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乡村经济发展思路

2022-06-25 22:35邓策予
南北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生产

[ 作者简介 ]

邓策予,男,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 摘要 ]

乡村振兴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解决主要矛盾,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发展好农业、建设好农村、惠及农民,才能够用坚实的第一产业支持国家整体经济体系的建设,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设道路与工作方法,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十四五规划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01

农业是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农产品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农业兴则国家兴,只有振兴了乡村、振兴了农业,才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的发展建设。随着脱贫攻坚决胜战的推进,致力于进一步发展乡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乡村振兴事业也在党和国家的推进下不断落实。然而,在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困难与机遇并存,只有迎难而上、抓住机遇,才能在当今变幻风云的市场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实现高质量农业经济发展。

1 “十四五”农村工作总体方略

1.1 维护粮食安全,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决定了我国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关乎我国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还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性手段和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坚决落实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工作意识。

要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要有健全完善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效区的考核指标。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发展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加快农村农用机械设备研发与创新,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构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业融合的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模式。

1.2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

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通生产、制造、销售渠道,构建体系化、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整体的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粮食及精加工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普惠农民,提高农民的收入。“十四五”规划着重强调了要推动高油高蛋白大豆供给,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并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1.3 积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确保农村地区的有线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各类物联网设施与城市地区同步发展、同步建设,应确保农业信息化升级与发展有坚实的设施与技术基础。并在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之下,打造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推动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实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村经济发展,再到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文化等各类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建设工作,打造数字乡村,提升乡村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4 推进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构建高效连通的政策传导机制、确保各类规划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在“十四五”阶段,必须要站在“十三五”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自治机构建设,从而更为有效地落实各类经济管理、经济发展政策,以党建带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并以强有力的社会治理网络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建设,为乡村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组织基础。此外,还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工商业管理体系建设,打造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服务体系,大力引入更具规模化、集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企业,扶持本土体企业、引进外部企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部门都在推进农业生产设备机械化和农业管理系统现代化工作体系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大量农业用生产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都可以由我国独立设计、独立加工、独立组装,此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下,我国的各类农产品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这为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一复杂的生产环境也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民拥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经验,这些基础性的经验在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的统合之下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复杂的农业生产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又在近几十年来的世界管理学发展、中西农业生產管理理论交流之中加以完善,这为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管理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工作道路。

2.2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条件

在客观上,我国的社会产业发展日益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升、种类在不断丰富,社会对于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农业加工制成品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消费市场。在主观上,党和国家推动了“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基础。因此,从主观到客观,从物质到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着牢固而坚实的基础,这是农村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依靠农业发展农村、依靠农业振兴农村的大好机遇。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产品数量巨大、农产品质量高,而相对应的价格较低、供给稳定,这也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的外需为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了条件。

2.3 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投产的成本越来越低、投产周期越来越短,这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工作。技术与工艺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产品生产率的提高,并推动农业生产联合化、集体化、规模化、机械化。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相关技术生产手段的发展和推广,通过技术振兴、工艺振兴,真正保障广大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乡村整体产业能够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动下进一步向着高质量迈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3.1 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虽幅员辽阔,农村土地面积巨大、农村人口众多,但由于地形复杂,部分地区尚未采取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而恰恰是这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因其复杂封闭的地理条件发展速度较慢,经济基础与物质基础较为薄弱,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亟待攻克的要地。这些地区大多还采用最为原始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较慢,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这昭示着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水平,就无法推进三农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3.2 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乡村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步伐,更关乎每一个农民的切实经济利益。然而,在普遍范围内,我国的各个乡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很多地区虽然选出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但其知名度较低,加工水平较低,市场连通程度较低,这使得这些农产品无法有效地流向全国市场,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并影响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大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如今仍旧采用原始的产品种植、采收和售卖,或简单的腌制、罐装加工处理,并没有发展出自身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有效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3.3 农业新技术新工艺需要进一步推广

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决定了农产品的整体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我国普遍范围内存在乡村人口流失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背后预示着农村缺乏年轻人才更缺乏专业农业生产人才,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体开展的农业生产工作,势必已经无法应对当今复杂的市场状况与社会需求,更没有办法跟上的技术工艺的发展步伐。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较慢,导致大量前沿农业技术研究不能有效地投入生产,变换为实际经济利益。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4.1 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要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就要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发展管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要通过机械设备生产技术补贴、机械设备购置补贴等方式,降低相关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生产部门采购相关设备的投入,确保机械设备能够尽快投入农业生产当中。此外,还应当大力支持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的技术发展,通过相关创新专利奖励与技术补贴,加快针对山区地区等条件复杂、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地区的专门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工作,通过专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实现当地农业生产效率的飞跃。

4.2 普及農业新工艺与新技术

农业生产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是决定了农业生产率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加强农业研究院所、农业院校与一线农业企业、农村农民的联系,通过派遣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交流,有效了解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具体生产需求和相关技术瓶颈,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技术和工艺进行调整。并通过技术支援、专家指导,以及对相关农民、一线生产人员、工程师的培训,全面提升农业新工艺与新技术的普及速度和普及广度。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保障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3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发展

农民是开展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有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保障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生产工艺、农业生产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全方位推进有利于提升农民知识水平的相关教育、培训、交流工作的开展。并通过相关奖励手段,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通过物质奖励等手段推动专业人才进入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相关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尽快投入生产,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4.4 构建连通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在“十四五”期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构建连通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通过提升市场的连通程度,引入乡村电商、对接直采等方式,提高乡村农产品销售效率,畅通市场信息渠道,构建信息化市场,进一步完善以价格为调控导向指标的农产品生产市场体系,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农产品生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系对农村经济生产活动的促进性作用,用科学的手段调控生产供给规模,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工具,降低市场信息的延迟性与不完全性,降低市场本身具有的盲目性、滞后性。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既要面对众多问题与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要锚定国家的利好政策,有效抓住农村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等机遇,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动现代农业管理的应用落实,普及农业新工艺与新技术并全方位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化、农村建设的现代化,保障农民切实经济利益,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部署,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吕莉敏.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内涵、特征与功能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22(1):17-25.

[2]陈包. 嵌入性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治理逻辑、实践困境和行动路向[J]. 当代职业教育,2022(1):73-80.

[3]彭华涛,皇甫元青.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分析[J]. 江汉论坛,2022(1):65-71.

[4]刘婷,梁千雨.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南方农机,2022,53(1):69-74.

[5]吴映雪. 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的多重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23-33.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