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水混合物浓度及留存时间对模拟木质异物CT表现的影响:体外实验观察

2022-06-28 03:46朱道明李小玲刘茂森罗丹丹唐伟华赵慧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木条混合物低密度

朱道明,李小玲,吴 林,刘茂森,倪 程,罗丹丹,唐伟华,赵慧艳*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 恩施 445000;3.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4.利川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 利川 445400)

木制品常携带致病菌、化学及毒性物质,作为异物进入人体内可致受损区感染或化学性损伤[1-2],其致死、致残率较高[3]。CT为检查体内木质异物的首选影像学方法[4],但因木质异物影像学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5],甚至使木质异物可留存体内长达20年[6]。木质异物可引起体内组织器官破坏,在体内留存环境多为血水混合物[7],而其不同浓度影响水分子进入木质异物的速度[8];据此推测血水混合物浓度可能影响木质异物的CT表现。本研究通过模拟体内环境,观察不同浓度血水混合物及留存时间对模拟木质异物CT表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用湖北省西南地区12年生杉木速生林木材,由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提供并鉴定。原木直径约15 cm,将木质部分相同层面相同年轮区域锯解为40 mm×2 mm×2 mm的小木条,并将木条置于50℃恒温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1.2 建立血水混合物及模拟木质异物模型 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采集健康志愿者30 ml外周血作为实验用血,按全血含量0%、25%、50%及75%与生理盐水混合,另取100%全血,各置于4个密封性良好的5 ml塑料试管中,即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NC)组、T25组、T50组、T75组及T100组。以纤薄塑料片固定烘干后的木条,使其悬于试管中央位置。将试管置于HH-1数显恒温水浴锅(白塔新宝仪器厂)内,温度设置为36.8℃。

1.3 仪器与方法 建模后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排和Philips Ingenuinty 64排CT扫描仪基于试管横纵向进行扫描,获取初始CT影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20 mA,转速2 s/rot,FOV 25 mm×25 mm,层厚5.0 mm,层间距5.0 mm,螺距0.984,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重建层厚、层间距均为1.0 mm。之后每间隔6 h将试管从水浴锅中取出进行一次重复扫描,共持续300 h。

1.4 图像后处理 将原始数据上传至GE ADW4.7工作站,于各组木质异物最高密度区及最低密度区勾画圆形ROI并获取CT值;应用体积测量软件测量木质异物低密度区(即CT值<0 HU区域)的体积。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及Origin 2020绘图软件。以Shapiro-Wilk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进行基于lg(x+k)或1/x的数据转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相同时间点各组最低密度区CT值、最高密度区CT值和低密度区体积的差异,以LSD法行两两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LSD法评价存留时间及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木质异物CT表现的影响,以球形检验评价二者的交互作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木质异物最低密度区CT值的影响 各组时间-最低密度区CT值曲线呈速升-缓升型(图1)。实验开始时各组木条最低密度区CT值无统计学差异(F=0.25,P=0.91);6 h后各组最低密度区CT值均显著升高,且各组最低密度区C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F=19.93,P<0.001),NC组低密度区CT值升高最快、T100组最慢;之后各组最低密度区CT值呈缓慢升高趋势,其中NC组和T25组分别在第90 h和第234 h时完全呈高密度(CT值>0 HU);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仅T75组与T100组最低密度区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水混合物浓度及存留时间均影响木质异物最低密度区CT值(F=400.01、4 301.38,P均<0.001),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F=82.79,P<0.001)。

图1 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模拟木质异物最低密度区CT值的影响(n=4)

2.2 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木质异物最高密度区CT值的影响 各组时间-最高密度区CT值曲线呈速升平台型(图2)。实验开始时,各组木质异物均为低密度;6 h后均出现高密度区,且54 h后最高密度区CT值均趋于恒定,各组最高密度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水混合物浓度和存留时间均影响木质异物最高密度区CT值(F=11.44、9 235.77,P均<0.001),但未见二者交互作用(F=0.67,P=1.20)。

2.3 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木质异物低密度区体积的影响 NC组和T25组时间-低密度区体积曲线呈速降型,T50组、T75组及T100组则均呈缓降型(图3)。实验开始时,各组木条低密度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6,P=0.57);6 h后各组低密度区体积均减小,减小幅度 NC组最大、T100组最小。NC组和T25组低密度区体积分别在90、234 h后消失,其余各组截止实验结束仍可见低密度区;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仅T75组与T100组低密度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水混合物浓度及存留时间均影响木质异物最低密度区体积(F=1 899.42、3 216.70,P均<0.001),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F=201.00,P<0.001)。

图2 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模拟木质异物最高密度区CT值的影响(n=4)

图3 血水混合物浓度对模拟木质异物低密度区体积的影响(n=4)

2.4 CT表现 随着木条浸入血水混合物时间延长,长轴CT图像显示木质异物边缘逐渐呈条状高密度影,中心呈条状低密度影,即“轨道征”(图4);短轴图像显示木质异物边缘呈环形高密度影,中心区域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即“靶心征”(图5)。

图4 各时间点CT多平面重建长轴图像示T25组与T75组影像学变化

图5 各时间点CT多平面重建短轴图像示各组木条影像学变化

3 讨论

干燥木条吸水速度较快[9],且其吸水过程是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过程。临床所见木质异物多为轻质木材。本研究以所在地较为常见的杉木作为研究对象,并烘干至恒重,以去除木材含水量的影响。

本实验发现,模拟木质异物CT表现与留存时间密切相关,主要可分三个阶段。在实验初期,即第一阶段,木材吸水少,CT表现为气体样低密度影,需与体内积气相鉴别。随木质异物在体内留存时间延长,木质纤维素含水量增加,其疏水性增强、吸水能力逐渐减慢[10],进入第二阶段,各组CT参数变化逐渐减缓[11];此阶段木质异物CT表现变化最大,其密度逐渐接近脂肪、水、软组织、血液或钙化等[12],易被误诊为血脂混合物或包裹性积血、积气;其形态特点为环形高密度、中心低密度,即长轴图像呈“轨道征”,短轴图像呈“靶心征”[13]。木质异物达到饱和吸水状态后进入第三阶段,CT呈高密度。

不同浓度血水混合物的液体黏滞度不同,黏滞度增加会降低水分子扩散速度[14],减缓木质异物CT变化速度。本研究发现,随血水混合物浓度升高,木质异物最低密度区CT值及其体积变化呈渐缓趋势,虽然上述各阶段的变化趋势并未发生改变,但变化所需时间延长。

CT可精确定位体内木质异物,但木质异物CT表现复杂且呈动态变化,对疑有体内木质异物患者,可间隔适当时间后进行重复扫描,影像学表现出现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

本研究的不足:①为体外实验研究;②仅针对条状杉木模型得出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木质异物尚不明确;③人体内血水混合物成分复杂,本研究仅采用生理盐水与全血混合物作为替代,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血水混合物浓度和留存时间均影响模拟木质异物CT表现。

猜你喜欢
木条混合物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多组分纤维混合物定量分析通用计算模型研制
正丁醇和松节油混合物对组织脱水不良的补救应用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鲁班锁玩法大解密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巧用1mol物质作标准 快速确定混合物组成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知识初探
低密度脂蛋白
木条餐具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