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忠
《涡流》以回忆性视角在向我们讲述:广袤的大平原上,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难忘的岁月,一个不堪回首的人生,一个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一
《涡流》(作家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开篇用大量的文字在写乡土,在写乡土情结与乡土精神。乡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永远绕不开、诉说不尽的话题。乡土不仅养育了我们,乡土还塑造了我们,成就了我们,是我们永远的生命之根、精神之魂。
作者笔下的“李家寨”,坐落在大平原东部,被沙流河、清水河两条河流的尾部夹在其中,当地人叫“夹河套”。这里,地势低洼,易涝易旱,灾害频繁,是远近出了名的“锅底村”“讨饭村”。历史上曾叫“漏泽园”,是千顷李家族的跑马场,也是穷苦人家的栖息地。因连年灾荒,李家寨人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骨子里渗透着一种不屈的韧性和强烈的生命气息。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人的秉性、人的品格和尊严,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主人翁李三毛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在浓浓的亲情、乡情中成长的。正是这片乡土,给了他朴实、善良,给了他正直、坦荡与忠诚;也正是这片乡土,使他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走多远,他都时时牵挂着这片乡土,牵挂着父老乡亲。有时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片霜,夏日的一场雨,冬季的一场雪,都会勾起他对乡土、他对乡亲们的惦记与思念。他常说的一句话:我吃的商品粮,享的是农民的福,天底下最值得感恩的是农民,最值得尊敬的是农民,啥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民,不能对不起农民。
李三毛从小要过饭,知道挨饿的滋味;他扶过犁、种过地,知道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他背馍篮子走几里路到邻村上中学,知道农民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是多么的不容易。他被推荐上大学,在同等身份下存在的许多不同,让他知道了城市与农村、商品粮与农业粮、干部子弟与农家子弟的差别有多大;在毕业分配时,他彻底明白了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卑微、身价低微、社会地位更是微乎其微。城市户口的大学生,风风光光走上了工作岗位,农家子弟的大学生,却落了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份工作还要再通过一次选拔考试。他原来以为“应该如此”的生活,显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未必如此”。不过这也不是件坏事,社会的不公,世俗的偏见,使李三毛获得了两股动力:一是他比以往更发奋、更努力、更知道上进;二是萌生出了一个农家子弟的抗争意识和不安于命运的摆布。他不仅要从乡土走出来,而且还要凭本事、凭真才实学拉近与城里同龄人的距离,要让他们见识见识乡下人不比他们差。在他心里,乡土不仅能长出好庄稼,而且还能出人才,自古“将相出自寒门”,就是这个道理。
李三毛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农家子弟的一颗心,始终保持着与农民的亲情和那一身的泥土味。即使后来他从村里走到了镇里,从镇里走到了县里,又从县里走到了市里,他从一般干部干到了正处级,当上了县委书记,依然如此。为乡亲们争光,为农家子弟争光,为自己争得一席用武之地,是李三毛深藏于心的人生期盼和精神能量。他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总是不断地给自己往上加码,还总是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在学校读书,他是一名优秀学生;当教师教书,他是全县被表彰的“三十名模范教师”之一;从事新闻工作,他是一位耍笔杆子的高手,别人在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的位置上,干到副处级就顶格了,他却破天荒干到了正处级。他的一篇又一篇很有分量、很有影响的文章,不仅推动了地方工作,搞活了一方经济,而且为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他本人也获得了沙流河市“十大功勋人物”荣誉称号,还被组织上列为市厅级领导干部培养对象。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新闻工作中养成的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洞察力与鉴别力强,善于抓关键、抓要害、抓典型的优势,在全县集中各方力量倾力打造“粮草皮毛”四大产业和“娲城枣县”,实施“百村万户”示范工程。他在老百姓眼里,是一位难得的“父母官”;他在“一班人”眼里,是一位难得的“好班长”,他在省市领导眼里,是一位难得的干事创业的人才。
