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及时代价值

2022-06-27 02:00秦洪卫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展

秦洪卫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长期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城市发展,并围绕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方向和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相关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其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一、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传承和借鉴了中西方优秀城市文明智慧,立足于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应对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体现了适用与实用的统一。

(一)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城市是随着人类分工的发展出现的,是社会关系变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化身。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城市发展状况。城市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但同时也带了城乡的分离与对立等问题。只有在共同体中,人的发展才能实现终极价值指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只有消除分离、消除对立,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创造自我变革的条件,城乡分离和对立将会随着共产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取代而消除。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植根于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并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在对城市地位的认识上,他强调,“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159,并把城市定位为引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火车头”。习近平对城市中心地位的肯定与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高度一致。其次,习近平拓展了马克思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把握。他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最后,习近平在化解发展与传承、发展与保护等问题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等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的升华。因此,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规律丰富了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并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推进了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的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使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具有了历久弥新的时空穿透力,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实践基础:中西方城市发展智慧的实践结晶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把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是在吸收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市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中西方城市发展的智慧,在治国理政的社会实践和破解社会矛盾中形成的,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经受了检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2019年,习近平在上海调研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归根结底还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可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出发点和根本归属,是对人们发展需要的满足,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习近平在担任正定县县委书记期间,立足正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力主与央视共建“荣国府”景区,打造出了著名的“旅游业正定模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破解传承与发展、传承与保护难题的经典案例。习近平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从“生态省”的战略构思到“两山论”自然观提出,从“自然休养”、生态功能区划分到“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思想,形成了发展城市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观。习近平在浙江和上海工作的6年里,提出了“八八战略”、上海改革等战略性、全局性思考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破解城市不平衡发展、大城市病问题的实践智慧。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从“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到“无废城市”“智慧城市”的城市发展实践探索,从“一流治理”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实践,所有这些都彰显了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特征。

(三)价值取向:立足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思考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是对我国传统城市发展道路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反思与破解,是对如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方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增长速度,以大量低廉的生产要素聚集来换取城市化进程,存在忽视发展城市要“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破坏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分离对立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新高度和时代进步制高点,总结分析中西方城市发展规律,剖析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弊端,从实现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发,打破传统城市发展路径依赖,开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根本价值取向,在绿色、文化、协调、创新等维度确立了具体的价值取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时代发展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内核,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内在根据和宗旨所在。一方面,城市发展作为一种现实发展需要,体现了人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和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驱动力。实现城市发展对人本质的确认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伦理精神的主旨体现。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折射出人类发展需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是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城市的不断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指向,彰显着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伦理价值。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旨意,从生态之维、文化之维、协调之维、创新之维四个维度,即分别从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人的关系维度探讨城市发展逻辑,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作为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统一体,“一核四维”不仅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理论维度,而且以其各自价值引领功能,通过共同发力、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了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引领效力。如图1所示:

图1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一)逻辑内核:以人民为中心

一直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就建设首善之区考察时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1]169。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3]。2019年8月,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这一理念。2019年11月,习近平在考察上海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一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城市发展,其根本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是对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对人本质的确认与关照,是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发展城市,归根结底还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可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出发点和根本归属,是对人们发展需要的满足,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

(二)“四维”意蕴

1.生态之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生态之维是城市发展的生态伦理化,是对城市与自然对立发展的摒弃,打破传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思维模式。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强调的是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步推进,强调的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协调性、和谐性。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随后又在相关媒体报刊作了具体系统阐释,强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111。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4]131,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5]。在破解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难题方面,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花园城市”等思路。2019年,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6]习近平的系列论述强调了发展城市应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发展城市应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充分肯定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双向作用的辩证关系。

2.文化之维: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载道

我国有许多古老的城市,记载着千年历史兴衰,沉淀着诸多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在改革初期,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许多古建筑被破坏,许多城市的古风古韵逐渐失去,成为“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结合体。城市的盲目开发改建,不仅破坏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载体,而且让城市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个性。习近平强调城市建设应当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合理内核,应当在城市发展中回归文化本位,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习近平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早在2002年4月,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指出,“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7]。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就建设首善之都时强调,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8年10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2019年11月,习近平在考察上海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2]文化是城市发展最好的资源,城市发展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思路,城市开发要尊重和善待历史文化记忆。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淀,要不断强化文化属性,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载道,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增强文化活力,让城市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

