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错觉模拟技术与预防方法研究进展

2022-06-29 01:31黎舒涵孙喜庆
载人航天 2022年3期
关键词:转椅科里离心机

黎舒涵, 孙喜庆

(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医学训练教研室, 西安 710032)

1 引言

大量飞行实践研究表明,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易产生飞行错觉,飞行错觉是空间定向障碍(Spatial Disorientation,SD)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且是引起严重飞行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按照不同感觉通道,飞行错觉被分为前庭本体性错觉、前庭视性错觉、视性错觉以及中枢性错觉,其中前庭性本体性错觉在飞行员飞行错觉中占比最大,其总发生率达到了83.7%。 故研究前庭本体性错觉的诱发方法、伴随指标以及降低办法十分必要。

前庭本体性错觉包括科里奥利错觉、躯体重力错觉、倾斜错觉与超重错觉等,前庭系统影响着人的运动以及平衡能力。 由半规管系统与耳石2部分组成,前者感知角加速度,而后者感知直线加速度。 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受多种角加速度及直线加速度的影响,其前庭受到刺激,易产生多种前庭性错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地面模拟技术和前庭感知模型2 种前庭性错觉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3 种地面模拟方法的诱发特点,简要概述了前庭性错觉发生时所伴随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指标的改变,讨论了前庭性错觉的克服措施,重点探讨了开展有针对性的前庭性错觉适应性训练与前庭耐力训练在预防前庭性错觉中的重要作用。

2 地面模拟技术和前庭感知模型

2.1 前庭性错觉的地面模拟

在对飞行错觉的预防和克服方面,错觉地面模拟训练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而错觉地面模拟训练又是错觉训练的核心内容。 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训练是利用电动转椅、飞行错觉模拟器、短臂离心机等装备,模拟飞行任务中的科里奥利错觉以及反旋转错觉。 除了利用这些装备诱发出科里奥利错觉与反旋转错觉并观察其诱发特点外,亦可利用地面模拟技术对飞行人员进行训练,以降低前庭性错觉对飞行人员的影响。

李志红等对276 名飞行员进行错觉调查,了解其前庭性错觉的发生情况,并利用转椅在地面诱发飞行员模拟错觉,比较二者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前庭性错觉发生频率高的飞行员,在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中错觉的发生频率也高,因此利用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技术来预测空中产生前庭性错觉的多发性成为可能。

2.1.1 电动转椅

电动转椅、多功能转椅都可用来开展前庭性错觉的地面模拟训练。 谢溯江等利用电动转椅(VTS⁃0 型)对80 名健康男性飞行员进行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可诱发出躯体旋动错觉与科里奥利错觉(包括科里奥利翻转错觉与科里奥利滚转错觉)。 其中利用电动转椅引起躯体旋动错觉的诱发率为100%,科里奥利错觉诱发率为90.7%,诱发出的错觉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实验表明,电动转椅作为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方法来诱发飞行员的躯体旋动错觉与科里奥利错觉。陈心海等研制了一款液压控制多功能转椅,转椅的不同放置状态产生了不同的角加速度及相应刺激,如多功能转椅垂直放置绕垂直轴水平旋转时,会产生角速度及角加速度;多功能转椅倾斜放置绕垂直轴水平旋转时,会产生科里奥利加速度;多功能转椅偏心位置下绕垂直轴水平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 不同位置水平旋转下的角加速度对应的不同刺激,也将会诱发被试者产生不同类型的错觉。

2.1.2 飞行错觉模拟器

利用飞行错觉模拟器诱发前庭性错觉是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常用的方法。 以研制的飞行错觉模拟器为例,此飞行错觉模拟器可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角加速度与角减速度可调节范围为0.05 ~90°/s;模拟器座舱可偏离轴心0.5 m 距离,产生1.025~1.076 G 重力惯性力;偏心位置可倾斜20°;模拟器座舱内拥有红外线摄像、对讲功能及可反馈与操作错觉形态的系统。 黄炜等利用飞行错觉模拟器,对46 名有一定飞行经验的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进行模拟飞行,诱发其产生前庭性错觉,可诱发包括反旋转错觉、科里奥利错觉、躯体重力错觉及超重错觉等多种前庭性错觉,记录这些飞行员产生的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并以Graybiel 运动病诊断评定,结果表明,46 名被试者中只有5 人次出现一过性MII 自主神经反应,说明利用此飞行错觉模拟器诱发飞行员产生前庭性错觉,其诱发刺激量较为适宜。

