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屹 姜红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疾病的发生与进展速度均非常快,若不能及时救治,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1]。介入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通过手术有效阻止血小板的凝聚,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快速疏通,但介入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即术中冠状动脉内由于有大量的血栓存在,一旦血栓发生脱落就可能导致血管远端阻塞,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因此,为了确保手术安全,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提出于介入手术中采用盐酸替罗非班配合治疗,但关于药物的最佳使用剂量,临床尚未给出统一标准[2,3]。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于本院内治疗的1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90 例。参照组男49 例,女41 例;年龄42~81 岁,平均年龄(58.41±7.53)岁;梗死部位:57 例前壁梗死,33 例非前壁梗死。研究组男57 例,女33 例;年龄40~82 岁,平均年龄(58.45±7.85)岁;梗死部位:55 例前壁梗死,35 例非前壁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授权。纳入标准[4]: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检查确认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当中给出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诊断标准符合;病程均<12 h;符合心血管介入手术指征,开展急诊手术;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已经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心肌梗死疾病史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他心脏病者;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急诊心血管介入手术,具体为:术前对患者开展血压、心率、肝以及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术前2 h,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2654)0.3 g,嚼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60)0.3 g,术前对所有患者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全面检查,对介入手术方案进行评估。参照组于介入手术中静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013),剂量为10 μg/kg,同时取0.075 μg/(kg·min)药量进行静脉持续泵入,持续24 h,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管出血状况进行严密监测,若发生严重出血,马上停止盐酸替罗非班泵入。研究组在介入手术中,在球囊对病变血管进行充分扩张后,静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10 μg/kg,同时取0.15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持续24 h。手术后,两组患者均取0.3 ml 肝素(大连百利天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289)进行抗凝血治疗,皮下注射,2次/d,坚持用药3~5 d;术后半年内,提醒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后,依据两组患者的TIMI 心肌灌注分级(TMPG)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级标准[5]为:血管闭塞远端无前向血流为0 级;造影剂部分通过闭塞部位,但不能充盈远端血管为1 级;造影剂可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充盈及清除的速度较正常冠状动脉延缓为2 级;造影剂完全、迅速充盈远端血管并迅速清除为3 级。治疗效果判定标准:TMPG 3 级为显效,1 级与2 级为有效,0 级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手术前后,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即LVEDD 与LVEF。术后坚持随访6 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与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参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LVEDD、LVEF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LVEDD 小于参照组,LVEF 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参照组术后对比,aP<0.05
2.3 两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低于参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心肌梗死是一种中老年高发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临床对于此疾病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相关研究显示,暴饮暴食、吸烟、过度的寒冷刺激以及劳累过度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使得破裂斑块表面突然聚集大量的血小板,并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发生堵塞,最终致病,而心血管介入治疗可以发挥良好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从而实现血流再灌注,帮助患者心肌组织恢复正常血流[6]。但也有部分研究显示,介入治疗会能加得斑块破裂出血,导致血小板被激活,加速形成血栓,增加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因此,在介入手术中采取科学、有效的血小板凝集抑制措施极其重要。
盐酸替罗非班是当前临床中一种典型的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该药在人类血浆中具有1~2 h 的半衰期,可对纤维蛋白原和GPⅡb/Ⅲa 受体的结合进行有效阻断,从而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防止血栓成形,原因是替罗非班可以对血小板进行活化,以防止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避免形成血栓[7,8]。替罗非班可以降低介入手术后支架内的血栓形成发生率,与介入手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相比,手术中于冠状动脉当中注入替罗非班,可以提升梗死血管栓塞区的血药浓度,加快血栓容解速度,对患者术后心肌灌注进行有效改善,更有利于其恢复心功能[9]。介入手中采用替罗非班不同剂量均可以对患者的心肌灌注进行有效改善,且高剂量效果更为理想,采用半剂量替罗非班介入手术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安全性方面优于全剂量,因此,关于替罗非班实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临床中仍有争议[10,11]。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介入手术中使用全剂量替罗非班所发挥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更有利于患者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组织血液灌注的恢复。术后,研究组LVEDD 小于参照组,LVEF 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介入手术中配合全剂量替罗非班对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更优于半剂量,分析原因可能为:足够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可更有效降低血小板集聚,防止血栓形成,避免心肌再梗死的风险,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有效改善[12]。此外,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替罗非班全剂量使用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心血管介入手术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较高,且以全剂量用药效果更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