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农家子弟,能够从乡土走出来,能够吃上“皇粮”,当上国家干部,能够成为多数人中的少数,是多么的不容易、不简单,是多么的机会难得。对此,他非常看重、非常满足、非常珍惜。李三毛的品格、智慧和作为,名声、荣誉和成就,可以说都是得益于乡土。那浓浓的乡土气,孕育出他为官的一身正气;那沁人心肺的泥土味,孕育出他做人的情味和品位;庄稼人健壮的身躯,孕育出他做事的胆识和刚毅。看来,一个领导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只要没有私心,你不管走到哪一步、不管遭遇多大的灾难,老百姓是认可你的,是会和你站在一边的。作品中写道,在坏人王河水诬陷李三毛收受一万二千元贿赂时,他的同事们说:不可能!乡亲们说:不可能!凡是认识他、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说:不可能!这一句句脱口而出的“不可能”,多么难得,多么金贵,多么叫人感动。这“不可能”三个字,把李三毛的性格、品格、人格大大提升了,它不仅温暖了李三毛的心,也温暖了世人的心。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却在有些当权者眼里不屑一顾。那个市检察院检察长衡行竟然听信犯罪分子的口供,未履行报批程序,擅自对一个处级领导干部采取“监视居住”,剥夺其人身自由,把问题复杂化,把人硬往深渊里推。在省委主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谷丰发话后,这个衡行不得不听,才勉强放人。但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同志的清白,是不是必须穿越污浊才能发现纯洁?是不是必须经历磨难才能飞升高尚?是不是必须在偽中求真、在丑中求美、在恶中求善?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下求善的路径,变得如此不尽人意,竟成了极难跋涉的畏途?说实话,真让人沮丧。
面对严峻的现实,李三毛万万没有想到,列夫·托尔斯泰说的“清水里泡三次,血水里浴三次,碱水里煮三次”的那个年代的人生磨难,穿越百年时光,跨过千山万水,竟然落到了自个儿头上,让自己去亲身感受这一切、饱尝这一切……。
李三毛在经历了这场人生磨难之后,他选择了退出官场,彻彻底底的退出。他的这个选择,看似合乎情理,“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其实,这是他痛苦的、沉重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一个被冤枉、被陷害、被无辜革职罢官的同志,在遭受那么多磨难之后,就不能把他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吗?原因不难看出,造成这场闹剧、恶剧、悲剧的当权者马腾还在台上,还在掌控着一方权力,他是不会让一个不顺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的。当李三毛提出离开沙流河市的想法时,马腾表面上“挽留”,其实内心巴不得他早点走呢。李三毛从官场的退出,在大平原上永远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功与挫折、荣耀与屈辱、杀戮与拯救……
二
生活中离不开家庭情感、夫妻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诸多情感中,爱情更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不完、诉说不尽的永恒的主题。作品中的众多女性中,最值得一提、最值得赞美的,首先是敢恨敢爱、敢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张翠。她和主人翁李三毛,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因遭遇天灾父母双双遇难身亡,在乡亲们的帮衬下,无依无靠的张翠与身患残疾的弟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忠诚、善良、正直,在饱受人世间的甘苦中,过早地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懂得了感恩报德和替别人着想。
闹饥荒的年代,她把要饭要来的唯一一块玉米馍,自己舍不得吃,让给了小学同学李三毛;1975年8月发大水。一个瘦弱的女孩子竟然从水中救上来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是时任沙流河市委副书记谷丰的父亲。她对待乡亲们,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总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她做人诚心,待人热心,干事用心,帮人贴心。在李三毛被推荐上大学没有指望的时候,是她帮助解决了名额;在李三毛通过考试录用为中学教师时,彼此相爱多年的她,为着李三毛的前程,为着不拖累他,却选择了悄悄离去;在李三毛结婚后,为着李三毛的幸福,为着圣洁的爱情,她又选择了终身不嫁;在李三毛遇上计划生育的麻烦时,又是张翠挺身而出,帮助李三毛化解了一场灾难;在李三毛遭遇恶人陷害,身处危难之中时,还是这位不信邪、不怕难、一身正气、一腔热血的张翠,给李三毛带来温暖、带来抚慰、带来信心和力量。一个女人、一个没有名份、一个与李三毛没有法律认定关系的她,风尘仆仆地一趟又一趟,从省里跑到市里,又从市里跑到省里,有时还要跑到县里。在这场大灾大难中,李三毛承受的是冤屈,是痛苦,是煎熬,是失落。张翠承受的除了这些之外,身上又多了两副担子:一是要做好李三毛的工作,稳定他的情绪,尽一切可能化解或减轻李三毛的心理创伤和思想压力,防止出现意外;二是帮助李三毛的爱人荷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和阴云密布的困境中,挺住腰杆、顶住恶浪、稳住阵脚,呵护好李三毛和这个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张翠是勇士,是冲锋陷阵的英雄。她用自己的良知、热血和全身的力气,支撑着李三毛,支撑着这个家,支撑着心中仅有的一线希望。特别是李三毛因坏人王河水送来的一条大鱼,而无端地受到了检察院的监视居住,不仅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还将面临着一场牢狱之灾。对于李三毛及全家人来说,真是雪上加霜、灾上添灾。偏偏在这个时候,李三毛的老父亲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沉重打击,一气之下离开了人世。从小没有受过委屈,在一个行医世家长大的荷香,面对眼前的一切,已经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招架不住了。但是,事情还得办,还得协助调查,还得打通关节。这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县里、市里、省里,还有村里,全靠张翠联系着、安排着、操办着。可以这样说,在整个事件中,如果没有张翠,尽管李三毛一身清白,尽管有人替他说话,尽管事实终归事实,但在重重压力和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陷阱中,他是很难坚持到水落石出、坚持到最终胜利的那一天。因为张翠在他心中的位置和分量是无人可比、无人超越、无人替代的。对于荷香,如果没有张翠这个得力的依靠和支撑,没有张翠关键时候的倾力相助,她会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
