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 金牛区道安大师银花丝工作室
成都银花丝手工制作技艺现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相比蜀绣蜀锦,银花丝这有17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却不太为老百姓熟悉。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都银花丝手工制品基本全出口,现在虽然市场开放了,但它的价格相比之下较为昂贵,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比较现实,因而还不太被老百姓熟悉。又因为银花丝技艺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时间长,目前会制作银花丝技艺的人很少。即使一些人想学这门纯银手工技艺,也望而却步于难以掌握的多达几十道的复杂工艺技术,因此这项技艺曾面临失传的危险。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使成都银花丝焕发新机,我和女儿王晓璐有幸都是传承者。我们将银花丝的传统技艺,结合现代装饰画的新语境,将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与成都地方特色融合,设计制作出更加多样的银花丝装饰画从而受到市场广泛认可。
笔者道安,从事银花丝设计、创作42年,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笔者在继承成都银花丝艺术品的传统风格基础上,结合现代装饰画的表现形式,创新出银花丝工艺画,并于2001年荣获国家专利。
当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生活,而更多的关注于装饰画对于美化生活、升华思想、对个性的独特表达。这些审美的变化,使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墙体摆饰,装饰功能愈来愈被重视,并被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装饰画从依附于物体的简单装饰地位,俨然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已经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理念。在此背景下,我试图以我对银花丝的传承为个案,研究成都银花丝在现代装饰画中的技术表达,以期让最能代表成都名片的成都银花丝,更加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我是成都银花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从事银花丝技艺研究已42年。这一生,我只用心做了这一件事情,回首过往依然为学技不易、而我始终坚持颇感欣慰。
我于1980年2月通过面试进入成都金银制品厂,因我自小喜欢美术书法,常年在学校参与制作宣传栏,便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份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知道成都银花丝,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与漆器、蜀绣、竹编共同被誉为成都的“四大名旦”,是代表成都的一张独特名片。
一进厂,单位领导对我们新招收的二十多名徒弟进行培训,当我在陈列室看到一件件造型别致、玲珑剔透、闪着银光的艺术品时,不禁被它的美轮美奂所深深吸引。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手艺,有朝一日,也要像老师傅一样做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来。
师傅见到我,淡淡的说:“要学好这门技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至少要学三年。”师傅拿出一些常用的工具递给我,里面大概就有20多种各式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工具:镊子,锉刀,剪刀,尺子,钳子,吹火筒等,更多的还是自制工具。我一时就傻眼了,难以置信这么美的艺术品,竟然是这些并不起眼的工具制作而成。从此,我在温小秋师傅带领下,专心致志学习银花丝制作技艺。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的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有了展现。同年12月,单位派两名新学徒到工艺美术学校进修,我得到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我至今从事银花丝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2年初,我完成学业后再次返回本厂,从事银花丝的设计与制作工作。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门手艺,1985年,我拜了第二位师傅张永昌为师,学习银花丝立体摆件的制作。张永昌师傅原是红旗工艺厂创建人之一,解放前他从十二三岁跟随他的师傅学习银花丝及錾片制作,技艺非常精湛。制作立体摆件是银花丝制作技艺中最复杂的一道工序,当张师傅拿来一张花瓶图纸时,他教我如何对花瓶进行一步步地分解与放样、再结合平面几何的知识进行精确计算;再将平面图进行展开,复制于软图上,进行不同粗细丝号的标注。然后,再通过手工制作、焊接、成型、组合、打磨、洗色、压光等手工制作技艺,一件精美的银花丝花瓶才算制作完成。
