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蔚
企业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对企业全球化进行具体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21—2022)》蓝皮书(下称《报告》)指出,在国际投资领域,中国的双向投资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
近两年,国际间投资交流减少,使得2020年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至暗时刻”。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35%,为1万亿美元,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低谷还低20%。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2020年达到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球份额的比例达到20.2%,首次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对外投资增长势头持续,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1451.9亿美元。进入2022年,中国对外投资继续呈增长态势。1—8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51.1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同期总额的18.6%。
“加入WTO的20年来,中国国际经贸合作发展迅猛。202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002年的57倍,年均增速达到25.2%。在全球的位次也从2002年的26位,升至当前的第一位。”《报告》称。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带动中国产品出口,还促进了投资所在地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以2020年为例,当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出口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48.8%,占中国货物出口总值的6.7%;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税金总额445亿美元,境外企业从业员工总数达361.3万人,雇佣外方员工218.8万人,占比超六成。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政策不断健全。据全球化智库分析,中国近年的对外投资政策侧重于优化投资方式、投资结构和投资布局,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根据全球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出台相关领域的对外投资政策。例如,2021年商务部先后出台两个政策文件,分别是《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和《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
此外,由于欧美发达国家收紧投资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政策总体放宽,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出现分化。而RCEP的生效,将为地区投资带来消除经贸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便利化等利好。
近年,中国引进外资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
《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2》显示,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稳定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近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高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占比首次超过30%。2021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4.8万家,实现引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比重达11.4%,居世界第二,外商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
进入2022年,使用外资继续提升。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达32.1%。增长最快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高达41.2%。
“从实际使用外资情况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增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一致,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释放更多机会,而这些机会也会给到外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称。
谈及中西部领跑的原因,白明分析,一是发改委出台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二是“一带一路”倡议让西部从“末梢”走向“前沿”,三是由于中西部起始基数较低。
此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2》显示,中国从投资准入、便利化措施、投资促进和投资保护等方面完善了促进外商投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重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相关政策不断优化,促进了外商投资稳步发展。
202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改革开放初期出台的“外资三法”废止,标志着中国迈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2021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进一步将全国和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缩减至31条和27条。
《报告》指出,外商企业投资中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他们充分享受了中国市场的红利。在营收方面,中国市场营收占据外商企业全球重要份额。在利润方面,众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收益率高于其全球平均水平。同时,外商企业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成为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应重点关注如何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通过“走出去”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弥补技术薄弱环节,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当前,WTO谈判停滞不前,而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加快建立,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正在重塑。《报告》建议,中国可以在WTO改革的进程中积极作为,推动多边主义合作。就加入CPTPP进程与成员国进行更多沟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化机制化发展,鼓励第三方和更多参与者加入“一带一路”。
近年,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占到全球GDP的15.5%。中国是先行者,且拥有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疫情更成了經济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医疗、新零售等得到广泛应用。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化大国。作为数字技术的主要投资国以及应用此类技术的先行国家,中国正在改写全球数字化格局,并为远在海外的创业公司提供支持和启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称。
在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可抓住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遇,重点关注光缆、宽带网络、卫星通信、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制定,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密切跟踪全球数字经济反垄断及加征数字税等最新政策动向。
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七成。对于外商企业,《报告》建议可加大在服务业领域的对华投资,考虑在中国设立运营总部、研发和设计中心以及采购物流中心等。同时,在中国拓展下沉市场,以更多地接近目标客户和市场,降低劳动力成本。
从目前情况来看,外资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制定相关政策,以政策措施或平台建设等手段,鼓励外资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同时也可实现产业转移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在服务业、数字经济、新能源领域,外商企业可以与中资企业合作‘走出去,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