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兴治
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将革命传统深入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需要从四个方面落实。
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经历了百年的奋斗历程,在这百年中,积累了具有光荣而伟大的革命传统,这些光荣的传统是我们党取胜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前进的动力。在新形势下,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革命传统教育通常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记录革命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二是记录伟人参与革命斗争的事迹,三是记录党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的事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29篇文章,涉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闻一多、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以及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课文按内容分,有的是描述爱国人士的生平事迹,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的是描述革命历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的是描述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事迹,如《纪念白求恩》《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有的是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领军人物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如《邓稼先》。按作品体裁来分,有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土地的誓言》,还有诗词作品,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回延安》《黄河颂》《沁园春·雪》,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天下家国》和课外名著阅读《长征》《红星照耀中国》《红岩》《白洋淀纪事》等。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革命先烈们面对危险时的临危不惧和舍生忘死,以及伟大科学家们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革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也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材中选取的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距离今天的学生时代较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距离感,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革命传统有效地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是擺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有的以写人为主,有的以记事为主,有的以抒情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面对不同的文体作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地将革命传统教学落实到每一个作品中,扎根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一、抓人物之真实,在形象分析中感悟平凡中的伟大
教材中的选文有多种类型,有现代诗歌,有词也有歌词,有散文也有人物传记。对于这些不同体裁的选文,应该做到区别对待。《邓稼先》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写人为主的,应该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从对人物形象分析中提炼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概括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革命传统。譬如《邓稼先》一文,着重分析“我不能走”一部分,其中文章是这样描写的:“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这段文字中,真正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矢志报国、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传统。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之上,来提炼概括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革命传统。
“风沙呼啸”,“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样的艰苦环境,如果没有一个对事业、对党绝对的忠诚与信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简单的四个字“我不能走”,真正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与决心。民主战士闻一多为了研究唐诗,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种对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对事业的认真态度,是一个革命家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在他的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优良的革命传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他“大骂特务,慷慨淋漓”,这是一个无畏的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他的身上,我们更是感知到一个革命家的风采。
教学中,可以将《邓稼先》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进行比较,从对比中探讨邓稼先和闻一多两位人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邓稼先,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时期,依然担当起重任,进行科学研究;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革命战士,站在斗争的最前面,不怕牺牲,勇敢面对特务的暗杀,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伟大精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这样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如何保持斗争牺牲的精神。
教学时,要做到从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出发,分析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情感,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要紧紧抓住作者对闻一多的描写,例如文章中对邪闻一多参加示威游行的描写:“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教师要特别抓住这个细节,来让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特别抓住邓稼先的一句话“我不能走”,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谓掷地有声,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的胸襟,是一个敢为人先的先锋模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这句话,如何读,如何处理朗读的节奏与重音,深刻体会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所包含的强烈的情感与无畏的气概。
教学《老山界》一文时,要把握革命红军的群体形象,从红军中获得革命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从红军翻越艰难的老山界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有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有着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和团结互助精神。这些在红军身上表现出来的革命传统,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需要的。课后通过观看电影《长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735C0DD3-C64D-4CD1-A1A0-40B4A3249464
二、抓情感之心弦,在对比中体会情感的鲜明
革命传统题材类作品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爱与恨、美与丑、善良与凶残、崇高与卑鄙的对比一并呈现在你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爱恨情仇。无论是《邓稼先》,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去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譬如《邓稼先》一文中“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等等,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朗读这些富有情感的句子,反复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特征。
另外,在文本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语文出发,体会运用的语言特色。《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大量使用短句、感叹句、对称句,这些句式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蕴含的情感,譬如文中写到“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句子简短,铿锵有力,节奏感强,情感鲜明,极富表现力。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特征。
《土地的誓言》一文更是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作者对家乡的那种炽热的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深切的恨,于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教学本文时,要以朗读为主,读出情感,特别注意作者随着抒情的加强,从第一人称转向第二人称,对广大的关东原野、对自己的家乡直接称之为“你”,“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从“我”到“你”,再加上两个感叹号的使用,感情是何等的强烈,可谓字字如血,声声如雷。文章末尾那一句更是发人肺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通过强烈的抒情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与耻辱。”
三、抓笔法之精巧,在细品中体悟表达的巧妙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规律和内在的特质,再加上作家独有的风格和特有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和运用文章的表达技巧。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运用了大量富有感情的语句,表達出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作者的思想感情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不可抑制。譬如文中写道:“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作者以呼告、设问、反问的句式直接抒发感情,抒发对战士们的赞美之情和为祖国自豪的感情。又如:“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作者用对比和带有强烈感情的词语深情赞美战士们的高尚品质。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动人的事例表现战士们的可爱:第一个事例“松骨峰战斗”,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最能体现出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个事例“火中救小孩”,体现出志愿军战士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事例“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体现出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革命优良传统,在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选取了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德。
在《老山界》一文中,表达之妙令人赞叹,文章有这样一段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笔法之精巧,比喻之精当,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四、抓思辨之张力,在超越中重构革命的境界
新时代下,革命精神的重构与建构仅仅靠教材内容的增补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对于革命精神进行应和时代应答的重新建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类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一是作品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时代相差太远,二是教师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革命传统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当代学生的心中,我们需要对这种革命精神应和时代重新建构。如何建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思维实践,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重新构建革命的大境界。
在上述提到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志愿军战士,或者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种为国献身的精神。我们需要对战争年代人们的“生命意识”进行重构与反思,通过各个层面的材料的拓展,引导学生反思新时代的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在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如何看待那些愿意为国捐躯的革命战士。教师可以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开展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譬如名师王君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面对白求恩同志所处的场所,她以学业场类比,深情开启生命教育体验场域。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革命传统体裁的作品又有它的特殊性,在分析作品人物事件写作技巧的同时,关键要抓住学生的思辨力。譬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作者是如何将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与北方的广大抗日军民建立联想的?这就要结合特定时代背景,把白杨树放到大革命的时代中去,它就有了象征特定意义,由于白杨树的精神和北方农民的精神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因此,作者将普通的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联想起来,达到抒情目的。
革命传统融入语文学科,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外相结合,真正将革命的优秀传统植根于学生的心中,是我们的追求。
(315166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中心学校)735C0DD3-C64D-4CD1-A1A0-40B4A324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