同年,我与第三位银花丝师傅结缘,跟蒋之中师傅学习立体摆件新产品的设计。我设计的第一件作品《凌空天鹅》,图案造型非常漂亮,但很多技艺积累的并不到位,最终生产组进行生产时发现:制作人员仅凭设计效果图无法进行生产制作。后来我请教蒋师傅,他耐心的帮我进行作品分析与讲解,最终在蒋师傅帮助下这件作品走向了成功。
我意识银花丝制作不是那么简单,自己应该先把基础打得扎实。一件作品经过设计与制作后,还要面临最难掌握的工序:焊接技艺。温师傅让我独自体验焊接,于是我左手拿着焊火枪,右脚踩着“皮老虎”,火从焊枪里随着“皮老虎”的起伏一股一股的冒出来,内心紧张得不得了!而且,由于自己手和脚的配合不够协调,几次差点把自己给烫伤。温师傅说:“焊接是银花丝非常重要的工序之一,火大了要把作品烧化,前功尽弃;火小了,作品又焊接不起。”为了能将这道工序学会,我只有多练才能克服怕火的障碍,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夏天焊接真的很辛苦,不仅不能吹风扇,还不能开空调,只有顶着高温作业,汗如雨下是常态。就此,我深刻认识到做银花丝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技艺精湛,这样一件作品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
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一天天,一年年,通过在单位近20年的磨砺与积累,不仅在立体摆件的设计与制作上有了很大突破,并得到了老师傅在这项技艺中的传承。
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形,反映出制作者高超而精湛的技艺。根据设计图稿,我采用不同粗细的纯银丝,先制作出图形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令人想到刺绣及其他手工技艺但又很不一样,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一件精美的银花丝产品便在我们的手下诞生了。即使是立体造型的制品、大型复杂的制品、方圆不规则的产品,也一律采用无胎成形法,彰显出这一民间工艺的技术和艺术含量。银花丝制作工序非常复杂,从银材料提纯开始要经提纯、拉丝、绞合、焊接、洗色、抛光、防氧化处理等数十道工序。而这当中,还要涉及物理、化学、冶金、机械加工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成,十分复杂。我相信:要使传统银花丝技艺焕发青春,就必须找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创作出一种能广泛被当今人们接受的新的银花丝艺术品。
工作之余,我喜欢到商场观看工艺美术品、现代装饰画。在一次逛商场时,商场里一幅贝壳画给了我很大启示,我想:“我能不能也把银花丝像贝壳一样装入画框里呢?”回到单位得到领导的批准后,我开始了第一幅银丝画的试制,经过反复的设计与修改,第一幅银丝画《一帆风顺》诞生了,时年1999年。这不仅节省了原材料,还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放在画框里起到了防氧化的作用,一举多得,多好呀!就在我还沉浸在自己创意的喜悦之中,领导的一盆冷水泼了下来:“脑袋有包的才买你这画,它不会有市场的。”领导的话深深刺痛了我。但我倔强的将画挂在了厂里接待室的墙上,没想到很快就被客户买走了,紧随其后厂里接到了500幅的银丝画订单。
1999年10月,我获得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2001年7月13日,我设计出的银丝画申请获得了国家专利。它不但继承了传统银花丝的制作技艺,并且实用性、装饰性都更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个专利创新,来源于在成都银花丝技艺中的一道关键的工序,那就是白银防变色工艺处理,这就使银花丝产品能在较长时间保持柔和的光泽,不褪色,从而为产品带来衡定的美感。总体说来,银花丝工艺品具有结构严谨、朴素大方、虚实相间、玲珑剔透、典雅高贵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手工艺制品。而银丝画终于克服了白银易变色、不易保存的难题,同时也与现代装饰画的多种功能联系更加精密,所以一经面世即在礼品市场收获广泛好评。
