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猫
据史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并非只有河西走廊一条,西南的蜀身毒道也是重要的通道,即由古印度经过缅甸,再经云南到达四川。古蜀恰好位于沙漠绿洲丝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的交会处,其以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早期佛教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其中尤以岷江流域最为突出。由于石窟造像通常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依靠富庶之地的贵族资助方可完成。当地豪门世代信佛,赞助供养,于是,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蜀地,佛教石窟艺术反而在发展末期兴盛一时。
资阳市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 地处成、渝直线中点。安岳石刻是县境内全部摩崖造像及圆雕、塔雕、壁雕的总称,它们如漫天繁星散落在山谷沟壑、乡野田间。2000年,安岳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这些静静伫立于一隅的宝藏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沿着云鹫山拾级而上,便来到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塔坡大佛寺。寺院依岩壁而建,大殿中三尊结跏趺坐的佛像高约4米,题材为“华严三圣”。主尊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皆为宋代原物,他们低眉慈目、面容安详,镂空的石雕头冠异常精美,衣饰却很简洁。
面容的塑造是一尊雕塑成败的关键,这两尊造像栩栩如生,眉眼之间尽显悲悯,神的庄严与人的秀美兼具,体现出中国古代石刻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即使时光流转,放到今日来看,依旧有着极强的亲切感和感染力。普贤菩萨为清代垒石重塑,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貌。
宋代是中国美学成就最高的朝代,也是安岳石刻的黄金时代,于是便有了塔坡摩崖石刻这样的神来之作。
塔坡文殊菩萨
塔坡毗卢遮那佛
华严洞圆觉菩萨
“华严三圣”身旁的童子
华严洞地处石羊镇箱盖山,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正壁为5.2米高的“华严三圣”造像,“十大菩萨”分列左右,这是安岳石刻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造像。整座石窟布局严谨,动静结合,虚实得体,典则俊雅。
“十大菩萨”坐于莲台之上,胸前装饰璎珞,衣衫自然垂落;坐姿也各不相同,或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膝盖相抵或相向。其中的辨音菩萨造像,风格既不同于魏晋的秀骨清像,也不同于盛唐的丰腴之美,其面容娟秀,正闭目打禅,仿佛进入万物无碍于心的禅定境界。
菩萨上方浮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缥缈云彩以及各色人物,均精雕细刻、活灵活现,体现了宋代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踏入华严洞的那一刻,便走进了集现实与浪漫为一体的宋代美学世界。
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
毗卢洞紫竹观音
毗卢洞的水月观音是公认最精美绝伦的一尊北宋石刻艺术珍品,因其背后岩壁上雕刻象征南海普陀山的紫竹林,又名“紫竹观音”。
这尊观音高3米,左脚轻踩宝莲,跷右脚侧身坐于蒲葵叶上。她头戴富丽华贵的贴金花冠,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微闭;上身著短袖披肩,胸前挂一串金色璎珞,腰际系一条结花丝绦;下身着一袭薄如蝉翼的绣花长裙,褶纹飘逸自然,富有动感。紫竹观音于恬静中显微动之势,惟妙惟肖,更让人赞叹的是,她那从磐石里透出的优雅风度。
观音本是男身女相。紫竹观音远看如一位端庄的淑女,移步细瞻,却透出少女的娇媚之态,侧面又像一位潇洒俊朗的公子,令人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所折服,难怪其已成为安岳的一张名片。
毗卢洞的供养人石刻也是一大看点,每龛的供养人像都不一样,仔细观看,能发现许多俏皮的形态和神情。
