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在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022-06-25 22:35赵迎春
南北桥 2022年4期
关键词:成语中华大学生

[ 作者简介 ]

赵迎春,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项目名称 ]

本文为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汉语成语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10201228。

[ 摘要 ]

成语是不可多得语言文化宝藏,堪称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化石”,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目前高校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并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成语为切入点提出切合实际的,推进高校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向深度、广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与文化自信,使其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 关键词 ]

汉语成语;文化自信;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5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一个关键词,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標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保护、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认知状况以及文化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状况,我们课题组以河北省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只有21.9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自信程度很高,73.3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自信程度一般。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需要,而且对大学生坚定中国道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各高校虽已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意义,但现在的多数研究着眼于理论探讨,对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缺乏整体考虑、系统谋划,以致于大学生虽能充分认识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但对其把握却尚不系统、不深入。接受问卷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分别为98.6 %、95.1 %、97.6 %,认为“熟悉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增进文化自信意义重大”的大学生有95.1 %。但综合来看,对以上三种文化,80 %以上的大学生处于片断化、零碎化的“基本了解”阶段,只有15 %左右的大学生“特别了解”。

2 成语对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莫彭龄指出,成语在语言文化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既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历史印记,也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元”,是不可多得语言文化宝藏。汉语成语虽形式简洁,但意思精辟、寓意丰富,既是语言的精华,又是文明的积淀、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而辉煌的文化无不在成语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词汇作为语言中对社会变化反映最敏感和部分,随着新事物、新认识的产生,不断有新的反映时代文化风貌的成语产生和出现。可以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华文华的重要纽带。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2010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修订版)(精)收录古今常见、常用成语有26 000余条,涵盖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历法、衣食住行、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思想观念等等。如果说成语中的饮食、地理、服饰、建筑等知识是其标签的话,那么其中蕴含的思维观念、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就是成语文化的精髓,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课题组以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精神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对成语进行了遴选、汇总,建立了原始社会成语群、奴隶社会成语群、封建社会成语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语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期成语群五大成语群,其中奴隶社会成语群、封建社会成语群又按照所指涉的朝代分为若干成语小群,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成语群按照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进行了细分,为充分发挥成语文化的涵育功能和教育引领作用提供丰厚、可操作性强的语料资源。本文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介绍课题组遴选出的部分成语中包蕴的文化内涵。

2.1 国家层面

这类成语主要体现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及主要措施。

成语“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原句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也成为一种正确的政治理想追求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便是“天下为公”,他的理想目标、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个四字成语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天下为公”,以此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开创了治国理政新局面,致力天下为公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同样体现为政之道的成语还有“人命关天”“保国安民”“民为邦本”“人心所归”“安居乐业”“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成语“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意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成语“和衷共济”出自《尚书·皋陶谟》,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都体现了“和为贵”的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期开放中秉持的基本原则。1953年12月31日,随着周恩来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便成为我国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是对“和为贵”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出自《孙子兵法》的成语“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出自《三十六计》的成语“瞒天过海”“暗渡陈仓”,出自《韩非子》的“兵不厌诈”等成语体现了古人的军事谋略。此外,还有表示选官用人的“居官守法”、表示经济观念的“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等等,这些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2 社会层面

这类成语主要是体现社会公德、生活事理等方面人们的行为准则及经验智慧。

成语“公正无私”出自战国时期荀况的《荀子·赋》,意思是办事公正,没有私心。成语“冷面寒铁”出自明代张岱的《城隍庙》,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成语“等礼相亢” 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君道》,意思是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这几个成语体现了公正、平等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对公道持之以恒的追求。

成语“大明法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上时政疏》,“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意思是天下这个最大的事物,如果没有圣明的法度,就不能够维持运转。可见,法治观念自古有之。类似的成语还有“王法无情”“纲纪四方”等。

此外,还有表示情理的“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表示是非的“实事求是”“不差分毫”,表示变化的“天翻地覆”“万象更新”,表示矛盾的“自相矛盾”,表示进退的“力争上游”“蒸蒸日上”,等等。

2.3 个人层面

这类成语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们的情感、处世、学习、个人修养等各个方面。

成语“救亡图存”出自清代王无生的《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意思是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近代以來,正是一批批仁人志士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挺身而出,艰苦求索,在一次次地尝试和斗争中为寻求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才有了现在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成语“呕心沥血”经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工作或是某些目标而冥思苦想,费尽心血。其中“呕心”出自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记载的是李贺虽身体孱弱却不辞辛劳,一心创作,用毕生心血为后世留下《李凭箜篌引》等名篇佳作,“沥血”则出自韩愈的《归彭城》,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正是启示人们要想做好工作,达到理想目标,必须要付出心血,成功必是“呕心沥血”的结果,从而告诫后人不要奢求不劳而获,要脚踏实地,用切切实实的努力行动来取得成功。

成语“言信行果”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厚德载物”启示人们要有博大胸怀,“未雨绸缪”告诫人们凡事要提前做好准备,等等。这部分成语数量巨大,其中所包涵的思想观念、处世态度、价值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后人提升个人修养的精神食粮。

3 汉语成语在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3.1 进行课程实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75.2 %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所以,基于成语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进而提升其文化自信,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夯实基础,使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明了词义;二是追根溯源,挖掘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师带领学生理清成语的产生、发展脉络,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讲清楚成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三是创新阐释,探究成语文化的当代价值。学好、用好成语,关键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遴选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受学生欢迎的成语,通过反复学习、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取向,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充分发挥成语涵育功能。

3.2 多措并举,激活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利用好第二课堂,以开设课外小组或学生社团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成语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活动效果。以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成语故事绘本的创作,使他们学会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讲好成语故事,在巩固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为其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成语绘画创作比赛,引导其将成语的精髓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总之,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所得、学习所长去进行成语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取得预期效果。

3.3 开展主题宣传,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目前,多数高校都能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环境布置,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零碎,系统性不强,以致于多数大学生都只对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没有深入、系统的把握。所以,利用成语进行环境布置时,最好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比如,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等。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重要事件及时间节点,将成语配以图片,或串连成文字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宣传。如疫情期间利用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生命至上、无私奉献成语等进行抗疫精神宣传;建党日利用开天辟地、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等成语进行宣传;教师节利用德高望重、为人师表、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成语进行宣传。

3.4 发挥自媒体宣传优势,营造成语学习的浓厚氛围

在自媒体时代,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传播作用日益突出,也为成语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第二课堂、环境布置中,师生创作出了大量的原创作品,如绘本、绘画、歌曲创编小视频、用英语讲成语故事小视频等,课题组对师生研学的成果进行遴选、修改、完善、提高,将一批原创精品通过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向大众传播分享,使更多的师生接受成语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成语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宝藏,它虽古老,却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期文化传承和思想建设中又深具当代价值。对于成语文化的尊重和开掘,对于成语文化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课题组下一步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以期发挥成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002).

[2]十九大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莫彭龄. 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J].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54-59.

[4]李大农. 成语与中国文化[J]. 南开学报,1994(6):59,68-71.

[5]丁姗姗. 中华成语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研究[D]. 成都:西华大学,2018(6).

猜你喜欢
成语中华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拼成语
猜成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