2002年由于原单位改制、搬迁,仅有的两名大师年岁已高并后继乏人,传统技艺钻片、烧蓝、堆累、无胎成型等已面临失传。面对公司管理机制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的诸多缺陷,银花丝上千年的传统技艺日渐衰落,走入困境。我作为一名热爱银花丝的工艺美术大师,深感保护、抢救、传承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已迫在眉睫。
2003年我忍痛辞职,白手起家创办了道安银花丝工作室。由于资金短缺,让我困难重重。创建初期,工作室成员也就只有两人,为了购买到一个简易而成本较低的手工拉丝设备,我和丈夫费尽周折,到处奔波。我们没有绞丝机,没有挫焊机,没有高温箱式电炉的情况下,就全用人力代替,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但这样的日子仅持续了一年。我们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开动脑筋,慢慢自制出了一些常用的小型设备,降低了人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这期间,丈夫王亚西可谓是我的最大支持者,如果不是身为工程师的他,与我一起研究解决了拉丝、烧焊、洗色等诸多难题,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记得第一次配焊料,由于量的比例没有掌握好,导致我做的熊猫画无法焊接上,经过了反反复复的试验与找原因才解决了这个技术上的难题。还有一次,一位客户在我公司定做了一个熊猫盘,却在最后一道工序洗色时出了问题,银丝盘不是颜色变成红色就是变成了黄色,我们一直加班到深夜,直到要天亮时才克服了困难,相对一看彼此都成了“熊猫眼”。
2004年5月,一家礼品公司找到了我公司订做《广州五羊》银丝画,当时每一笔订单的到来都来之不易,我非常珍惜。正当我专心致志地焊接时,身旁的汽油被人不小心一脚给踢翻了,汽油沾到了我的脚上。情急之中,我慌忙把手中的焊枪扔到了一边,脚也因此而烧伤,火焰温度有上千度高,但幸好大火及时扑灭,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为了及时交货,我用凉水给脚“降温”后又顶着伤痛,赶工至天亮,最终按时把货交到了客户手中。客户看到我脚上带着伤还来送货时,也十分感动。
为打开前期市场销路,我主动联系一些商家。刚开始,由于商家对我们的银花丝技艺不了解,所以不敢贸然进货,最终只能达成试销(代销)的协议。可没想到的是产品到了熊猫基地、卧龙等地的一些礼品公司后,不但没有收到货款,反把我们辛辛苦苦制作的作品全部卷走。由于刚开始办公司没有经验,最终是连成本都未能收回。
那年过春节,我把所有这一年攒下的钱都发给了两名徒弟,自己所剩无几只好呆在家中过年。那时,我又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自己不仅要跑销路,还要设计、制作和管理,实在是太累太苦了。坚持过后,我又想通了:苦才是人生,没有艰苦又何来对成都银花丝的传承呢。好在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的女儿王晓璐也成长起来,从为我的有力助手。
2004年的10月21日,我带领两名徒弟,在耗时7260工时后,创作出的代表作人物挂屏《三英战吕布》,历经千辛万苦的诞生了。该作品是史今以来第一次采用人物而创作的银花丝艺术品,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花鸟鱼虫的表现形式。三国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蜚声海外,该作品是三国演义典故首次在现代装饰画新语境中的运用。它以高纯度纯银手工打造,是用近万米长不同粗细的平填花丝层层堆累而成。其难度最大的是表现三国人物的脸部特征,为了把每个局部表现的惟妙惟肖,我先将拉制成毫发的细丝绞合、碾压后再用一根一根的细丝精心平填,并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银丝易变形,于是又经过多次返工和精益求精的制作,才使人物面部表情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头饰我还采用平填花丝层层堆累,使人物看上去有立体感。每个人物身穿厚重并极富个性的战袍,战袍采用丝片结合,盔甲上面一片一片的小银片都是用手工制作的,显得光亮而有动势。
画面上战马呼啸,尘土飞扬,一场远古的战斗仿佛再现在眼前:吕布、刘备、关羽、张飞手中所持各种兵器,都是用银条敲打出来的。为了使各种兵器闪闪发光、真实而醒目,因此在纯银的白色上点缀了红色的玛瑙,使各种兵器更加艳丽夺目。每一匹姿态各异的战马,在填法上必须根据马的肌肉走向平填,这样马才更具有质感,最后通过焊接后多次成型。“好马配好鞍”,马鞍上所配的各种装饰用品采用了平填花丝镶嵌镀金,使马看上去更有神气。就连画面左边的中文提款,每个字都是由手工拉制成粗细不同的光丝,一笔一划的精工制作、焊接而成。这件作品于2006年全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奖”