2.1.3 短臂离心机

利用人体短臂离心机诱发错觉也是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方法之一。 进行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训练一般使用的短臂离心机为固定旋转轴离心机,以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SAC-Ⅲ型短臂离心机为例,该短臂离心机可在地面模拟前庭性错觉,诱发科里奥利错觉与反旋转错觉。 短臂离心机启动后,被试者受到分别与3 种加速度方向相反的惯性力(即由角加速度、径向加速度及切向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作用,3 种惯性力与重力复合作用于人体,使其产生多种空间知觉变化。 当短臂离心机启动加速时,切向加速度对应的惯性力与重力叠加产生合力,其方向为右下,其感觉为向右扭转下落;径向加速度对应的惯性力与重力叠加产生合力,其方向为外下,被试者感觉为身体前倾;被试者受到这3 种力的合力方向为外右下,被试者身体姿势表现出由平卧位前倾转变为头高脚低位,与此同时感觉身体向右扭转下落,即被试者产生前倾扭转错觉。 短臂离心机匀速运行时,角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消失,其分别对应的向右滚转感与向右扭转下落感随之消失;被试者受到径向加速度对应的惯性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为外下方,产生前倾错觉。 短臂离心机制动减速时,由于受反向角加速度作用,被试者产生的向左滚转知觉与耳石器及本体感受器的减速时受到的刺激共同作用,使其产生离心机反旋转错觉。 离心机减速时径向加速度对应的惯性力减小,被试者表现身体后倾,由前倾转变为平卧状态,产生后倾错觉。

上述前倾错觉、后倾错觉与前倾扭转错觉属于躯体重力错觉,反旋转错觉属于躯体旋动错觉。除此二者外,宋新亮等利用SAC-Ⅲ型短臂离心机对145 名飞行员进行前庭本体性错觉模拟,研究表明,短臂离心机复合头部摆动还会额外诱发科里奥利错觉。 在短臂离心机匀速运动阶段,当被试者头部左右转动或前后倾动时,会相应产生科里奥利反转错觉与科里奥利旋转错觉,前者来自前庭中2 对垂直半规管对于刺激的反应,后者来自前庭中水平半规管和两对垂直半规管对刺激的共同反应。 总之,短臂离心机可诱发出躯体旋动错觉、躯体重力错觉和科里奥利错觉3 种前庭本体性错觉。

2.2 前庭感知模型

为了解决载人离心机等飞行错觉模拟器模拟效果难以客观评价的问题,Wang 等基于人体空间方位的多感觉建模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耳石、半规管及其相互作用的前庭感知模型(亦称空间定向感知模型),同时增加了包括感觉误差信息内部反馈、角速度更新重力方向等模块的中央神经系统,对耳石器—半规管感觉信号的整合处理模型,以便更准确地模拟人体空间定向感知觉功能。 通过输入线加速度和角速度等运动刺激信息,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墓地螺旋错觉和躯体重力错觉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了人体耳石系统不能区分加速度惯性力和重力的生理特性,同时也模拟了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重力和线加速度参与角速度感觉整合的机制。 研究表明,该感知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出前庭性错觉以及人体对前庭性错觉的预测反应,能够预测科里奥利错觉、墓地螺旋错觉和躯体重力错觉等常见的前庭性错觉,有助于前庭性错觉的分析研究。

Wang 等还开展了错觉模拟效果评价试验,以躯体重力错觉代表前庭性错觉,测试基于前庭感知模型的评价与飞行员主观评价是否一致,结果表明,躯体重力错觉模拟客观评价试验结果与飞行员主观评价基本一致,证明前庭感知模型可以为前庭性错觉地面模拟设备的人体感知觉客观评价提供参考。

3 生理心理变化

飞行员发生前庭性错觉时,会伴随一系列生理心理指标的改变,生理指标包括一系列描述受试者身体基础参数的指标,如眼震、心率变异性、胃电图(EGG)等。 在心理方面,飞行员的定向能力、修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也会发生改变。

