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芳芳
Zheng Fangfang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Fuzhou Fujian 350202
引言:传统的中国画是我国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随着我国悠久历史中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线描和墨色成为具有独特特点的作画形式及艺术形式。中国画中的人物题材创作需要合理地运用色彩,通过色彩的透明性展现中国画独特的大气视觉效果。然而不管是在哪个时期,好的艺术作品必然会融合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色彩,将内心情感与色彩应用技巧相互结合,展现出中国画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因此作为传统中国画创作者在选择人物创作时,应该结合客观现实,运用合理的色彩技巧完美融合个人情感与色彩,运用灵活的色彩变化,在画纸上呈现出鲜活动人的作品,创作出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我国的传统中国画中,色彩运用技巧非常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者们运用色彩的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以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绘画方式及人物情感。因此,创作者创作中国画时合理的色彩运用非常重要。所有的创作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加巧妙合理的色彩运用技巧,从而大幅度提升作品的美观及情感的表达。在传统中国画中,人物创作对创作者的艺术造诣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以色彩为基础的作品中色彩的丰富程度以及创作者对色彩的运用技巧都会直接影响画作呈现效果,因此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即使一直以水墨画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依旧在艺术形式的变迁中创作者开始在传统的中国画基础上运用高超的色彩技巧,发展传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地使中国画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欣赏需求。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人物的创作题材对形和神的结合非常重视,需要创作者将画作中的人物与实际情景有机地结合,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通过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人物的形态与神色,从而了解艺术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境界及艺术内涵。完整的人物题材创作需要创作者结合人物特征以及色彩,线描等一系列的画作技巧,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体现画作中想要展现的思想观念。除此之外,形神结合的绘画艺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现画作本身美以及画作外所表现的艺术形态的美(如图1)。
图1 以形写神 神形交融—杨宏伟人物画作品欣赏
水墨在应用过程中不仅通过浓淡的变化展现出无穷无尽的绘画形式,还能以水墨勾勒出的线条,渲染整个画面的氛围和意境,完美地展现画作中人物的形神变化。但随着西方绘画审美对我国人民群众及绘画创作者的审美冲击,导致我国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不断地得到创新,不断出现更加新颖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理念,使得水墨勾勒出的线条在色彩的渲染下更能够展现中国画独特的意境美。中国画使用的颜料通常从植物与矿物中提取,比如胭脂,靛青,藤黄等颜色均为从植物中提取,被称为“水色”。而朱砂,石黄等颜料从矿物质中提取,被称为“石色”。因此传统中国画颜料的质地与合成颜料有较大的差距,“水色”与“石色”展现的作品韵味也全然不同。创作者在创作人物题材绘画时应充分地了解各种颜料所展现的质地与韵味,合理地运用颜料,通过色彩渲染,水墨勾勒的方式,使得人物的线条与色彩完美地展现人物的形神和作品的意境。
完整的人物题材传统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需要将人物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物特点主要包括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和外在形象等。创作者在创作画作的过程中,需要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将画作中的人物特点完整地塑造出来,使艺术作品不仅具备艺术美感,还能够让欣赏画作的人产生共鸣的情绪,从平面的画作中感受到人物的悲喜情绪。
中国绘画的巅峰时期在唐朝。唐朝时期,中国画作品涵盖山水,花卉,人物等多个方面,有流传至今的众多作品。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步撵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居图》等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建筑等各个方面,画家们合理运用色彩使得作品更加鲜明有活力。由于我国运用材料的特殊性,即使画作留存千年,依旧不会轻易褪色。上述这些作品都是流传百世的绝代佳作,对中国绘画界乃至世界的绘画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唐宫仕女图》等绘画作品中均有大量的人物作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超的色彩运用技巧下,作品能够直接地感受到每一个人物的神态,能够通过一张平面的画作感受到千年前真挚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唐宫仕女图》为例,在此画作中八个大人与一个小孩骑马前行,男人与女人的形态各异,即使是妇人怀抱中的孩童,也能够通过鲜明的色彩和清晰的线条感受到其形神。画作中的侍女们端端庄华丽,雍容华贵,能够让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唐代贵族的社会生活,充分的感受到地朝时期繁荣兴盛的景象。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国的信息交流逐渐增加,导致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生碰撞和改革,从而我国的传统中国画绘画技巧在近些年吸收了西方绘画形式的诸多色彩应用技巧。在西方人物画作中,主要以色彩的运用形式展现人物特点,然而中国传统画作以水墨为主,水墨画又以写意为主,对色彩应用并不重视。在此背景下,西方的绘画技巧被中国画绘画创作者们吸收融合后,在墨色写意的中国画作品中融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使得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够展现中国绘画作品中独有的意境美。
