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
——国新办就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召开发布会

2022-06-28 08:06牛震
农民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农民

春回大地暖,备耕正当时。最近,新华社播发了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 月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出席,介绍、解读文件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为农民群众送来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

“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强坚定决心,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唐仁健介绍。

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 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包括8 个部分35 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

“两条底线”: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 万亿斤以上 ;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项重点”: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乡村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实施机制。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一个加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唐仁健介绍,“今年的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可以说是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

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 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

“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唐仁健认为,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吃饱到吃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地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又不断地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抓得实而又实,重点是‘三靠’”。

一靠责任落实。抓粮食生产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中央明确,今后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要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2022 年的粮食生产目标已经国务院审定,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政府。下一步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二靠收益保障。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今年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政策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经营上,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总之,就是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

三靠基础支撑。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种子上,去年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不断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今年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抓好种业振兴行动落实落地。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18 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此外,在农机装备上要分区域分品种补上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

乡村建设要重点做到“三个坚持”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刘焕鑫介绍,“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即将出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重点要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乡村建设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目标和标准上不要定得太高,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宜、高低有别,重点是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设施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期盼干的抓紧干,农民愿意干的带着干,农民不愿意干就先放一放、缓一缓。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保留村庄风貌、形态、肌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搞乡村建设不能自上而下定指标、下任务,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应该干的要尽量交给农民干,特别是农民户内和房前屋后的事,比如农村厕所改造、庭院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等,这些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可以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来干。政府重点做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比如农村改厕涉及的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以及村庄公共环境整治,这些事情政府必须干好。

唐仁健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从实践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在工作理念上,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 ;在工作方法上,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

乡村治理成效要看得见摸得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刘焕鑫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治理的安排部署,重点就是抓好三件事。

一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要抓队伍,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乡镇、村集中换届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要抓机制,把“四议两公开”,也就是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和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四议两公开”的制度要落到实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抓监督,深入开展市县巡察,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

二是抓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创新工作方法,用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号召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要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支持农民自发组织、主动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低成本、参与度高、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不求高大上,管用就行。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抓模式载体创新。这些年开展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探索了“积分制”“清单制”等好经验好做法,下一步将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明确细化的标准、规范的程序、评价的机制,努力把乡村治理抓出成效,让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农民有感知、真感受。

如何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吴宏耀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归纳起来就是‘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

保数量,就是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重点是“三个定”。一是定线,就是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二是定位,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哪块地是耕地、哪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都要落到具体的地块上,要做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三是定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提质量,就是提高耕地质量。一方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将建设1 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 亿亩,同时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的地力等级。二是要抓黑土地的保护,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 万亩。三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确保补充耕地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真正实现补充耕地的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

管用途,就是强化耕地的用途管制。一是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要严格地限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二是对于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要严格地管控。三是对于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挖潜力,就是挖掘潜力增加耕地。

要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地开发为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破解耕地、光热等资源的约束。

发展乡村产业要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吴宏耀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是做好“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要姓“农”,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在纵向上,要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在横向上,要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

二是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要立足统筹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宜县则县、宜乡则乡、宜村则村,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平台带动作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更多向县域、主产区转移,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农村产业发展的目的是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更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欢迎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牛 震)

摘自《农村工作通讯》

链接

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指导下,中国农村杂志社近日编辑出版了《2022 中央一号文件专刊》,在《农村工作通讯》2022 年第5 期刊出。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二维码下载。

专刊详见

发挥“五老”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结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下简称“五老”)等离退休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为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发挥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发挥“五老”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开展农村青年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工匠等培训,助力培养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乡村新型青年人才。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作用,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力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青年产业工人队伍。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农民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