对于李三毛和荷香的这个家,张翠是做出大贡献的。首先,张翠以牺牲个人的终身幸福为代价,成全了李三毛与荷香的结合,成全了他们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其次,为了解除荷香的疑虑和担心,为了让这个家不能产生一点裂痕和不良迹象,不能出现任何的不和谐,她谨慎到、克制到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地步:她为了减少与李三毛的接触,她和李三毛爱情的结晶毛毛已经快6岁了,生活艰难到连肉、连鸡蛋都吃不上的她,从未指靠过、打听过、寻找过李三毛;当李三毛步步升迁、走上领导岗位时,按理说,她应该在李三毛的呵护下舒心地过日子;但是,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远离他们,孤身一人到省城一家童装厂做工。
张翠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在她身上不仅显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所不具备、难以做到的谦让、无私、大度,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出力相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作者笔下的张翠,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知识女性,也不同于由农民成长起来的“打工族”,而是一个从乡土走出来的,经历了太多的难,而不再怕难;吃了太多的苦,而不再怕苦;跨过了太多的“坎”,而不再怕“坎”的人。她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总是那么平静,总是那么沉稳、淡定。她的见识,她的涵养,她的气质,她的品格是新时代女性的典范。
作品中还写到了另一位女性——县长王铁山的夫人寒梅。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受过中等专业教育,有知识有背景的女人,本想和权贵们生活在一起,无忧无虑、舒舒服服地过“与众不同”的日子。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心中期望的“与众不同”,竟然是个吞噬她的“黑洞”。她看不惯丈夫王铁山,身为一县之长却一心迷恋于官场、攀附于权势,更看不惯丈夫为了追逐名利地位而喪尽天良、不择手段。她出于良知、出于一个知识女性的理智,她不顾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敢于同丈夫、同邪恶决裂,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向李三毛、向上级组织写了揭发信,戳穿王铁山、王河水一伙人的罪恶阴谋。寒梅是一位正派、正直拥有一身正气的女性,是一位敢于向邪恶说“不”、敢于抵制、敢于斗争的人。她在做出明智的、正确的选择中,也使自己走向了崇高。
进入我们视野的,还有几位有知识、有特殊身份的女性。比如李三毛上大学时热恋着他的同乡同学夏秋,也是一位女性中的佼佼者。不仅人长得齐齐整整、漂漂亮亮,而且还是当官的女儿,父亲是县委副书记,一生下来就是“上层人”的命。上大学有人给她开“绿灯”,毕业分配有人给她安排工作,就连个人婚姻也有好多“热心人”充当“红娘”。可以说她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是在权势的呵护下,轻轻松松走过来的。还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享受到,农家子弟再努力、再争取、再拼命,也得不到的那份“优越感”。在她眼里,她看不惯高干子弟的傲慢、任性和浮躁,厌恶他们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混天过日子。另一方面,她十分欣赏和仰慕农家子弟的纯朴、善良、踏实、好学上进,很想和他们结为连理、比翼双飞。但是,当她让父亲的司机开着轿车,气气派派来到农村李三毛家时,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她看到的是清贫,她读懂的是凄苦,她感觉到的是差距。她不忍心和李三毛走在一起,不忍心从“富窝”里跳进“穷窝”里,她与李三毛之间,隔着城乡的距离,更隔着身份的“鸿沟”。这些女性的一生,大多都是在矛盾中生活的。因为她们怕失去已经拥有的,而她们想要得到的,却与她们的“期望值”渐行渐远,甚至一辈子也无法实现。有太多的世俗障碍,让人有理由质疑她们的婚姻前途。
三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充当先锋者和引领者。他们始终跟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贴近着、关注着、把握着社会底层与上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与变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随时调整着思路,完善着决策。作品中身居要职的谷丰,就是一位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历经沧桑和充满智慧、充满善心的人,同时也是与主人翁李三毛、与普通女性张翠肝胆相照的人。作者精心设计了在一件特殊的事情上,让谷丰认识了张翠,又因为與张翠这层关系,让他又认识了农家子弟李三毛。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慢慢显示出,这种认识非同小可,它一直牵动着故事里的事件和人物,牵动着主人翁李三毛命运的走向与人生的结局。