银丝画尽管受到颇多好评,但要想打开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市场。由于银花丝制作技艺的材质贵重,自然价格不菲,在上世纪80年代前都以出口为主,所以市场熟悉度不高。为了走出这个瓶颈,重新开创一条国内市场,我跑了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办展览,希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这项濒临灭绝的银花丝技艺。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找我订货的人终于多了起来。
2007年受四川省协会的推荐,我带女儿王晓璐到杭州参加了民间艺人节的展览。由于长途出行携带不方便,我们带的作品与首饰数量并不多,但那边的市场却出人意料得好,几天下来所有的首饰都被一抢而空。这让我看到王晓璐首饰设计的才华,同时我也很荣幸的被列入了“十佳民间艺人”之一。
2008年5月6日,遂宁观音绣的老客户与我们刚签下了《观音》银丝画订单,正巧那时遇上了5.12汶川大地震。大家都惊魂未定,人心惶惶,而我的其中两名徒弟又是都江堰人。看着交货的时间迫在眉睫,按合同上的交货时间与现在的状况根本无法按工期完成,我与老板多次进行了协商,看能否把交货时间往后延长一点?可对方没能同意。为了诚信,我和家人每天顾不得畏惧余震,继续熬更守夜地加班进行制作。那边老板打电话传来了好消息:由于地震原因,他们的会议推迟了,我们的制作时间也可以延长整整一个月,我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但地震后,各旅游销售景点的线路全部中断,销售量最好的九寨沟也与我们失去了联系。又加上金融危机重创,消费市场低迷,我们再一次陷入困境。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国家对手工行业的再度重视让我们倍感欣慰。银花丝制作技艺被国家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
2009年的6月,我在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后,终于成了“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激动之余,我想不管今后将面临任何困难,我保护、传承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勇气和决心都不会改变,我甚至会用我的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徒弟,然后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2013年,青羊区文殊坊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我作为国家级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被邀请入驻于文殊坊,这也是为我的作品展示而设立的第一个窗口。是否我的银花丝现代装饰画能被更多的人认可,其实在开店之前还是心里没底,担心市场对银丝画“曲高和寡”。
2013年2月实体店正式开张,没想到我和女儿王晓璐的设计作品很受欢迎,得到了全国各地朋友及客户的支持与赞扬。如今,也特别感谢青羊区文殊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此好的平台,使银花丝可以在现代装饰画中广泛应用并传播开来。我和女儿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希望从广阔的历史题材与地方特色中吸取文化元素,创作出新时代语境下更符合人们审美的现代装饰画。
装饰画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其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又因其价值的差异性较大更容易被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因而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装饰画更确切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无论是后期墓室的壁画、洞窟壁画、以及宫殿装饰壁画艺术,都对现如今的装饰画有着非凡的影响作用。银花丝手工制品在旧社会,也主要集中在宫廷贵族帝王家,如今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装点着我们的现代生活。
现代装饰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图案和色彩的融合,但一定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美化效果,以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当前,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更新,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富足的物质生活,而是更多的关注于美化生活。这些美化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墙体摆饰,装饰功能愈来愈被重视,并被运用到环境装饰的各个方面。我所创作的“熊猫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川剧变脸系列”“三星堆系列”以及“梅兰竹菊”等银丝画,以其中国文化特色、民俗影响、成都元素等,深受旅游、婚礼、百日宴等消费人群喜爱。
