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研究
——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M市的调研

2022-06-25 03:43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百分比易地师生关系

刘 琼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对儿童的社会化会产生重大影响。对随迁子女而言,易地扶贫搬迁使其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适应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学校适应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随迁子女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调查样本来自 M市三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50份,回收率为91.7%。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是:所有有效数据录入SPSS18.0,并将相关问卷项目进行编码,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二、问卷信度

在学校适应各维度上的Cronbach’sAlpha值分别为 0.799、0.812、0.811、0.730,总体信度为 0.897,表明问卷信度良好。

三、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现状调查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适应的过程中会凸显出很多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问题,随迁子女需要克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现将 M市三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学中高年级随迁子女学校适应过程中的现状及分析呈现如下。

(一)学习适应

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了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从表一可以看出随迁子女按时完成作业情况、学习目标明确、督促情况的三个维度中,选择比较符合与非常符合两项之和均超过了50%,但是选择不确定选项的均占20%左右。数据说明大约50%的随迁子女学习态度比较积极;还有大约20%的随迁子女学习态度不够明确。

表一 随迁子女学习态度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2.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适应方面,选取制定学习计划、复习、预习以及记笔记四种学习方法来进行调查。

表二随迁子女学习方法项目百分比显示,46%的随迁子女关于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时间”选择“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随迁子女关于预习和复习选择“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分别占比44.6%和42.7%;有记笔记习惯的随迁子女也达到了67.5%。数据说明随迁子女懂得了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多数随迁子女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良好的习惯,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是从表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各选项中大约有30%的随迁子女学习方法不正确,差不多20%的随迁子女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表二 随迁子女学习方法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3.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主要是家庭学习环境。

表三显示,只有45.6%的随迁子女拥有自己独立的学习房间,说明还有一大部分随迁子女的客观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关心方面占比71.5%,但是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有家长的辅导或监督的随迁子女只占38.2%,这说明家长非常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但是又不能辅导或监督子女学习。

表三 随迁子女学习条件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4.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考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认为自己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占56.2%,总体上看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普遍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优秀的学生较少。

表四 随迁子女班级成绩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二)师生关系适应

1.影响师生关系的教师因素

表五 随迁子女师生关系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教师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反馈和测试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发现,随迁子女认为老师经常提问自己的占比32.6%;在“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项目中,35.8%的随迁子女认为老师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认为老师非常喜欢自己的占32.7%。从整体上看,教师对随迁子女在课堂提问、关心学生、喜欢学生的情况体现出师生关系不容乐观。

2.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

从表六可以看出有35.8%的随迁子女会主动帮助老师做事;46.7%的随迁子女跟老师待在一起会有点不自在,体现大部分随迁子女怕接近老师;41.5%的随迁子女表示非常信任老师,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表六 随迁子女师生关系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三)同伴关系适应

1.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个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从表七可以看出,随迁子女中能够主动跟他人一起交往及能快速融入班级的分别占比 52%和45.5%,表明绝大多数随迁子女社交能力良好;55.5%的随迁子女表示自己很容易就能交到朋友,没有朋友的仅占27.1%。

表七 随迁子女社交能力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2.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

从表八可以看出,随迁子女在校经常感到孤单的占31.7%,经常感到自己无人倾诉的占30.4%,这说明绝大多数随迁子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表八 随迁子女孤独感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四)常规适应

常规适应是指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标准要求。

1.课堂规范

从表九可以看出有58.4%的随迁子女在上课时能够做到老师的要求;只有29.2%的随迁子女表示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与老师互动;而27.9%的随迁子女表示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有42%的随迁子女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做到坐姿比较端正。

表九 随迁子女课堂规范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2.日常规范

从表十可以看出,随迁子女的日常规范表现情况,只有19.6%的随迁子女上学经常迟到;28.2%的随迁子女有过抄袭行为;18.5%的随迁子女能够完全做到不在走廊跑跳、喧哗;63.8%的随迁子女做到了非常认真地打扫班级卫生。

表十 随迁子女日常规范项目百分比表(注:N=550)

总体上来看,从对M市三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伴关系适应、常规适应四个维度的调查结果来看,每一个维度的若干小维度百分比占比看大约只有50%。也就是说,随迁子女在各维度上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学校适应状况有待提升。

