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平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鉴古知今。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当下中考的考查重点来分析。近年来,中考注重实践和积累,力求实现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侧重“知识”到侧重“素养”的转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历史教学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初中历史教学要侧重对“人”的关注。
一、人在历史中的价值
人在历史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呢?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一论述意味着什么?虽然其强调的是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应当认识到在强调这一改变的背后,本质上是对人的尊重。
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尊重学生、如何体现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笔者认为,任何历史知识的教学都要促进学生的理解,具体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主人公,通过角色替代与背景置换的方法,促进学生历史认知的建立。
二、历史教学对人的关注
在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创设学习情境。事实证明,初中学生对这一素材是感兴趣的,也很容易进入学习情境中。
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再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
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由来。如,古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因为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确实是珍稀之物,凡是能够穿丝绸服装的都是具有高贵身份的人。因此,丝绸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感叹中国丝绸的价值时,很自然地就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到欧洲的呢?
再次,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重点研究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学生知道了在历史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给西域各国带去了丝绸、金币等,也让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从而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自此,中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丝绸之路也就被顺利打通。
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人”。首先要研究的当然是张骞,其克服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让汉朝与西域的许多商品实现了贸易,让文明实现了交流。那么,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所追求的也是经济贸易的交流。作为当下的“人”,作为初中学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事实证明,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既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将历史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鉴古知今的作用,而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价值。
三、引导初中生读懂历史
有些学生学习历史是在机械地背诵历史知识,而教师也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有失偏颇。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坚持“人”的价值认知,将学生当做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
将这一历史教学思路总结出来,可以通俗地表达为“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历史”。“读懂”的途径在“读”,目标在“懂”。何为懂?本质上也应当是认识到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真正认识了人在历史中的价值,知道了学习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