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美人图—以《十二美人图》为例

2022-06-30 09:09:48路扬
书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人绘画创作

文_路扬

安徽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关于女性题材的绘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体系中由来已久,而本文讨论的美人图形成于明代中期,历史较短,从明至清发展出了不同的面貌。《十二美人图》是创作于康熙雍正年间、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美人图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清代美人画的创作面貌。本文通过对《十二美人图》画面的分析,为读者解读清代美人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

美人图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出现得相对较晚,虽然讨论美人画的著作可以追溯到更久远以前,但是美人画这一画科真正形成时已经到了明代中期。发展至清朝,加上清朝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美人图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十二美人图》作为清代美人图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一种清代美人图面貌。该作品由12幅画面构成,画面分别描绘了12名女子裘装对镜、烘炉观雪、捻珠观猫、持表观菊、倚榻观鹊、博古幽思、桐荫品茗、烛下缝衣、消夏赏蝶、倚门观竹、立持如意、抚书低吟这12个场景。

一、清代美人图的美人形象

(一)容貌与姿态

清代美人图中的女性形象延续了宋人清秀的审美,加上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以大众世俗的风尚为导向,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表现出柳腰纤足、清隽文秀的气质。通过观察画面中的12名女子的面部表情,我们不难发现,她们或向下低眉忧思,或向前方观望,但她们的面部并没有体现太多情绪的变化,鹅蛋脸、小巧的五官,尤其是细长的眉毛,眉眼之间的忧愁与清冷一览无余。消瘦的肩膀、微微前倾的身体,偶尔用手支撑身体或倚靠椅背一类的细小动作,更加衬托出她们的纤瘦与柔弱。

同时,她们的整体动态也极其符合传统礼仪文化对女子的约束,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无论站立,皆着装规范、双腿并拢,将双足藏于衣裙之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作品出自宫廷画院画师之手,其创作的手法必然要符合皇家规范。在流传至今的清代美人图作品中,不排除也有一些美人形象是盘腿而坐或单腿屈膝等情况,这样的形象存在也并非不合理。

(二)配饰与穿着

从画中女子的配饰与穿着,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画中女子并非满人。清朝依礼制而言,满人为了保持其文化的纯粹性,严格禁止满人着汉服;而满族女子出生后一耳三钳的风俗也并未在画中女子的身上体现。除此之外,结合这一时期的其他美人图我们也会发现,清代的美人图多以汉服为主,也就是以汉族女子为创作原型,这与在江南流行的世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总体而言是淡雅相依,其中以饱和度较低、明度较暗的色彩居多;且该画中12名女子所着衣服的领口以及袖口都有精美的刺绣等装饰;服装的用料本身也极为考究。在饰品的选择上,女子发髻上都配有发簪或簪花,耳垂上戴有耳饰,手腕上大多佩戴有手镯。饰品虽不多但亦不可缺少,尽管所选用的材质有所不同,簪花的品种也不同,但这些都是符合12名女子身份的描绘,更好地体现出女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女性之美。

二、清代美人图的画面构成

(一)环境

相比于明代的美人图,我们能够非常直观地发现清代美人图不再似以前的美人图那般—画中美人身处户外或一片空白的背景下,而是置身于指定的环境中,或是书房、闺房这样的室内环境,或是庭院、花圃这样的室外环境。画面中也没有诗词题字,而是将文字纳入画面,将书画作品充当室内环境的装饰部分,每一个人都好像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女主人公。清代市民文学繁荣,清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从多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作品,又名《金陵十二钗》。唐代及其后,“十二金钗”日益被用于指称大家族中的妻妾,这一用法在明清文学中仍然延续。在明代中后期,“美人图”的论述才逐渐出现。明末清初,文人卫泳《悦容编》也是早期对“美人”做论述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共有13个小节,分别从与美人的知遇,以及关于美人的居所、装饰、雅供、姿态等各项对美人之美的标准分别进行了讨论。到了清代初期,《红楼梦》“十二金钗”更是与新兴的十二美人图有所关联,文学作品与美人图之间建立了联系。文学作品为美人图的画面增添了故事性和情节性,使得画师们在绘画创作中开始强调环境氛围感的烘染,力求美人图实现通俗性与文学性的兼容。

