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敏 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中级文博馆员
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建筑历史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古建筑文物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财富,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工程形式。因施工管理失误造成的文物破坏与损失,行业内有很多案例,规范施工管理对文物保护和行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要点。
古建筑修复工程是指将已经发生破坏或失稳的古建筑,通过现代技术进行修复的形式还原工程外观、内部装饰等。一般而言,古建筑修复工程使用的材料需要根据原建筑的材料加以确定,这样能够最大化还原古建筑,并保留其文化价值。不当的修复工程会破坏古建筑的原貌,且不可逆。
部分古建筑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因种种原因可能并不适合进行修复和公开展示,但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会因环境影响或人为影响造成进一步破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故需要对文物进行封存保护。通常,文物封存保护工程需要额外修建必要的保护措施,减少对古建筑文物造成的影响,避免受到人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干扰[1]。
部分古建筑对于考古行业和历史领域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开展古建筑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一些附属建筑与设施提供保障,古建筑科研保障工程就是实现该过程的一种工程形式。简单来说,古建筑科研保障工程就是通过现代化的工程手段,修建科研场所或考古工作场地。
部分古建筑经过修复或重建后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文化消费需求,则可对该古建筑进行文物展览开发。在开展相关工程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施工内容较多,除对古建筑本体进行保护和修复之外,还会涉及其他工程形式。古建筑开发与保护存在促进与制约关系,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把控古建筑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平衡,如图1 所示。
图1 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古建筑勘察在保护工程中是最常用的技术形式,通过勘察能够确定当前建筑状态,并根据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或决定开发形式。通过勘察工作,能够明确当前建筑的结构安全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作出修复、保护、加固、拆除等决定。
古建筑勘察与现代建筑质量检测有着本质的区别,遵循的原则标准及使用的检测手段也不同。古建筑勘察通常有目测、无损探伤、结构分析等多种勘察形式,一般需要尽可能减少对古建筑文物的影响,并尽可多地利用古建筑的残留价值。
钢筋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形式,一般应用在古建筑修复和二次开发中。古建筑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主体结构,而后经过装饰装修的方式将混凝土结构打造成仿古外观。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钢筋混凝土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要避免钢混结构直接接触古建筑主体构造,因为混凝土对木质建筑部分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古建筑文物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临时性建筑和遮盖类建筑来保障工程推进。对于此类不具有高耐久需求和高承载需求的临时性建筑,可采用钢结构。钢结构的设计方案灵活,参考案例多样,施工效率也比较高。对于临时性工程,可采用装配式钢结构,采用拼接搭建的形式灵活安拆。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开发过程中的临时性工程而言,钢结构是综合了成本、效率的最优选择。
木结构施工是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工程形式。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十分广泛,构造复杂,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卯榫结构。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修复与开发的过程中,木结构施工的应用也比较多。为了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一致,在修复和加固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木结构。
与古建筑的木结构不同,现代木结构一般使用金属连接件代替卯榫结构,同时会进行专项力学设计,并对木质材料进行防腐处理。与古建筑中的木结构相比,当代木结构施工技术更加完善,耐久性更高,同时在外观和整体质感上能够与古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在进行修复、重建过程中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建筑技术形式,对古建筑文物的文化价值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2]。
古代并没有完善的建筑规范与标准,导致几乎所有的古建筑文物在修建时均未进行规范化设计,同时缺乏质量体系。受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运输条件、检测条件的多方面影响,古建筑文物自身的结构通常不具安全性和稳定性,大部分古建筑文物的主体结构和附属措施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为了能够顺利进行开发与保护,开展修复和加固工作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固和修复工作没有确定的技术标准与要求,通常需要与勘察工作同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修复和加固会影响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因此不同的古建筑文物有不同的处理措施,这也是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的要点之一。
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属于特殊的工程形式,一般由拥有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接相关项目,但当前行业内对于古建筑文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很少公开,基本选取内部集采和施工单位资源库的形式。这种形式虽能够保障资质与专业性,但在相对闭塞的资源圈内会出现技术落后与思想禁锢的问题。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能够为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提供保障,但由于资源圈闭塞,对古建筑相关工程的公开市场招标行为很少,导致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无法应用到古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中。
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古建筑工程项目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避免设备因素或人为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产生影响。目前,由于行业内缺乏相关制度,大部分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参考依据,仅能以完成工程需求为目标,而忽略了古建筑文物的特殊性质[3]。
与传统工程项目相比,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是多样的,每一个古建筑相关工程均属于独立的个体,行业内可参考的资料并不多。当前大部分技术人员仍采取与一般工程形式相同的工作流程与技术标准,过分依赖策划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工程的影响因素较多,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更加专业化、综合化。当前部分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能力有限,施工单位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4]。
古建筑文物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宝贵的财富,但工程具备的盈利能力较弱,行业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出现工程资金投入不合理的情况。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本质上是文物开发与保护领域的工程项目,大部分建设方均不具备专业的建筑知识,从而造成资金投入不合理。
表1 为几个古建筑工程项目与一般房屋建筑项目的费用构成对比,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相比于一般工程项目而言,古建筑项目的费用过程更加复杂,且会随着工程项目的不同也产生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费用构成比例。这种费用管控难度也是在开展古建筑文物相关工程过程中,资金投入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表1 古建筑工程项目与一般房屋建筑项目的费用构成对比
当工程项目成本约束较强时,会出现技术、设备、材料等多方面不达标的情况,而这种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现场管理和工程效果。由于行业内没有完善的标准和制度,也可能出现成本把控失误问题,在施工阶段或采购阶段出现“花大钱办小事”的情况。
为了规范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过程,可建立现场责任制。对于施工现场较为复杂的情况,可根据施工内容归属或施工阶段进展情况确定相应的责任人,并由各个责任人主导相关区域的施工控制工作。
在开展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时,应严格执行责任制制度,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通过制定奖罚措施或责任追溯的形式加强现场管理,从而达到规范现场管理的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古建筑文物造成的破坏,需要加强现场管理[5]。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往往由专业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往往存在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应加强现场管理。施工单位可通过晨会、夕会强调现场纪律,加强现场管理,减少人为导致的文物丢失和破坏。
在工程行业,开展一个新项目前会开展预算工作,预算内容主要包括材料、设备、人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情况。通过预算的形式能够明确工程项目各方面的预计支出,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预算进行全面把控。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现场情况复杂,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可通过提前制定工程预算的形式来明确现场的资金支出,若工程项目的临时性较强,也可通过分模块预算的形式来规避相关问题。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可变因素较多,预算构成更加复杂,在编制预算时要考虑所有的特殊情况,根据既有工程的实际支出情况优化拟建造工程预算。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表现形式多样,行业内也有很多优秀做法可供借鉴。在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充分考虑古建筑文物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可根据行业内的优秀案例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对于具备条件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可通过开放社会招投标的形式引入更多的施工单位,从而达到推动行业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措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规范维护能够充分发掘古建筑文物的潜在价值,为加强社会思想建设、满足精神消费提供更多渠道。行业的发展脚步仍未停止,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思路被应用到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形式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