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茹,孙 宇,张 莹,张立强,贺斌斌,王弼琨,朴仁哲,赵洪颜*
(1.延边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吉林 延吉 133000;2.延边大学 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对大豆需求量的不断升高,我国国内大豆生产已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和产量较低。研究表明合理的施肥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必要因素之一。在生产过程中,一线生产者更多的是关注大量元素肥料,较少关注于微量元素对产量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证实微量元素对大豆产量的构成有一定的影响[1]。王宏忠[2]的研究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与锌、锰、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韩丽梅等[3]研究表明钼含量的亏缺会间接影响大豆产量。潘亚清[4]的文章中指出微量元素锰、锌、铜对大豆产量有促进效果,而促进效果最好的是钼元素。段素梅[5]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施钼肥量越大,大豆产量越高。因此需要明确大豆土壤中微量元素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东北地区齐齐哈尔、沈阳、敦化、通化、白城五个地区的土壤样品,分析了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差异,通过文献法比较五个地区历年大豆产量趋势,探索了微量元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为东北地区科学种植大豆及大豆高产提供理论支持。
1.1.1 供试材料
五个不同地区大豆土壤样品。
1.1.2 取样地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23°57'12"E,47°20'53"N)、辽宁省沈阳市(123°25'44"E,47°47'48"N)、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128°21'33"E,43°26'24"N)、吉林省通化市(125°45'33"E,41°40'45"N)、吉林省白城市(122°50'43"E,45°37'46"N)。
1.2.1 取样方法
多点取样法。
1.2.2 样品处理
新鲜土壤样本,置阴凉处经自然风干,除去其中的动植物残体,砂粒及其他杂质。按四分法,筛选供试样品。粉碎样品,75目筛分,用于测定指标测定。
采用混合酸(HNO3-H2O2)消解土壤样品,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1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
软件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用于产量的预测、数据的整理、计算及绘图制表,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3用于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制表。
不同地区大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见表1。不同地区Fe元素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说明Fe元素受不同地区的影响较大。只有沈阳地区大豆土壤中检测出了Mo元素,其含量为0.293 mg/kg,其他四个地区未检测出。不同地区Sb元素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不同地区的Sb元素含量差异不大。参考全国土壤微量元素背景值[6],本研究测定的15种微量元素含量均未超出元素背景最大值。五个不同地区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由高到低排列为:沈阳、敦化、齐齐哈尔、通化、白城。
2.2.1 15种微量元素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23.0软件对15种微量元素和通过文献查阅法对五个地区近10年的产量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 2。产量与 Ni、Cu、Zn、As呈较强的显著正相关,与Cd呈较强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与Sb、V呈负相关、其他元素呈正相关,但不显著。15种微量元素与大豆产量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为 As、Zn、Cu、Cd、Ni。由于产量为预测数值,故产量的置信区间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也作为参考。在产量(下限)与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中,产量(下限)与Co呈较强的显著正相关,与Fe元素呈较强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和产量(上限)与Sb、V元素都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三组产量数据与Cd元素均呈较强的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2 微量元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2.2 8种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在15种微量元素中,选择与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7种微量元素以及大豆必需的Mo元素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Fe与Ni、Cu呈较强的正相关。Co与Zn、As呈较强的正相关,与Ni、Cu呈较强的极显著正相关,与Cd呈较强的极显著负相关。Ni与Cu、Zn、As呈较强的极显著正相关,与Cd呈较强的极显著负相关。Zn与As呈较强的极显著正相关,与Cd呈较强的极显著负相关。As与Cd呈较强的极显著负相关。由此表可知,Mo元素与其他7种元素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表3 8种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本试验中五个地区中只有沈阳地区检测出Mo元素,其余四个地区中均未检测出Mo元素。已有研究表明,大豆产量会随着钼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7]。说明Mo对大豆产量有一定影响。因此除沈阳地区外,其他四个地区应适当补充大豆土壤中的Mo元素。这与田艳芬[8]的研究中针对吉林省五个大豆种植区建议施用Mo肥的结果相呼应。
综合不同地区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显著性比较分析表明,通化和白城的大豆土壤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小。不同地区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不同显著差异,五个地区的Fe元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大豆土壤中Fe元素受地区的影响较大。造成不同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可能受土壤属性 (如母质、母岩、土壤矿物和地形)或人为因素(如种植制度、耕作栽培措施等) 等方面的因素影响[9]。Fe、Co、Ni、Cu、Zn、As元素含量与产量都呈较强的显著正相关,产量(下限)与Fe元素含量呈较强的极显著正相关。已有研究表明[10],Fe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元素。综上所述,说明大部分微量元素有利于增加大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