值得一提的是,卫泳在《悦容编》谈及葺居这一内容时,描述美人居所曰:“美人所居……清楚一室,屏去一切俗物。中置精雅器具,及与闺房相宜书画,室外须有曲栏纡径,名花掩映。如无隙地,盆盎景玩,断不可少……”简单来说,这一段描述为美人所处的环境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语境,其由两种事物构成,一是物品,二是空间,或者说建筑的结构。物品包括书画、曲栏、纡径、花草、盆栽等,而空间则是有室内和室外之分。这样的文字描述,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画面的构成,以及为何清代的美人图与清以前的美人图有明显差异,显然,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构图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当画面中的美人被置于一定环境时,构成环境的要素的控制,一是基于现实情况下的物体的现实存在位置,二是要考验画家的视觉角度及创作思路。毋庸置疑的是,美人作为画面主体人物,会成为画面的重点并被描绘于画面上,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找到美人并且确定美人在做什么。但不同的是,美人或坐或立。

分析欣赏明中后期或清初的部分美人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关于美人图的画作会以水墨勾勒山石树木,或加以设色来表现环境氛围,以表明美人置身于户外空间;或是通过曲栏、花草、竹石构建出室内外空间关系,但美人与环境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是前后,或是左右。也有的美人图会不设环境,单人或群体美人被独立地描绘于画面上,绘者以题字对美人进行阐释,甚至一字不题,独独表现美人之美,例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王蜀宫伎图》、仇英的《捣衣图》《美人思春图》、吴伟的《琵琶美人图》、杜堇的《美人献寿图》。他们都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些重要画家,同时也是以美人为题进行创作的佼佼者。

清 佚名 十二美人图·倚榻观鹊绢本设色 184cm×98cm年份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佚名 十二美人图·抚书低吟绢本设色 184cm×98cm年份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佚名 十二美人图·桐荫品茗绢本设色 184cm×98cm年份不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在《十二美人图》里,我们却会看到非常明显的线性透视及明暗关系等一些来自西方的绘画技巧,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立体,不得不承认其中必然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绘画艺术体系传入我国,并与我国传统绘画相结合,进而体现在宫廷画师的创作中,并非一瞬而成,在这里不做过多论述。《十二美人图》也并非第一幅或者唯一体现这一点的作品。我们仅从画面的分析来看,画面中的透视关系并非全如西方的焦点透视,而是将穿透式的技法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平远和深远相结合,让我们观看时产生一种随着画面进入的错觉,视线穿过美人,仿佛可以随着她身后的走廊进入另一个空间,例如庭院、竹林、闺房,又或是走近她的身边陪她坐下赏蝶、看书、欣赏古玩等。这样的视觉效果伴随着巨大的画幅往往给人一种以假乱真、引人入胜的视错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给予观者一个更加真切观看美人图的效果。可以说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入为清代的美人图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意趣,加强了画面的生命力与生动性。

三、清代美人图的美人活动

我们根据《十二美人图》画面以及每一幅画的命名看出,画中的12名女子正进行观雪、观花、博古、幽思、品茗、缝衣、赏蝶、抚书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多个季节,或在室内,或在户外。卫泳的《悦容编》对美人之美的各项内涵进行了讨论,其中也包含了美人的日常活动,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读书与写字,“女人识字,便有一种儒风”。这使我们想到在许多美人图里都描绘了女子读书的场景,包括《十二美人图》里绘有一幅《抚书低吟》,同时他也说到美人须“时令烹茶、浇花、焚香、披图、展卷、捧砚、磨墨”。这里“时令”一词的使用,使我们不禁联想到,美人的日常活动在不同的时节是否有着不同的规律。这一点在1738年宫廷画师陈枚为乾隆皇帝绘制的《月曼清游图》中得到了印证,该作品中亦有12幅画面,每一幅画面上的女子虽非一人,但12幅画面中的女子活动却是按照“月令”的顺序进行组织的。

除了《悦容编》之外,还有许多论述对美人及美人空间的图像志特征进行罗列。例如后来黎遂球的《花底拾遗》及为此书作序时徐震撰写的《美人谱》等,这些文字对美人各方面的描述也大多类似。这些文字作品,也为我们解读美人图像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四、总结

总的来说,《十二美人图》作为清朝盛期的美人图代表作品之一,让我们对清代美人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此图不仅体现了宫廷贵族对美人及美人图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正是这些变化为美人图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美人绘画创作
英雄与美人
《一墙之隔》创作谈
神秘的美人鱼
好孩子画报(2018年1期)2018-04-14 02:04:16
春天的美人树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4:04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若谋者美人戏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40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