3.1 生理指标

前庭性错觉的出现会伴随有头晕、恶心、呕吐及面色发白等一系列身体症状,同时会导致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变化,如眼震、心跳加速、呼吸率增加等。

谢溯江等利用封闭暗舱内可限制左右摆头30°的电动转椅,在科里奥利加速度值分别为π/30 cm/s、π/20 cm/s、π/15 cm/s的条件下,对12 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眼震电图(水平和垂直眼震)的记录。 结果表明,眼震方向与错觉方向一致,因此认为前庭性错觉的发生伴随着眼震的产生,但眼震电图相关指标不能反映错觉的强弱。徐先荣等利用电动转椅对35 名参加改装体检直升机的飞行员进行科里奥利加速度试验,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开始前与待其出现明显恶心反应后分别记录其EGG,对2 次EGG 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与被试平静状态相比,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后的EGG 平均幅值、平均节律紊乱百分比显著降低,正常慢波百分比显著增高。 由于科里奥利错觉强度随科里奥利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故被试EGG 各指标改变时伴随着科里奥利错觉的发生。

Atsushi 等选取来自日本航空自卫队的177 名健康青年飞行员作为被试,利用空间定向障碍训练器GYROLAB GL-4000 诱发其产生前庭性错觉(躯体重力错觉、科里奥利错觉及墓地旋转错觉等)与视性错觉,采用腕带装置测量被试皮肤电活动(EDA)的变化,并以Graybiel 运动病诊断评分表测量被试主观自主神经反应。 结果表明,在开始科里奥利错觉后,所有被试的EDA 立即增加;结果亦表明,与Graybiel 评分<2 分的被试者相比,Graybiel 评分≥3 分的参与者EDA 最大变化值显著增加,对于冷汗和唾液分泌症状(Graybiel 诊断标准中2 种症状),得分≥1 分的被试者EDA 最大变化显著高于得分0 分的参与者,即被试的Graybiel 评分与其EDA 变化有显著关联。 研究表明,使用腕带装置测量的EDA 数据可以为客观评估前庭性错觉和运动病的严重程度提供一种有用的方法。

此外,其他生理指标如呼吸率和容量、血容量、肌肉活动、皮肤温度、皮肤电导水平与收缩压等都会伴随前庭性错觉的产生而发生改变。

3.2 心理认知能力指标

前庭性错觉的发生除伴随飞行员生理指标及行为学指标的改变外,也会伴着着其认知能力的改变。 Gresty 等研究认为,飞行员出现前庭性错觉可能对飞行员控制飞机操作产生直接影响,也有可能通过降低飞行员的认知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从而降低飞行效率。

3.2.1 选择性注意力2018 年,Strózak 等首次研究了模拟飞行过程中前庭性错觉对认知能力的影响,选取16 名健康男性飞行员,利用GYRO⁃IPT 飞行模拟器使之产生前庭性错觉(为躯体旋转错觉、科里奥利效应及倾斜错觉),且运用持续时间辨别任务测量其选择性注意能力。 研究表明,当前庭系统受到异常刺激而产生前庭性错觉时会降低被试者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具体表现为被试者在完成倾斜错觉的飞行时,其选择性注意指标显著下降。 倾斜错觉是飞行中最为常见的前庭性错觉,其发生会致使飞行员的工作效率严重降低。

3.2.2 记忆能力

早在2003 年,Gresty 等指导被试者(非飞行员)在飞行模拟器中执行布鲁克矩阵任务空间版本与语言版本,结果表明SD 对空间任务的干扰大于其对言语任务的干扰,即对短时记忆产生了干扰。 但这项实验并未证明前庭性错觉对记忆的影响,只是笼统地证明了飞行产生的SD 对记忆的影响,即使前庭性错觉在SD 导致的飞行错觉中占比最大。 Strózak 等运用N⁃back 任务测量被试者的工作记忆能力,发现当前庭系统受到异常刺激而产生前庭性错觉时,被试者的工作记忆能力会明显降低。