四、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方面

1.家庭经济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水平会直接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水平,表现为家庭条件越好,子女学校适应能力越强。[1]从笔者对M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些搬迁家庭的经济情况的了解来看,他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对搬迁家庭有很多补贴及扶持政策,对随迁子女读书也有很多优惠政策(直接进入就近的公立学校),但这些只能短期内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加之搬迁到城里后家庭经济生活开支也随之变大,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钱。

2.家庭教养方式

3.家庭气氛

笔者对M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调查表明,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家庭物质生活比没有搬迁之前有所改善,但其精神生活依旧比较贫乏,家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因文化程度较低,许多搬迁群众家庭没有想过通过学习来改善家庭状况。此外,有许多父母也关心子女学习成绩,但是能为子女提供的学习资源有限。例如家庭课外读物基本没有,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极少就教育话题进行沟通交流,父母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由于搬迁家庭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学校适应及城市融入。

(二)学校方面

1.班级环境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作为班级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随迁子女多且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区域,与本地学生在班级内部氛围融洽程度上多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由于部分随迁子女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庄,他们在语言交流上、性格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存在害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心理,这样必定影响到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进而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

2.学校气氛

从M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学校来看,在教学层面上,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比随迁子女之前所在的乡村学校要科学、新颖得多;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比乡村学校要丰富多样一些;在教育价值观念上也比乡村学校更加突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就是这种新的差距的存在,随迁子女在开始阶段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性。

(三)社区方面

从M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调查到,首先在社区教育意识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影响,安置点社区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社区教育意识的缺失,使得社区教育流于形式,很少考虑到搬迁群众及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学校适应等问题。其次是社区教育内容方面,安置点社区也会举行一定的社会教育活动,但很少关注随迁子女真正的教育需求,没有为他们适应、融入新环境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的安全隐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当前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信息数据量也在与日俱增,为降低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率,我们要强化其安全隐私保护,本文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五、提升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1.丰富家庭资本含量

首先需要不断提升家庭经济资本。随迁子女的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或创业的机会,不要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其次,需要丰富家庭文化资本。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参加由社区、学校组织的一些有利于提升家庭文化资本的实践活动。最后,积累家庭社会资本。随迁子女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社区提供的各种平台或者参加各种活动,主动适应社区及城市生活。随迁群众大部分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应该尽量克服语言障碍,多与当地群众交流,这样才能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源,增加社会资本的含量。

2.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到问题时,先要冷静,再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怎样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当出现家庭矛盾时,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庭成员应该互助、互爱、合作、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切记对子女进行简单的说教和唠叨。

3.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随迁子女家长要注意学习教育与管理孩子的技巧,应积极采取民主型育儿方法。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第一,给予子女积极、肯定的评价;第二,给予孩子适度的爱;第三,积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抽出时间定期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活动。

(二)学校方面

1.营造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尊重差异,加强人文关怀。受地区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并正视这些差异,给予随迁子女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不仅要帮助随迁子女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应该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可以开发《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针对随迁子女社交能力较差,可以开发《社交礼仪》;针对随迁子女较大的心理压力以及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现象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等。三是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可以举行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活动,让随迁子女尽快融入迁入地的城市生活。此外,学校还要重视校园的内在价值,淡化城乡差异的观念,让随迁子女树立“学校就是我家”的价值观念,并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保障。教师对学生的“规训”、沟通多一些,上课的氛围轻松一点,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更集中,课堂效率会更高。[2]其次,教师要从当前课堂实际出发,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和心理特征,探索具有接纳性、适切性的教学内容,设置符合随迁子女特殊需求的校本课程。最后,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家校合作,沟通第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坚持几大原则——即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坚持性与系统性。[3]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时,对孩子的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例如家里没有规矩,学校有规矩,当孩子到了学校时就容易出问题,因此家庭、学校一定要配合、沟通好。通过家庭、学校之间的积极沟通,帮助随迁子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群体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迁子女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同伴关系应该更加和谐。在课堂上,同学应多切磋;在课下,应经常交流。方言多元化是文化多元的最明显表现之一,但也成了随迁子女的“标签”,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所以,同学之间,普通话好的同学可以帮扶普通话不好的同学,使随迁子女尽快建立自我存在感。

(三)社区方面

首先,应加强社区融合教育宣传力度。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从农村搬迁到城市,其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面临一系列的融入问题。因此,社区应加大融合教育的宣传,给予随迁子女必要的支持关心。其次,社区应做好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介绍服务。最后,社区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家长开展相关工作。应该针对随迁子女家长的现状,联合学校,开展“家长学校”培训,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子女的学校适应水平。

猜你喜欢
百分比易地师生关系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