我相信,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典雅高洁的银花丝来表达审美,并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相结合的银丝画,其美轮美奂、珍贵恒久的作品价值,会有更多人为之喜爱和欣赏。以下是我的作品展示与创作说明:
成都金银花丝《三英战吕布》作品创作说明
《三英战吕布》银花丝半浮雕挂屏,是我在从事金银花丝工艺设计研究30年时所创作的。这幅作品不仅在设计上匠心独具、厚积薄发,而且制作过程难度大、工序复杂、耗时长,故尤其需要设计、制作者有足够的创造力、技术功底和对艺术孜孜以求的严谨追求。该作品取材于中国《三国演义》的经典名著,使作品具有久远的珍藏价值;该作品有造诣深厚的技术功底,主要表现在平填制作工艺非常精致和考究,焊火极其干净、平整、严密。可以说,该作品在每个细节的表现上都力求完美,故使这幅大型浮雕人物画成为当今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珍品,也是从古至今唯一的传世佳作。
《少陵草堂》立体摆件创作说明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诗人在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少陵草堂它是成都草堂祠内一处游览胜地,中外游客在游览草堂祠都要到此观光,留影纪念。少陵草堂立体摆件作品是我采用传统平填银花丝无胎成型技艺制作而成。因此,该作品其工艺和制作难度极大,历时一个半月,由我本人亲手制作。它是将传统银花丝工艺品与独特的石刻、天然的根雕木座完美的结合。此作品更具文化魅力和表现力,也确立了它的唯一性。所以,它是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星堆雄鸡》作品创作说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是古蜀国文明的象征,青铜雄鸡昂首引颈,尾羽丰满,立于门字形方座上。该作品将传统银花丝技艺表现的淋漓尽致,鸡身纹饰清晰,羽毛逼真,高难度的无胎成型,丝片结合,再现了现代蜀文化的风采。
《银双耳莲宝花熏》作品创作说明
《银双耳莲宝花熏》作品是我采用成都传统的平填银花丝技艺和成都无胎成型技艺制作而成。该作品其工艺制作难度很大,历时一个半月。将其传统的工艺与自然的牡丹图案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此作品极具文化魅力和表现力,并确立了它的唯一性。它将是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流光容易老,素银花丝俏。”银花丝是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经过我们的揉捏拉丝、填充编织,最后成为造型别致、玲珑剔透的产品。可以说,是白银独特的质地加上匠人严谨的构图,使每一件银花丝产品在历经千年后仍不失迷人光泽。
银工艺品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有“银错工艺”,后汉又有“银步摇”,六朝又有“镂花胜”,唐代又有“银平脱”。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发展又诞生了银平填花丝技艺。成都银平填花丝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到了清代,银平填花丝艺术品和各种首饰、立体摆件盛行。当时成都城东门昌福馆一条街上,各种银打造店铺和银楼鳞次栉比。这些银楼和作坊制作的各种首饰,都是将白银抽拉成细若毫发的丝,或者手工制作成精细的别针,其服饰以用银丝堆累的梅、雀、石榴等动植物图案半浮雕,栩栩如生、楚楚动人;或者盘绕平填制成各种精致的小花盘、花瓶,金钻银绕,富丽典雅。
现在,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经过17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能创新出各种艺术品,例如: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建筑物等各种造型的瓶,盘,以及堆累成半浮雕的平填花丝挂屏,座屏等各种立体摆件。今天的成都银花丝艺术品,既不是白色线条的简单排列,也不是对古代银工艺品的模仿,而是继承一整套银平填花丝技艺精华后,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意趣的有机结合,在全国同类中独树一帜。
我是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的大师工作室如今有12名手艺人在做银花丝。工作室里,常年罗列着各式粗细不一的银丝和成品,它们默默无言地陪伴在我身边,一晃几十载光阴。旧时花丝工艺讲“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而至于那“一截”要多久,全靠时间和汗水来验证。