4 克服方法和预防措施

4.1 提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效率

若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已产生前庭性错觉,保持“深信仪表”可以克服这种错误的感觉,而提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的效率可以增强飞行员空间定向的可靠感,减少操作失误。 李靖等研究发现,飞行员仪表飞行错觉的发生与各仪表的正确判读具有一定关联,视觉搜索效率较低可能是飞行错觉发生的重要原因或中介因素。 提高飞行人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的效率,包括训练飞行员使用合适的仪表视觉定向方式,利用仪表空间定向仪提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能力,采用更有效的新型仪表等方式,除此之外,进行仪表飞行心理训练也十分必要。

4.1.1 使用合适的仪表视觉定向方式

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须不断地分配注意力用来观察飞行仪表,并对飞行仪表的显示做出相应的反应,错误的仪表视觉定向方式导致飞行员不能正确判读飞行仪表,容易引发前庭本体性错觉。

于立身等利用GL-2000 型高级空间定向障碍模拟器,对15 名健康男性飞行员进行躯体重力错觉与倾斜错觉模拟,并以2 种不同观察仪表的方式将15 名被试者分为2 组,比较其错误操纵发生的程度。 结果表明,对于仪表的观察方式为“间断、突然、扫视”的一组被试者,其错误操纵发生的程度要高于对仪表“连续注视”的一组被试者。 证明适当的仪表视觉定向方式有利于降低部分前庭性错觉下的错误操纵的程度。 李靖等对45 名男性现役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仪表飞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与其飞行错觉的发生情况,发现飞行员受试者对于地平仪的注视次数越多,其搜索的效率越低。 因此,训练飞行员仪表视觉定向能力时,应减少其对仪表的注视次数并提高每次注视仪表的效率,保证飞行员扫视仪表的正确率且减少错觉发生的可能。

4.1.2 提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能力

提高前庭定向能力对于飞行错觉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而提高前庭定向能力的方法之一是进行仪表视觉空间定向能力训练。 利用仪表空间定向仪训练是提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能力的有效方法。 毕红哲等招募被试者40 人,利用仪表视觉空间定向仪训练了20 名飞行学员,另外20 名飞行学员作为对照组,研究表明,实验组学员对仪表飞行状态的正确识别反应时明显缩短,正确识别率明显提高,即采用仪表空间定向仪进行训练可明显提高初教机飞行学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能力。 黄炜等利用飞行员抗错觉能力检测仪对被试进行1 周的仪表闪现训练,比较训练前后被试对各仪表的快速认读正确率,结果表明,飞行员抗错觉能力检测仪的闪现训练模式能有效提高了飞行员间断、突然、扫视仪表视觉定向能力。

4.1.3 改良飞行仪表显示器

当前的飞行仪表需要飞行员投入较多注意力资源,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需注意5 个仪表参数,即飞机姿势、空速、高度、上升或下降速率以及飞机航向。 飞行错觉状态下,阅读与理解5 种不同的仪器参数较为困难。 Braithwaite 等研究表明,若将5 个仪器参数整合到1 个简单的新型飞行仪表中,那么飞行员需较少的认知资源就能够理解这些参数,这可能有助于其从飞行错觉中恢复,并不易迷失方向。 在传统的仪表显示系统下,飞行员必须不断地确定当前飞机的方位并作出相应反应,即将5 个参数的信息整合成飞机姿态和飞行轨迹的心理“图像”,而新型飞行仪表可以减少这种认知工作量。 该新型仪表会以简单和综合的形式向飞行员提供信息,飞行员可以在任何时候检查他想要的任何参数(如高度或空速),而无需时刻监控这些参数以保持稳定飞行。 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型飞行仪表很容易学习,受试者在设备上仅训练3 h 后,其表现比使用传统仪器更好(对新手飞行员和老手飞行员而言都成立)。 凡明坤研究认为,刻度带加数字窗的仪表显示界面优于机械表盘的显示界面,给飞行员带来更小的工作负荷。