在三岗镇“损粮”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里,谷丰亲自派车送张翠从省城赶往溪流县委与李三毛见面,让张翠把他写的两句话:“谨言慎行,静观其变”,亲手交给李三毛。这对李三毛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力量,一种信任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李三毛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渗透着谷丰这位老领导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每迈过一个“坎”,都离不开谷丰的“指点迷津”和倾力相助。我们的事业需要谷丰这样的领导干部,我们的人民需要谷丰这样的公仆,我们的队伍需要谷丰这样的排头兵。谷丰身上闪耀着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思想光芒。老百姓期盼着像谷丰这样的人,挑更重的担,负更大的责,干更大的事。
省委书记李彬、沙流河市委领导郭宾、王森、岳松,在这场人为的“损粮”突发事件中,一个个都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敢于担当的品质与人格。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在于,一百多万斤优质小麦霉烂变质,对国家、对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突发事件波及的领导层在于,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示,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查处;突发事件的来头在于,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具有绝对权威的京城《曝光》栏目的披露;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在于,在一夜之间,沙流河市、溪流县已成为全国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沙流河市、溪流县领导层都在重重压力下,承受着从政以来从未经历过的一场巨大风波。其来势之猛、来头之大、波及面之广,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在这种严重形势下,在面临丢官革职的紧要关头,市委领导郭宾、王森、岳松,在他们面前摆着多种选择的时候,在完全可以“看风使舵”“顺水推舟”的时候,他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实事求是,选择了主持正义。也正是这些领导同志的坚持、坚守和敢于抵制,才使得正义的声音始终没有缺席,才使得班子里个别人的错误做法步步受挫,为彻底澄清事实,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他们心里明白;三岗镇是归属市里直接管辖的,损粮责任理应由市里直接来承担。说李三毛同志有问题,是有人有意陷害、有意做“手脚”的,是有意推卸责任的。他们的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完全出于公心,出于对上对下高度负责任的。同时,也是在关键时候对干部的爱护和保护。
在李三毛这件事情上,省委书记李彬一直关注着对问题的调查,关注着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李三毛这个优秀县委书记,是他在下基层考察调研中发现的,也是他推荐李三毛作为市级领导干部任用的。现在事件发生了,问题出来了,上面派工作组介入了,他不带任何个人意见,不做任何推测,一切让事实说话,让调查结果作证。李彬书记能够做到这一步,能够把一个同志的政治生命看得这么重,真让人肃然起敬。看来,最终能让李三毛挺过来的,还有谷丰、李彬两位省委领导的关怀,在精神层面让李三毛获得的“光合作用”。
按理说,市委书记马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方,也是在党的长期培养下,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的。他们要学历有学历,要资历有资历,要理论有理论,要经验有经验。他们在市级领导位置上,啥都知道,啥都明白,啥都清清楚楚。可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在牵涉到他们个人利益的时候,他们的精神立场出现裂隙,与现实形成错位。他们把明摆着是自己的事,却说成是别人的事;明摆着是自己的责任,却说成是别人的责任;明摆着是自己的过错,却说成是别人的过错。对下欺对上瞒,玩弄权术,制造假象,力保个人。他常常在大会上讲,要忠诚,要老实,要让组织信得过、靠得住。其实,这些都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真的遇到事上,就是另外一说了。
一个不讲真话,不敢担责的领导干部,值得让老百姓信任吗?值得在领导位置上呆吗?他能把上级派来的调查组瞒住,能把京城《曝光》栏目瞒住,但他瞒不住老百姓,瞒不住敢说真话、主持正义的人。就是因为他说假话,在全国造成多么大的恶劣影响;就是因为他说假话,给省里、市里、县里的工作造成多么大的被动;就是因为他说假话,差一点把一个清清白白、正正派派、干干净净、年富力强的干部置于死地。像马腾这种人,难道做个检查、道个歉、受个处分就算了事吗?一百多万斤小麦损失可以算出来,但在这个事件中,多少人被牵连进去;从省里、市里、县里、镇里,多少财力、人力被投入进去;多少该办的事情被搁置一边,多少开发项目受到影响;又有多少家庭、多少人蒙受不白之冤,甚至有的还失去了生命。这么大的损失又有谁去考虑过、计算过、对外公布过?这个账不应该算到马腾头上吗?
