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海
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数学教学应以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创新,引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式的数学课堂环境中找寻数学知识的规律,由此,学生不仅提高了记忆知识的能力,还找准了自主发展的路径。以下将对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深入解读。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难以达成培养其自主能力的目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仍旧使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这也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亟须改变的问题。一方面,机械化现象严重,即在课堂上教师通常都会采取“教师灌输讲解+学生习题训练”的模式,要求学生背诵和强制记忆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在机械化课堂模式中,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内涵,他们只能套用解题模板展开解题活动,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不足,所以在应对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理实结合不紧密也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以数学教材、教辅书籍作为课堂中的主要内容,未能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也没有引进实践探究活动,这不仅局限了教学的范围,也不利于小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技能。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为了创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特征的课堂模式,教师应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成长方向做出整体评估,依据评估的结果设计课堂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内容,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从课前指导、情景创设、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课堂游戏和实践探究等多个角度出发,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前指导,调动知识探索兴趣
预习是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重点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正式听讲前需要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对新知产生探索欲望,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指导环节中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三方面引导:读、想、做,将重难知识点整合制作成带有趣味性、开放性的微课视频,降低数学知识的枯燥感,让学生在注意力被吸引的情况下主动根据视频完成对知识的初探,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巧设视频留白,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他们能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将新知与已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思考自己是否能解决该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则第一时间进行记录,将记录内容反馈给教师,课上留意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视频的末尾处还应该布置简单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进行例题解析,遇到不懂的地方同样记录下来,从而课内能带着问题认真听讲、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自觉性,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情景创设,深化学生知识认知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兴致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只有在具体且生动的情境中他们才能全神贯注地探索知识内涵,并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教师备课阶段一定要结合课程内容对教学进行生动化、形象化设计,使用丰富的生活实物、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无形之中突破重难点。如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文具盒、杯子、魔方、积木、玩具球等,学生在看到这些教学辅助工具后会产生疑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认真听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师顺势将本课的重点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所有人都会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将观察所得结论分享给教师、同伴,最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实物情境中提高知识认知能力,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设置任务,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不仅要为学生创造独立的空间环境,也应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意识,而设置学习任务恰好是促进学生積极思考的有效载体。据此,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意识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建自主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索和自主分析的过程中,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明确数学概念的深刻内涵,这不单单能促使学生完成自主发展的目标,也能拓展数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与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以自主探究为导向,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为学生设置一个探究任务:“在同一平面内出现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位置关系?”借助这一探究任务,学生展开深度分析和解读,他们通过阅读、计算等方式明确线与角的相关定义,在准确了解相关定义和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绘制直线的方式,验证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可能出现的不同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借助此方式,学生也能进一步明确线与角之间的关系。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任务探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让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体,由此,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思维就得到了增强,而数学教学的效果也会随之增强。
(四)动手操作,锻炼自主学习技能
动手操作是学生自主技能中的关键内容,假若教师能为学生创建具备体验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数学理论、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因而,为了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教师可以开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投放生活化的操作素材,引导他们借助素材展开操作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深化自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印象,也能体会数学规律的演进历程。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将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验证和探索知识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条软尺、记录本和笔,要求他们测量和计算校园内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以及计算周长的公式,学生利用软尺先测量花坛的宽a为3米、长b为5米,在此基础上,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周长C=2(a+b),得出花坛的周长为2×(3+5)=16米。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验证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他们也逐渐掌握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技巧,由此,其自主学习技能就能愈渐熟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使其通过动手实操感受数学的魅力,为日后步入初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五)组织游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一味地知识传授导致课堂毫无生机活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氛围和环境对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数学课堂趣味游戏,让小学生在身心放松、思维灵活的环境中,展开探究和自主学习。凭借这一方式,数学课堂的氛围相较于传统课堂模式有了极大的转变,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学习和生活,学生自然提高了自主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乘法”和“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趣味游戏,制作多个数字和乘除运算符号的卡片,将其混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分为两两一组,一个学生负责在卡片中挑选出两个数字卡片和一个符号卡片,另一个学生展开计算。比如,其中一个同学挑选了“24”“4”“÷”卡片,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列出算式“24÷4=6”,以此类推,在五分钟内列出最多算式且计算正确的小组为胜利,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逐渐加强,他们也能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学能力。
(六)实践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数学学科的实践特质,实践探究活动成了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的绝佳选择,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入手,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引导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在实践探究时,学生也能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或社会现象。具体而言,针对小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特征,教师可以展开数据调查活动、实地探访活动等,引导学生借助数学学科中的运算、几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在课内拟定实践情景,假设班级需要采购一批文具,用批发价购买橡皮0.2元/块,铅笔0.5元/支,已知班级内共有12人需要橡皮、15人需要铅笔,要求学生计算出所需费用,学生可能会通过原始的加法运算公式,将12个0.2和15个0.5相加,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将加法公式转化为乘法公式,学生参与计算探索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小数乘法的运算原理,提高學习质量。
(七)完善评价,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忽略了总结评价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后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学习薄弱点,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完善相应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发展自身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例如,教师在讲授“乘法”相关知识时,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听讲状况良好,但在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上相对不理想。部分学生在乘法进位上时常丢三落四,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并鼓励其自主创设等式,完成乘法计算。在教师批改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促进小学生在当代社会中的自主发展,教师应把握好小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利用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索知识和整合资源的习惯,并将学习视为一项长期的工程,由此,学生就能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成为社会所需的拥有自我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