4.2 前庭性错觉适应性训练

在各种前庭性错觉中,科里奥利错觉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前庭性错觉。 Kathrine 等针对旋转过程容易产生科里奥利错觉问题,设计了一种个性化的自适应渐进方案,使被试适应科里奥利错觉,以适应后续更快的旋转速率而不产生错觉。 利用人体偏心旋转装置,使10 名被试在绕地球垂直轴旋转的同时复合头部倾斜,人体偏心旋转装置以1 r/min 的速度匀速旋转,受试者大约每30 s 进行1 次头部倾斜(右耳下倾40°,后仰),每次倾斜头部后,以强迫选择任务(“是的,我感觉到了科里奥利错觉”或“不,我没有感受到科里奥利错觉”)判定被试是否产生科里奥利错觉,如果受试者在连续2 次头部倾斜时没有出现错觉,则旋转速度增加1 r/min,否则旋转速度保持不变。 即旋转速率只会根据受试者的反应而增加,而刺激总是在阈值附近,很难被注意到。 受试者在10 d 的时间里,每天完成1 次25 min 的测试。研究发现,在所有受试者中,不产生科里奥利错觉的旋转速率从实验开始时的平均1.8 r/min 增加到结束时的17.7 r/min,而实验对象报告的只是轻微的晕动病。 结果表明被试通过训练产生了对科里奥利错觉的适应,利用人体偏心旋转装置自适应旋转开展训练可以克服科里奥利错觉。

为了评估个性化在适应科里奥利错觉中的重要性,Kathrine 等还使用标准化(即旋转速率的增加与每个受试者是否报告其经历了科里奥利错觉无关)的方案测试被试对科里奥利错觉的适应程度,并与个性化方案进行比较。 研究表明,与之前的个性化方案相比,标准化方案显著降低了对科里奥利错觉的适应,增加了被试报告的晕动病程度,但也减少了被试对科里奥利错觉适应的差异。

为了测试受试者适应长时间科里奥利错觉的能力,Kathrine 等基于上述实验方案设计了50 d个性化渐进方案。 结果表明,被试的平均容许转速从1.4 r/min 增加到26.2 r/min,在训练过程中报告的晕动病程度不超过轻微晕动病。 研究表明,如果给予受试者足够长的训练时间,其适应给定的旋转速度是可实现的。

4.3 前庭功能稳定性训练

前庭性错觉的发生与人体前庭功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飞行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过程中,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前庭功能稳定的飞行员产生的前庭性错觉相较于前庭功能不稳定的要小。 因此,可以经由训练提高前庭耐力、增强前庭功能稳定性,从而预防前庭性错觉的发生。

舒雁滨等采用前庭耐力训练的方法,对72 名差生进行为期2 年的训练,2 年后前庭耐力明显提高,并在飞行训练中不再出现前庭障碍的表现。 结果表明前庭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前庭的稳定性,减小由于前庭刺激带来的不习服反应。

刘伟等通过打地转等主动训练法和利用滚轮、转椅等设备对体训组被试者进行被动训练3 年,后对招飞体检中同地区4385 名受检学生(体训组与未体训组)进行科里奥利加速度耐力检测,结果表明,有针对性且经常持久的旋转练习可以增强被试者前庭功能稳定性。

侯书礼等通过对10 名青年进行为期9 周的体力-前庭训练,结果表明,想要保持前庭功能的稳定性,维持适量的体力-前庭训练是必要的。即前庭耐力与人的身体素质及综合体能水平有较大相关关系,前庭耐力训练也需在全面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

前庭耐力训练分为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2种,其中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受训者能够主动调节自我心理状态,从而对自己身体和动作加以控制,减少前庭刺激产生的作用。 心理训练包括放松训练、集中注意与脱敏训练等。 前庭耐力训练以身体训练为主要部分,分为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与综合训练法。

4.3.1 主动训练法

主动训练法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飞行中诱发出的不同前庭性错觉,以及飞行员不同级别的前庭耐力,有选择地主动采取不同训练方式。 相较被动训练法,其主观感受更好,训练后效果保持更持久稳定、不易消退。 其不足在于需长期训练,且囿于人力动作很难产生大幅加速度变化,效果不及器械辅助的被动训练。 主动训练法包括固定滚轮练习、活动滚轮练习、摇头操及打地滚等训练方式。 王林杰等利用滚轮、悬梯、浪木、四柱秋千以及旋转秋千5 种主动训练法,对10 名健康被试者进行训练,并在训练前后进行前庭功能检测。 结果表明,被试在训练后对线性加速度刺激的耐受时间有明显增加,且被试者重心晃动有显著降低,即被试的前庭耐力得到提高。