但中国画在借鉴和学习西方绘画色彩应用技巧的过程中,应处理好色彩与水墨之间的关系。由于水墨画主要以黑白两色为主,只要水墨的浓淡相宜,即可表现出中国画中所蕴含的更加自由的艺术思想。因此,中国画创作者应以中国人物画为核心,在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合理地吸收西方色彩的冷暖渐变应用技巧,使色彩和人物造型相互融合,展现出中国画独有的绘画特点。创作者们创作中国画人物题材作品过程中,需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主要的绘画风格,合理的吸收西方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理念,以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为基石,弥补水墨画中对色彩应用单一和不足。使用更加意向化的创作手法和色彩的使用技巧,不断地开拓中国画的绘画形式,拓宽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通常冷色系主要以青色和蓝色为主,在人物题材中国画中主要应用于画作的边缘部分,不会直接在人物题材作品中大面积地使用。在人物题材作品中使用冷色系颜色会在视觉效果上将人们的视觉缩短,若大面积地应用于人物题材创作作品中,很容易使观赏画作的人感受到强烈的收缩感,使得观众看到的画作比实际画作的面积要小。因此创作者在使用冷暖色调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画作的实际创作意境和氛围合理的应用冷暖色调,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喜好而过多的使用某一种色系,尽可能的保持作品视觉效果上的平衡感。以赵永夫古代仕女画为例,冷色系可与白色搭配使用,会一定程度地降低收缩感,带来一定程度的明快,轻松的感觉,使人物更加优美、柔和、灵动。
暖色系的颜色主要有红,橙,黄等颜色。由于暖色系的波长较长,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较为活泼热情,视觉冲击力更强的感觉。红色代表幸福、吉祥、喜庆,黄色代表权利、高贵、丰收,橙色代表活力、生机、美好。每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创作者结合时代背景合理运用色彩有助于表达人物感情色彩,营造画面氛围。如图2 所示橙黄颜色的点缀丰富了画面的感情色彩,使人物更加灵动。
图2 人物画
对比色可以较大程度地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合理的运用对比色可以一定程度地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但也不能够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一味的使用对比色,画作需要结合人物题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与人物特点合理运用对比色。在创作过程中对比社会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但需要创作者合理地把握对比色的使用比例,过多的对比色或过少的对比色都可能会影响整幅画作的整体氛围。尤其是在人物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中,对比色虽能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但是也需要把握好各种颜色的比例。以三教图为例(如图3),图中描绘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在画中,丁云鹏将释迦牟尼置于中心,红袍,法相庄严慈祥。释迦两侧的岩石上,分画孔子与老子侧坐。孔子束峨冠蓄长须,着蓝色暗花长袍。老子骨骼权奇,长眉疏发,着褐色布袍、云头红履。事实上这种场面是从来不曾存在的,画家不过是凭借对色彩的对比应用,表达了自己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图3 三教图
在传统的中国画作品中,黑白色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尤其是水墨画,基本以黑白两色完成整幅画作的内容。水墨画描绘人物时,黑白色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条与颜色明暗完美地展现出人物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及各时代的作品涌入国内群众及中国画创作者眼前,导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画作的审美需求。通常单一的黑白画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近代的黑白色中国画中通常会使用金银色作为外色增加画作的丰富程度。
《清明上河图》这一旷世佳作中就有各式各样人物的描绘。细细品味能够感受到《清明上河图》对于颜色的运用极为巧妙,通过各种天然植物与矿物中提取的颜料围绕着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绘画出北宋时期经济的实际情况,这幅绘画中各级人民的生活样貌充分地被展现在如今我们的眼前,绘画中由于土地与树木的颜色主要以绿色与黄色为主,整体色调偏暖色系。但根据人物的身份不同,人物的衣着颜色也有所不同,涵盖的各种颜色。通常身份较为显贵的人,衣着颜色更加鲜明,而劳动者们普遍身着冷色系的衣服,可以使后人清晰地辨认画中人物的形象,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创作者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一定程度地使中国画更加多元化。随着中国画作形式的转变,对色彩的应用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逐渐喜欢更加夸张的色彩,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绘画调色。但无论审美需求的变化如何,中国画使用和谐的色彩运用技巧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现出更加丰富有趣的画作作品,尤其是在人物题材作品中,不同形式的色彩应用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画作中色彩应用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画作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