钱方是个欲壑难填、欲望很重的人。他的那点智慧,那点能耐,几乎都用在了为个人谋利益上。他以自己的名义编本书,是为了捞钱;过春节动笔写几十副春联,也是为了钱;他想个点子,立个名目搞活动,也伸手让下面出钱。处处满足他、迎合着他的心意,你会落个太平无事;如果有一件事让他不高兴,你注定要遭他暗算。正如作品中写道:满以为,满足了面子,钱方却嫌少,他想要一巴掌(五万元),露出来不易察觉的怪笑。那笑无声,阴阴的,冷冷的犹如带着寒光的一根细细的丝线,一闪藏在内心深处,专等你走窄了、难住了使坏。……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回想起那笑,我就禁不住打寒颤。像钱方这样的人,还配在领导岗位上呆吗?他在我们眼里,充其量只是个反面教材罢了。
美好和丑陋都是生活的存在。至于靠拉关系、走门子,削尖脑袋往里钻,一心向上爬的王铁山、王河水、周斌、史尿这类人渣,更是从“根”上烂掉了。他们满脑子装的是仕途上的“前景”,所以就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拥有牢靠的“背景”。王河水、周斌、史尿投靠县长王铁山,王铁山又投靠市委书记马腾,这条若明若暗、似深似浅的“关系链”,把他们彼此的勾当与命运紧紧系在了一起。这些包藏祸心的人,或公开跳出来表演,或策划于“密室”。为了伪装自己,他们在官场上不断地变幻着招数,变幻着手段,变幻着途径。但他们唯一不变的,是对权力、对财富的占有,是为了贪婪而苟且地活着。在他们眼里,只要上面有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打不通的“关节”。他们嚣张到、狂妄到、作恶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大道难容,天理昭昭。他们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让世人懒得多看他们一眼。作者在写这些败类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往深处走,但他们的罪恶嘴脸已经暴露无遗了。这些败类在马腾眼里,还被看作是最有能耐、最信得过的人哩。看来,这不仅仅是世道的悲哀。
四
《涡流》以大量的篇幅,把笔墨集中在一个个普通人物身上,或者说小人物身上。写他们的生活现状,写他们的人生遭遇,写他们的生命诉求。作品中除了主人翁李三毛和翠姐、荷香之外,最让我们心动,最让我们佩服的,还有作者笔下的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物。
县委研究室主任刘思民,在众人眼里是个与世道格格不入的人。他整天埋头于自己的研究,关心那些别人不关心、不在乎、不感兴趣的問题。他从来不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也从来不违心地顺从某些领导的意图做事,更不会天天围着领导转。他接触最多的是基层干部,他听到最多的是百姓的呼声,他思考最多的是化解不开的矛盾和实际问题。在领导眼里,研究室就是个闲差,刘思民就是个只会提“仅作参考”意见的人,或者说是个用着“不顺手”的人。甚至在某些人眼里,还被看作是个“令人讨厌”的人。
就是这个不招人待见的刘思民,他对溪流县的情况吃得最透,他对基层百姓的愿望最了解,他对全县的工作重心和改革的突破口应放在哪里,看得最清。他是个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研究现实的人。李三毛的改革思路和大的决策,得益于他的建议和帮助。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棘手问题,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才纳入了领导议事日程。在关键时候,刘思民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李三毛身处险境,需要给予理解、给予信心、给予帮助的时候,平时和李三毛关系很不错的人,这时候,却躲得远远的,唯恐受到牵连。—向与领导保持距离的刘思民,这时候却挺身而出,对李三毛鼎力相助。他不仅对上写信为李三毛申冤,他还密切关注“兴风作浪”者的行径,及时准备应对办法。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刘思民这个人物形象,他非常明朗、非常坚定、非常执着地捍卫自己的精神信仰,他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他却处在一个“云开雾散、晴空万里”的思想状态之中。这是一个值得大写的人。
官场上的杜秘书、秦奋、王升、张明、朱文、赵家冒、黎明等,他们虽然工作岗位、工作身份、工作性质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正直、坦诚、温暖的心,都是把精神追求,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在李三毛受难时,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做法,从不同的层面和渠道,竭尽全力地帮助李三毛。在时代大潮中,人人都想往高处走,都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在遇到麻烦、遇到风险时,都想躲着走、绕着走。相比之下,这些同志显得那么高尚,那么坦荡,那么可敬。