银平填花丝技艺在配丝上非常考究,丝的种类繁多,有“素丝”和“花丝”之分。“素丝”有圆丝、方丝、扁丝、三缕丝等,各自折光不同,用途有别。而“花丝”种类更加不胜枚举,有体态各异的麻花丝、桂花丝、水纹丝、罗纹丝;质感不同的夹丝、穿丝、果丝、槽丝;色泽各异的辫丝、拱丝、滚筒丝、罗纹丝等,不一而足。丝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一丝之变,形态迥异。银丝纤细者如毫如发,方劲者如钩如戟。在光的作用下,各种银丝明暗层次对比鲜明,整体散发出月光般柔和之美,纯静、典雅、富丽。
在具体制作中,银花丝技艺对丝的运用更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用婉转流利的丝表现孔雀、飞凤;用直柱勾梁的丝表现山水;用曲折迷离的纹丝组成如意纹、衬托底纹和主体图案。在充分考虑了银花丝的粗细、方圆变化,花卉的阴阳向背,鸟兽的圆毛扁毛之分后,再因题施艺,配以烧兰嵌宝,使银平填花丝艺术品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高度。
制作银花丝作品时,首先需要用丰富的经验,根据表现内容进行配丝,再用各种配丝制作出精美的图案。然后,再用配置好的银粉,用喷枪焊接。火的大小、银粉焊料的多少都必须要恰到好处,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易变形,我通过多年经验和技能才能有效的克服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是将焊接好的半成品,通过手工无胎成型、堆累、穿纽、打磨、抛光、镶嵌、洗色,防氧化处理等十几种技法,完成作品的成型。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雕,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最后才能制作出一件隽丽雅致的银花丝艺术品。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大力宣传,人们对文化艺术品的购买、收藏需求逐年增长,都希望用别致的、独一无二的礼品馈赠亲朋。在此背景下,怎样使传统银花丝真正走出深闺,让更多人认识它、欣赏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西南交大硕士霍森,曾对成都银花丝设计文化进行研究:“成都银花丝作为巴蜀地域性手工技艺向现代审美多元意义生成及衍变过程中,需要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符号意义赋予其当代更多的新内涵,使意味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当今发掘出丰富的和崭新的衍变和创新。在现代审美拓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地域文化产业创意的地方独特优势,创造出具有明显的文化自我定义的商品。”
从1999年开始,我的工作室共招收过30多名学徒。收学徒最开始都是倒给他们钱的,但依然留不下人,我曾经为此非常着急。一些年轻人因为苦、工资低,学了不到一个月就要走,焊接环节则还是我来做。焊接工序是整个银花丝技艺中最难的步骤,因为银的热胀冷缩特性尤为明显,所以在银花丝立体摆件的焊接过程中,容易造成作品的变形;如果焊接技术不好,还会出现明显的焊点。焊接环节也最辛苦,每每放下手中的焊接火焰枪,我总是满脸通红,而因长时间的高温焊接,我的脸也长期处于过敏状态。
新时代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成都银花丝“工匠精神”迫在眉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儿王晓璐在我的长期影响下,喜欢和继承了手艺。大学期间,王晓璐学工艺美术,她把银花丝元素运用到耳环、项链、手链等首饰设计中,加上烧蓝、珐琅、镶嵌等技艺,为银花丝工艺品带来了时尚气息。
艺术家的智慧和双手能在大千世界浩瀚广宇中发现和捕捉美的事物,他们在每一个产品制作过程中都融入了生命情感,把事业追求和人生追求完美融合。我用一生学习、传承成都银花丝技艺,并创造性发展了这门技艺,使古老的银花丝与现代装饰画有机地结合,为我国工艺美术宝库新增了“银花丝工艺画”这一新的工艺品门类,赋予其一种新的、现代时尚的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族工艺美术奇葩—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但它已经向世界重新展示出了自己的优雅和魅力,而且也必将愈加时尚地绽放下去。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道安银花丝工艺画”会在现代装饰画这个广阔的市场注入成都的声音,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个性的审美体验,同时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