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彦
摘要:由于全球变暖及温室效应的影响,玉米的病虫害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为了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就必须使玉米的技术水平加以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控制。本文从玉米的种植技術入手,重点描述了玉米在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特征,论述了玉米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引言
相比起其他农作物,玉米对土壤等生长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生产较为平稳,所以,它的种植范围很广,特别是在山里,更是成了主要食物。所以,能否获得高产,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农业和经济发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控制是取得高产的关键。从种植技术的观点来看,与玉米的生长特点相结合,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为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找到了科学依据。
一、玉米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
①苗期阶段。玉米幼苗时期也叫营养生长时期,这一时期,玉米的主要特点是根系的伸长和茎叶的分化。玉米的根系发育是主要的,其次是叶片,叶片的生长速度最慢。并且,根系的生长速度比茎干和叶片都要更明显,是它们的1-1.5倍[1]。
②穗期阶段。叶片、茎叶等营养器官在穗期生长旺盛,生殖器官如雌雄的穗状分化。就玉米而言,最主要的成熟期为穗期,这一阶段的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都比较活跃。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直接关系到玉米的成熟期和品质。
③花粒期阶段。玉米在这个时期,营养生长基本结束,进入繁殖阶段。玉米的花粒期包括开花、授粉、吐丝、受精、籽粒形成和成熟。玉米在抽雄穗后2~5天内就会开花,开花后的3~4天撒粉,如果是平时,一天的散粉主要集中在7-11时,在9-10时,开花和散粉最多。从花丝的授粉到玉米的成熟,这个时期为玉米的种子生长时期[2]。
二、玉米栽培技术
(一)种植前的准备
在播种玉米之前,要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文情况,玉米品种的合理选育是提高产量的关键。而且,要想增加玉米的存活率,玉米的种子也要在播种之前进行筛选,适当的通风可以促进玉米发芽速率。
(二)田间管理
加强玉米田地的管理,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发生幼苗或断根,应当适时地重新播种,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在玉米播种的时候,要注意地里的杂草,如果野草太多,会对玉米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除草时,应尽可能选用生物除草剂或手工除草,降低农药用量,减少使用除草剂对土壤和水源的干扰。
(三)玉米生长期的施肥及灌溉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既要科学施肥,又要有合理的灌溉,另外,要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大部分的玉米在成熟期都比较高,如果种植密度不能很好地控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部分矮小植株会由于光合作用的不良,造成了一定的减产。适当的种植可以使玉米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保证了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为辅。因为玉米长得比较快,所以,施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为了保证土地的肥沃,这样,玉米的收成就会增加。在苗期,玉米耐旱性强,所以,在苗期要注意浇水,不要浇水过多,否则会淹到幼苗。在玉米幼苗后,需要大量的水分,若遇干旱,应适时浇水[3]。
三、病虫害防治
(一)及时除草
玉米的生长要求有充足的通风和透光性,要是野草太多,会对玉米行间的通风和透光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争夺玉米的养分,特别是在幼苗时期,很有可能,杂草会比玉米的生长速度更快,这对玉米很不利,这样的环境也能促使疾病和虫害的发生。所以,对玉米也要适时地进行除草,这样能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降低病虫害。
(二)药剂拌种
通常,从正常渠道购进的种子都是经过一层包装的,对害虫有很好的抗性,在一般条件下,能抵御苗期和播种期的病害。但是,假如种子不好,因此,防治病虫害的首要步骤是用药剂进行拌种,在播种之前种子选好后,然后将杀虫剂混合在种子里面。
(三)苗期害虫的防治
在进行玉米移植时,也要特别重视害虫的控制,比如,在苗期,土蚕对苗期的伤害十分大,新移植的幼苗,很有可能会把所有的植物都吃光,这将对玉米的收获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移植后的一段时间里,要对土壤害虫进行杀虫剂的喷洒。这样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时,要在苗期适时地进行补种,为了确保耕地的肥力,提高玉米产量。
四、结束语
玉米害虫的控制应从选择具有较高抗病能力的玉米品种开始,在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田间的管理,适当地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当采用农药防治玉米害虫时,要确保玉米的生长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农药的品种和使用方式。近几年,生物杀虫和物理杀虫由于其低成本、低污染等特点,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在控制玉米害虫方面,应当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着重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农药,减少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刘玉满. 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及病虫害防治[J]. 种子科技, 2021.
[2] 吴东妹. 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及病虫害防治[J]. 农家参谋, 2020.
[3] 陈红哲, 张馨元, 王小军,等. 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探析[J]. 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