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萱
摘 要:互联网快餐文学给高中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加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教材问题,让高中生文学教育站在了十字路口。在这里本文以高中生视角去分析文学教育,去总结出什么样的文学教育更加适合高中生,能够为高中生的三观树立、生活经验积累、职业精神培养带来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文学教育;文学作品
前言:
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文学教育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文学教育和应用文(新闻、通知、读书笔记)等共同形成了国文教育。换言之,高中语文属于国文教育范畴。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很多名著、名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难以感受到文学教育对自身审美、想象力等带来更好的改观。那么我们高中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呢?笔者作为高中生,在这里分析一番,希望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有一定帮助。
一、我们需要体现时代思想的文学教育
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代高中生生活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并不了解父母那一辈的经历,对如何经营人生缺少认知。所以我们现在更像长在田中看似强壮实则缺乏风雨洗练的禾苗,更加需要思想上有所突破。文学教育是各类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教育,我们作为高中生除了需要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思想之外,也需要能够体现如今中华主流思想的文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反映出目前人们思想矛盾、思想斗争的优秀文章[1]。这样的文章能够打开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品质。例如关于改革开放的小说便可以让我们这一代将改革开放前后串联起来,去了解更加生活化的改革开放历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觉得不错,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需要教材或者教师引荐一些描写现代人们生活状态、思想情况的小说。这样的小说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就像照镜子一样,能够看到自身不足,让我们有修正的目标。
二、我们需要叩问心灵的文学教育
相对比那些描写优美、情节感人,但回味起来让人感觉不到味道隽永的作品而言,我们高中生更需要叩问心灵的文学教育。这是源于我们高中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能够轻松在网络上获得各类文学作品,而同时我们的分辨能力不足,就好像不挑食的小孩子一样,囫囵个将所有东西都咽到了肚子里,结果有毒的成分对我们产生了伤害,让我们对它成瘾欲罢不能。很多这样的文学作品甚至于让我们认命、躺平,失去了奋斗意识。叩问心灵的文学教育又并非思政理论文章,而是能够将一些问题融入到文章里,同时又不失故事性的文学作品。作为高中生我认真品鉴过一些作品,其中对我们这一代有利的文章也有,但事情总有双面性,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些思想不成熟的人却有着一定误导性。所以我们高中生更需要能够把握人性、了解新一代思想、能够触及新一代精神内核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希望我国能够创新一下教学制度,不要将文学教育和考试挂钩,那样一来再好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而言都成为了通向大学的垫脚石,这样我认为降低了这些好作品的价值。所以,文学教育要和高中生的阅读爱好、阅读活动挂钩,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反思,這样的文学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2]。
三、我们需要能够提升视野的文学教育
现在高中教材当中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收录了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高中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但这还远远不够,我认为更需要融入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这利于高中生了解祖国文化,能够让我们建立文化自信。问题是很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当中,在市面上很少见到。即便是登录互联网也难以获取。笔者作为高中生呼吁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能够进一步改革,将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推送到网络上,能够让我们这些高中生能够随时阅读品鉴,可以体会到祖国文化璀璨的程度。
四、我们需要能够培养我们语文能力的文学教育
高中语文能力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境、语脉,这些都能够兼顾才能算是说好中国话。目前来看能够兼顾语文能力的文学教育不多,从作者角度来看,鲁迅先生、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语法十分严谨,这样的作品对我们高中生的语文能力成长大有帮助。当然,也希望广大高中生能够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仔细体味其中内涵,不要为了完成一年140万的阅读量而囫囵吞枣,那样虽然完成了任务对自身而言却没有很大的收益。我作为高中生,认为文学教育容不得快刀斩乱麻,而是需要理顺文章主旨,认真分析其中的情感,学习当中的写作手法。我最常用的便是批注式阅读,将自己阅读感受写出来,遇到不懂得标出来并弄清楚,这样不断地积累文学底蕴[3]。
总结:高中生的文学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需要高中生自主加强重视,要认识到文学教育对自身文化自信、自身眼界和思维成长的作用,能够正确理解文学教育。在文学作品选择上要有自己正确的主张,要远离不良文学的伤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文秀.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学教育思考--评《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J]. 语文建设, 2021(24):1.
[2]吉慧芬. 激活名著阅读 润泽学生心灵[J]. 文学教育, 2020(36):2.
[3]张璐. 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读天下:综合, 20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