国际化人才的相关话题已不新鲜,但它在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不断变化的新发展阶段越发重要。”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说。

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是全程式发展

北师大惠妍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谢萍认为,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是全程式发展。首先是全员式。国际化人才的发展,不能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拆分开来,而是包括从K12到K15甚至到高等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过程。第二个是全域式。即企业界、教育界、商界、政界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探讨应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第三个是全新式。如何进行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全新的系统的思考和创新的推动。

“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启发意义重大,这一时期学校的语言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对于世界的认知,还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国际化的理解能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这样的培养不能到高等教育才解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原总经理范晓虹指出。

上海金山区世界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17年,实行12年一贯的“体验式、创新型、现代化”英才培养模式。上海金山区世外学校副校长赵毅称:“中国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在做国际化工作时,一定要牢固树立中国心。以教育学为例,教育学的第一页便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一定是为自己的国家服务,选择国际课程是在选择如何享受国际资源来培养自己全面做一件事情。”

晟泰教育集团总裁张小杰建议,国际特色学校办学要适合中国国情,继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君子教育精神。君子的优秀理念应作为国际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必须有一颗中国心。此外,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之道为促进传统人文体系与现代国际化知识体系融合,在与世界对话的同时弘扬家国情怀,培育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

枫叶教育集团研究院院长任鸿鸽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七种核心素养,即思考力、行动力、沟通力、引领力、联结力、创新力、合作力。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课程是一个核心载体。在研发课程时,不仅要国际化,还要有中国特色。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不仅要注重英文的学习,还要能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还要让外国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理念,通过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来构建伟大愿景。

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认识有待加强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指出,中国的人才培养在教育平衡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尚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全面充分自由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不要把孩子的个性差异看作人的差距,尊重个性差异并善于发现挖掘培养学生闪光的亮点。

“没有大众教育,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希望。没有精英教育,国家和民族就不会强大。”王本中强调。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冯友梅表示,在疫情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减少了,但中外合作办学可以起到纽带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不仅是国际化人才,更是能够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拥有这样的平台作为纽带,无论未来的情况如何变化,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联系都不会断绝。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的引擎,其发展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据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主任李继春介绍,14年来,长三角研究院引进人才可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视人才对产业与技术的带动效应,根据地方政府的需求式订单动员人才,但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第二阶段,将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设在国外,在海外成立孵化器,但成功率依然有限;第三阶段,国内设立孵化站,继续培养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进而与研究院形成配合,通过两极孵化大大提升人才引进成功率;第四阶段,用研究氛围和产业链带动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引进与产业链、长三角结合,达到智库引领、科创赋能、产业驱动,进入人才引进综合发展阶段。

“人才是新型创新载体,10余年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制度安排和实践创新相辅相成,长三角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值得探讨和研究。”李继春称。

广州博萃德学校(筹)学术总经理、副教授沈璐认为,可以借鉴英国国家STEM中心的模式和理念,让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到中小学,让孩子从小体会到本国企业的文化和向心力。

近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成立。作为该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所所长王殿军指出:“分会的成立,对助力教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表示,希望分会能成为中国教育面向世界的桥梁和窗口;其次,更好发挥行业组织桥头堡的作用和职能,为国家宏观决策、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此外,发动行业做好自律,维护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