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晴,黄诸侯,陈玉燕,徐惠龙,刘小芬,黄泽豪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晋江市安海医院,福建 泉州 362261)
猫儿菊属(HypochaerisL.)隶属于菊科(Asteraceae),有50~100种,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和南美洲。我国记载有6种,其中新疆猫儿菊(HypochaerismaculataL.)和猫儿菊(Hypochaerisciliata(Thunb.) Makino)为我国本土种,其余4种为外来归化植物[1]。其中,福建只报道了假蒲公英猫儿菊(HypochaerisradicataLinnaeus)一种[2]。福建省南安市新田镇一民间医生于2021年4月5日在山上采药时,采集到一猫儿菊属植物,经笔者对其形态解剖和分类鉴定,确定为猫儿菊属植物光猫儿菊(HypochaerisglabraLinnaeus),为福建省新记录种,现予以报道。
1年生草本,植株高14 cm左右。茎直立,单枝,无叶或具很少三角形卵形苞片。基生叶莲座状,倒披针形,长约7 cm,宽约0.7 cm,基部狭窄,边缘具深波状齿,先端近尖,两面均被有白色短硬毛。头状花序很少或几个,头状花序有35朵小花;小花黄色,稍长于总苞,全为舌状花,两性,舌片先端截平,具5齿;雄蕊5,花药聚合,呈筒状,包于花柱周围,花丝离生;花柱细长,伸出聚药雄蕊外,柱头2裂,裂瓣线形;长花序梗。总苞圆筒状到狭钟状,花期总苞14 mm×3 mm左右。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无毛;外部苞片短披针形;内部苞片线状披针形。瘦果棕色,2种形态:一种瘦果圆筒状,3 mm左右,粗糙,其喙粗短;另一种瘦果具纺锤形体,其喙等长于体。冠毛污白色至黄褐色,2层,内部刚毛羽状,长约5 mm左右,外部刚毛短而粗糙,长约1 mm左右。形态解剖见图1。
1.植株;2.根;3.叶;4.短硬毛;5.花苞;6.头状花序;7.总苞片;8.舌状花;9.花冠;10.连萼瘦果;11.喙(2种形态);12.冠毛图1 光猫儿菊植物形态特征
光猫儿菊与同属植物假蒲公英猫儿菊[3-4](图2)、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易混淆。它们皆有叶倒披针形、头状花序全部为舌状花、冠毛两层、连萼瘦果等相似特征。根据《Flora of China》[5]中对连萼瘦果的描述,光猫儿菊的连萼瘦果具有长喙和短喙2种形态,假蒲公英猫儿菊只具有长喙一种,这正是区别于假蒲公英猫儿菊的主要鉴别特征。本次采集的植株与假蒲公英猫儿菊的性状相比较,可以观察到两者区别特征:①茎枝:光猫儿菊单生,假蒲公英猫儿菊顶端分支;②根:光猫儿菊无主根,须根多且细长(图1-2),而假蒲公英猫儿菊主根长,侧根少且短(图2-2);③瘦果形态:光猫儿菊瘦果二形,其一种具有短喙,另一种具有等长于体的长喙(图1-11),而假蒲公英猫儿菊的连萼瘦果通常具有毛细管状的长喙(图2-8),有时也无喙;④叶:光猫儿菊的叶较薄且柔软(图1-3,图1-4),而假蒲公英猫儿菊的叶较厚实且硬,(图2-3,图2-4)。光猫儿菊与蒲公英也相似,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区别也较为明显:①叶:光猫儿菊叶被柔毛,蒲公英叶光滑;②种子:光猫儿菊种子排列密集无序,蒲公英种子排列整齐;③苞片:光猫儿菊苞片直着向上,蒲公英苞片向外卷起。根据以上差别,本种被确认为光猫儿菊。
1.植株;2.根;3.叶;4.短毛;5.花苞;6.头状花序;7.舌状花;8.连萼瘦果图2 假蒲公英猫儿菊植物形态特征
光猫儿菊原产于非洲北部和欧洲,后引入到非洲东部和南部、亚洲南部和西南部、澳大利亚、日本、北美和南美以及太平洋岛屿(新西兰),在中国分布于台湾西部[5]。本次新记录种发现地点位于福建省南安市新田镇,地理坐标为24°52′13″ N、118°17′40″ E,海拔490 m,生于丘陵山坡草地路旁。
为了减少光猫儿菊与同属植物的混用,现将福建省已记录种假蒲公英猫儿菊与新纪录种光猫儿菊的特征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福建省猫儿菊属植物的特征比较
光猫儿菊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连萼瘦果有2种形态,分别具有短喙和长喙;冠毛2层,外层短且为糙毛,内层长为羽毛状,叶子较薄且柔软等。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假蒲公英猫儿菊。据报道,假蒲公英猫儿菊在意大利广泛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且在意大利民族植物学上有多种用途[6]。本次在福建新发现的光猫儿菊,是否与同属植物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值得进一步考究。且有研究发现,光猫儿菊有一定的入侵性[7],其原因与该种瘦果的两型性有一定关系,长喙瘦果将会粘附于哺乳动物上进行传播,而短喙瘦果将通过风传播并可进行有效的长距离传播,对此应密切关注其种群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