3.协调之维: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点

我国城市发展在区域上呈现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机会不均等、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大等。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本质和目标相悖,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化解的现实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城乡统筹问题,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以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为理论渊源,摸索出一系列既遵循发展逻辑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并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至国家现代化战略高度进行考量。习近平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8],强调要加强城市协调平衡布局与发展,坚持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发展,坚持补足短板优化区域发展,坚持协调统筹区域发展,坚持开放深化区域发展,推动城市协调平衡发展,最终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区域关系。在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提出浙江面向未来发展的“八八战略”,成为后来特色小镇的发源地。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特色小镇的实践,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新开拓,是化解传统城乡分离的新探索。“山海协作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发展举措。在2003年“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习近平提出“山海协作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4]51。通过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和协同,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城市发展更加均衡。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4]91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到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从建设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区域统筹“一盘棋”的理念和路径。

4.创新之维: 赋能城市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强调要借鉴国际前沿理念推动城市转型,要以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新的技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1]29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9]习近平以新的理念为解决中国城市发展和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是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理论突破。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协调协同,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4]172,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对于城市治理,习近平多次用到“绣花”这个比喻。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2020年3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10]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对我国城市发展认识经历了从理论创新到顶层设计、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战略布局的不断深化历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彰显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实然与应然的对话。

(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城市建设,摸索富有中国特色又遵循发展逻辑的城市发展模式。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强调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需要摆脱过去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叮嘱全党“城乡必须兼顾”[11]。在国家建设中,他又强调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把六亿人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利用有利因素和调动人民积极性来推进城镇化发展。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邓小平提出要统筹“两个大局”的城镇化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江泽民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胡锦涛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并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把以人民为中心放在城市发展核心位置,倡导城市绿色发展,强化城市文化属性,统筹区域发展,创新发展理念、模式和治理方式,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可见,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既有其历史逻辑,又有其内在规律,彰显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习近平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总结城市发展历史过程和经验,聚焦“新型城镇化”这一核心问题,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本质,在实践中把握绿色发展、保护开发、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从理论和实践维度走出了一条符合理论逻辑又契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把我国四大板块经济有机调动起来,强化城市合作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长江经济带建设贯穿东西中三大区域,促进区域间合作与互动,实现上中下游的优势互补;城市群的建设,把区域内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协调发展;“森林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始终以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着眼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既具有理念上的前瞻性,又具有实践中的操作性。

(三)实现实然与应然的对话

“应然”指应该是什么样子,“实然”指实际的状况,二者具有同一性和异质性:“应然”指导和统摄着“实然”,没有“应然”就不存在“实然”;“应然”并不总是能够在“实然”中完全体现,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决定着事物发展最终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城市的发展体现着“实然”和“应然”的矛盾统一:“应然”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但是受“实然”的约束,只有通过主动改造客观,才能达到“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实然”与“应然”的内在统一。习近平在把握城市发展本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存在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把创造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应然”状态作为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为此,习近平立足我国城市发展“实然”条件,为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部署,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实现“实然”与“应然”的对话,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作出历史贡献。

四、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形式特点进行审慎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理论体系,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更高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明确城市发展价值追求,破解社会矛盾

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发展中人民民主权利的彰显,是对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的肯定。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保护开发、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有利于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城市发展环境条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了谁”的价值追求,是对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的伦理关照,有助于消减阶层等级、财富差距等社会观念,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发展为不同文化、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发展平台,每个人都积极追求自身充分发展,这样一来,共同价值追求把单独的个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个体在实现自身价值时也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二)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建立在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把握之上,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成功回答了如何破解我国城市发展主要矛盾的时代之问,从实践层面论证了我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形成了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即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核心,以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保护开发、创新发展为纲,推动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城市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三)在世界发展中体现中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是新发展理念在我国城市发展领域的具体应用,彰显了我国尊重发展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担当、魄力和责任。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新的理念和实践破解了城市病的世界难题,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方向。习近平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落实“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3年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议案,2016年又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向世界推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注重城市保护开发,发挥城市文化属性,传承和借鉴中西方优秀城市文明智慧,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导向,同时,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