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媛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终端以及相关应用软件也已经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通过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来获取文字、影像资料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已经可以实现。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和学生的远程自主学习来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有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材设置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育教材包含了田径、球类、体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等类目,看似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但由于教学计划、场地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影响,被采用的教材往往是以发展基本素质为主的教材。体育课教材中相对传统的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难以将其合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基本处于被动。多数的体育课的教材是上级部门或教师确定的,少数可以选择的教材内容,也只是在形式上提供了几种可选择的项目,而不是真正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模式,无论是从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特点)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上,都是不利的。
(二)教学方式简单,受场地器材影响大,难以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以教师的讲解示范为主,学生练习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固有的练习场地。教师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受场地条件的影响,无法有效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导致学生从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学习的质量;同样因为场地器材数量和安全要求的限制,导致学生练习的密度往往偏低,实际练习效果往往难以保证;教师在一对多的教学中,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及时有效的精确辅导与反馈,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智能手机及网络资源进行体育学习的优势
在信息化背景下,智能手机终端已经完全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资讯通过智能手机传递给学生。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同伴之间的介绍和展示、网络视频的吸引等多种途径初步建立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利用智能手机的交互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率,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练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宜自身素质及兴趣爱好的项目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的检索功能,可以主动或被动地检索到很多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的知识自己学习,如街舞、三人制篮球、跆拳道等,不仅可以解决学校教学中场地器材与学生需求的矛盾,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
(二)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较多
学生学习不再受限于课堂组织形式的要求,可以通过网络自主研习相关项目的视频、微课等内容,也可以通过伙伴或同学之间相互展示进行共同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等技术进行实时学习或指导、反馈。
(三)受练习时间、场地器材的限制相对较少
智能手机集强大的数据通信、交互功能、影音录制及播放等功能于一身,且具有优异的便携性能。可以使相关运动项目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练习时间拓展到八小时之外的课外时间。学生可以获得除体育课之外的更多的练习时间,解决体育课要求与实际课程时间的矛盾。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地根据自身需求和周边场地条件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其学习和练习的场所也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及社区。可以解决体育课的任务与场地器材之间的矛盾。
(四)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每个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偏好类型都存在差异。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是学生持续主动学习和练习的源动力。伴随着互联网的大量信息以及通过智能手机营造的高速交流通道,各种新鲜的、各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可以成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兴趣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借助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主动寻找、观看、学习相关信息和以及进行信息的反馈。
三、利用智能手机及网络资源辅助体育教学
(一)引导学生了解运动项目来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体育课除了进行基本教材的教授以外,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通过了解新鲜事物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检索进行了解和学习。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可以主动地检索到很多贴近或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项目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自学),如街舞、篮球、足球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而且可以解决学校教学中场地器材与学生需求的矛盾,避免体育课学习中出现的“学无以致用”现象。
(二)学生受间接兴趣引导,通过主动学习来激发直接兴趣
学生对项目结果产生了间接兴趣之后,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主动在互联网上检索、发现所需要的相关文字、视频资料、微课等学习内容,通过其主动观察和学习的行为,有效提高和巩固学习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及活动中所获得的关注、赞赏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最终转变为持续的兴趣,从而持续推动今后的主动学习和练习。
(三)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察自我动作的回放后的反馈、学生间的展示以及小组研讨等活动获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确指导,进一步增强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学生对动作的结果再次产生浓厚的间接兴趣,促使其对相关内容产生持久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练习的主动性。
例如:实心球微课《出手点和出手角度》。学生在课上学练中,由于示范的速度很快,学生很难理解出手点和出手角度间的关系。而通过在课下学习相关的微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进而能够改进动作,促進成绩的进步。成绩的进步又促使学生在课下更加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优势,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录制成影像资料或微课视频,将其发布至网络;也可通过网络设备和软件进行实时的远程指导。通过随时随地的学习和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利用多种点评途径,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对学生动作的正误的判断,以往是通过教师在课堂练习中的甄别来实现。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功能,直接将自己的动作影像与相关的技术动作影视资料进行对比;也可将视频上传至网络,邀请其他人进行点评;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请教师进行实时分析和点评。通过多方位的精确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精准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六)殊途同归,以点带面,以量变带动质变
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也许有着千差万别,但在不断地“学习—展示—反馈—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必然能够得到加强。随着练习效果的不断增强,能够得到足够多的认可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远程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和时代潮流的运动项目产生间接兴趣;通过间接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透过随时随地、打破原有学习时间和场地限制的自主学习,引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直接兴趣。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