4.3.2 被动训练法

被动训练法是让飞行员利用如电动转椅、三维滚轮及短臂离心机等产生加速度变化的装备,被动地感受加速度变化对前庭的刺激。 被动训练法适合对3 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的适应性训练,训练过程中,应当考虑人体在空中的体位变化的感知,且维持人体的平衡,并结合使用视觉分析器,在被动训练法中,睁眼与闭眼应当交替进行。由于3 个半规管有其各自特点,故在被动训练过程中,应该选择与3 个半规管相应的不同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对3 个半规管分别产生适宜刺激以达最好的训练效果。 被动训练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良好地控制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但相较主动训练法而言其主观感受较差且易消退。

许庆元等利用电动转椅,对9 名健康疗养的飞行员采取间断累加的阶梯式科里奥利刺激法,每天1 次对其进行逐步脱敏,进行7 d。 结果表明,利用电动转椅进行间断累加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法逐步脱敏训练短期内可明显提高飞行员前庭植物神经系统反应稳定性。 Clément 等利用电动转椅让10 名被试者被动地旋转,同时主动地结合标准化的俯仰头部和躯干运动。 结果表明,前庭训练(CVT)期间,运动病和眼震的严重程度降低,其中眼震指标可作为科里奥利错觉的客观反映。 CVT 结束后1 个月,被试者的眼震反应仍比初始对照值低约20%~30%,即这种综合训练的CVT 方法可诱导被试者对前庭反应产生习服、锻炼其前庭耐力,且至少可保持1 个月。 王祥旭等利用三维滚轮,对9 名前庭功能敏感的被试者进行训练,结果表明三维滚轮训练使人体前庭功能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江涛等利用三维滚轮对4 种不同机型飞行员进行训练,飞行员的前庭反应分级合格率均在85%及以上,证明利用三维滚轮对不同机型飞行员进行前庭功能稳定性的被动训练均安全可靠,可在飞行员中推广。宋新亮等以9 名前庭功能稳定性较差的飞行人员作为被试,利用SAC-Ⅲ型短臂离心机对其进行连续7 天的科里奥利加速度前庭习服训练,结果表明,训练后被试耐受时间显著增加,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主观分值显著降低,证明短臂离心机可用于飞行人员前庭功能稳定性训练。

4.3.3 综合训练法

综合训练法是主动训练法与被动训练法的结合,这种综合方法综合了2 种方法的优点,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马晓莉等对某两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中前庭耐力较差的42 名学生进行训练,方法为在被试原有每天1 次的飞行员平衡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周1 次的电动转椅训练,每周的电动转椅训练结束后对被试进行Graybiel 评分, 结果表明, 被试训练后Graybiel 评分相较训练前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在主动进行飞行员平衡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电动转椅被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前庭功能稳定性。

4.3.4 揿针联合前庭功能训练

为了探究提高飞行人员前庭稳定性更有效的方法,王玉等将65 名新飞行学员随机分为对照组(32 人)和观察组(33 人),对照组采用主动训练法进行常规前庭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干预,方法为前庭训练前1 天于足三里、内关穴皮下埋置揿针,训练过程中令被试按压揿针部位胶布至此次训练结束,共训练5次,训练周期为45 d,每次训练结束后对被试进行Graybiel 评分。 结果表明,2 组中前庭功能较差的D、E、F 级的学员训练前Graybiel 评分差异不显著,而训练后观察组中D、E、F 级学员的Graybiel评分值较对照组中相应学员的低,且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研究表明,揿针联合前庭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飞行学员的前庭功能稳定性。

由于目前关于揿针联合前庭功能训练的研究尚少,故在推广使用前还需深入开展该训练的作用机制研究,并对该训练方法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探究。

5 结语

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极易诱发产生前庭性错觉,是造成飞行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深入开展前庭性错觉的模拟方法、伴随生理心理变化及预防措施研究,对于揭示前庭性错觉的发生机制,指导飞行员训练,降低飞行错觉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错觉地面模拟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前庭性错觉伴随产生的心理变化,特别是能否使用认知能力指标评价前庭性错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新型前庭性错觉的克服手段及预防措施也亟待建立。

猜你喜欢
转椅科里离心机
计数:飞翔的转椅
救命的海鸥
困了
诗人的指点
诗人的指点
当乞丐不关钱的事
体重过重,少坐转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