言说之难即存在之难。人一旦进入社会格局,就必然会被社会格局所囿,被现实生存法则所限。《涡流》在写一个农家子弟对一个陌生地——“官场”的走进与走出。走进意味着登场,意味着从外部介入,意味着面对各种测试和角色的转换。在这座难以掌控的“天平”上,我们必须理解均衡的概念,如果我们失去平衡,就必须朝着天平较轻的一边增加重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站危墙之下”的一种常识性的考虑与选择。当我们知道结局的时候,生命之光就像天上的流星,已经轻盈地划过。没有内心的从容,没有足够的承受,没有重生的勇气,就不可能还原心态的本然与生活的壮阔。现实确是如此,但又绝不仅仅于此。
《涡流》的语言特色是很独到的,带有豫东大平原上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泥土味。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上至省市县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一开口说的都是生活中的话,都是那块乡土长出来的语言。李三毛的岳父李先,在送李三毛去沙河市上班时的一句嘱咐:无论你走到哪里,得有人脉,得有人帮你。写生活中的刘思民:上支烟燃到三分之二时,便拿出下支烟在指甲盖上墩几下,用细长尖尖的指甲掏空烟丝,对接在一起继续抽,半天只需一根火柴,夹烟的两指之间熏得黄黄的。这个智囊人物,所有的思考都是在吸烟中完成的,智慧都是在一明一暗的烟火中迸发出来的。这段文字把人物的爱好,把人物的习惯动作,把人物的性情描述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意味着思维的压缩与提纯,使人物向深度去。作品中还闪现着古代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些诗句在故事情节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让我们漫步在一个丰满的、有厚度的艺术世界里,作品的沧桑感从这里溢出,主人翁的现实感,也从对历史的感悟中引发出来。这样,既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加大了语言的文学含量,拓展了艺术想象空间。
《涡流》以博大的情怀,宽阔的视野,富有诗意的笔触,全景式地描绘出大平原上的万千气象与生命景观。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波澜壮阔和无限可能性,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大潮中各类人物的粉墨登场,揭示了官场某些人的利益角逐与权力争斗,带来的戕害与苦难,折射出一段社会历史的复杂与多变、残酷与冷峻。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理解,让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批判力度,进而彰显了善良与正义的力量,表达了对生命意义和理想人格的祈求。《涡流》还呈现出同类作品中,不尽相同的美学风貌,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时代价值的现实主义力作。
作者李国发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他的见闻,他的切身经历与感受,他的独到的生命体验,使他拥有了扎实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历史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当他把新闻视野转化为文学视野时,他确立了自己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立场、一种情怀、一种姿态。他的写作心态单纯、纯粹,他在实现着一个作家的存在意义。他讴歌改革开放,拥抱新的时代,同时也保持着一种冷静,一种对现实朴素的思考。他塑造的李三毛、翠姐、荷香、刘思民、谷丰等众多人物形象,饱含着个体生命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丰沛的文化性格和人格魅力,给予了人们道德的光亮与精神深度。当然,《涡流》在扩展历史叙事空间,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结构上,还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
文学是幽深的生命之吟。作家需要盯着的是大地、是人民,是引领人们走向开阔、美好的人生,和对精神信仰的追求。让阴暗与邪恶萎缩,让善良和爱放大。应该说,《涡流》做出了不凡的努力。
(作者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