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的茗山寺,因“唐道佛骨禅宗更播于名山”造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盛于北宋,现存60余尊石刻造像,因地处山巅,风化相对严重,另有一种沧桑之美。
毗卢洞供养人石刻
此处所有的佛像均开凿于山巅一侧耸立的岩壁上,气势宏伟。4米多高的毗卢佛和东岳大帝并排而坐,佛道同窟;4.5米高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并肩而坐,俯临崖岸,大势至菩萨的面容已被风化,显现出水波状的层层肌理,如同年轮,记录下时光的印记;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手捧经书;身高5米的文殊菩萨立像最能体现安岳石刻高超的技艺,这是一件美学与力学相结合的杰作,菩萨左手所托经书至少有数百斤,全靠垂地的袈裟支撑,造型十分巧妙。
茗山寺还拥有全国唯一一尊毗卢佛立像,其高6.3米,化佛冠上似有一只金翅鸟立于冠顶,可惜因风化残缺,仅能辨其双翼和腹部,据说这原本是一尊罕见的毗卢遮那金翅鸟王造像。
茗山寺文殊菩萨
茗山寺大势至菩萨
释迦牟尼涅槃龛
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城以北40千米处的卧佛镇,这里不仅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卧佛,还保留下了40万字的盛唐石壁刻经。
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龛”最为恢宏壮观,人们俗称其“卧佛”。卧佛全长23米,身着袈裟,头蓄螺髻,面部丰盈,神态安详。
在卧佛周围还分布着5 5个人工开凿的巨型经洞,其中已刻佛经的有15窟,刻字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单一时代开凿的摩崖刻经窟群。置身经洞之内,满目皆是唐人娟秀、飘逸的小楷,如雕版印刷一般精美、工整,透过这些字迹,似乎可以窥见匠人在烛光中潜心雕刻的身影。
林木掩映下的千佛寨
都说宋刻本“一页千金”,这些年代更早的唐刻本就更为稀罕了。这些经文是直接镌刻于打磨光滑的洞窟壁面之上的,《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几乎将盛唐民间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尽数收录。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西北2 . 5千米处的大云山上,崖壁上的石窟规模壮观。这里也曾有寺,唐代称为“栖岩寺”,清代康熙年间更名为“千佛寺”。原有五重殿宇,几经兴废,1974年,仅存的大雄宝殿又被付之一炬,如今只留下了寨崖上那3 0 0 0余尊造像,故称为“千佛寨”。
这些造像多采用半圆雕技法,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线面结合塑造形象。第56号窟的净瓶观音头戴镂空高冠,轻纱覆体,庄严妙相,尤其是肌肤的温润质感被塑造得格外出色,透着典型的盛唐石刻风韵。
安岳石刻造像通常包括释迦、弥勒、菩萨、金刚、力士、飞天、供养人等形象,千佛寨的力士是最有代表性的,比如第50号窟、第51号窟的龛门力士,均为盛唐出品,很有唐朝范儿。力士横眉怒目,上身裸露,小腿青筋突出,双脚呈八字状站立,雄姿英发。
北岩96号窟保存有完好的盛唐药师经变龛。药师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头部上端刻有华盖,两边有拖着长飘带的飞天。在佛的左右分刻八大菩萨,前后交错站立。两侧的“十二大愿”等题材在他处鲜见,天上、人间的苦乐悲欢跃然壁上。
千佛寨山崖陡峭,林木苍翠,藤蔓盘绕,路随山转。两峰之间新建的寺庙中传出绵长的钟声,山崖上风化斑驳的佛像,在光影下显得十分生动。自然的风光与古老的石刻艺术相映成趣,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千佛寨第56号窟的净瓶观音
中国的古建成就斐然,这座殿中有亭、亭中有塔的木门寺尤为另类。更绝的是,其中的无际禅师亭系仿木石建筑,以石为木,甚为罕见。
木门寺地处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的清泉山麓,是一处明代古迹,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登上台阶,一座三重檐歇山式建筑便出现在面前,门楣上有“无际禅师之塔亭”楷书匾额。
无际禅师乃明代高僧,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在北京圆寂,明英宗特地下诏,命礼部派官船护送其灵柩回蜀,建石塔将其安葬于木门寺。为防风雨,明英宗又命人于石塔上修建了一座石亭。
此亭为全石雕仿木结构,仅两扇门用木料制作,“木门寺”由此得名。亭盖飞檐挑角,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顶雕刻待放的莲蕾,象征佛家的圣洁。石塔顶部呈穹隆状,高4.7米,塔身光滑如镜,正面刻无际禅师坐像,塔内置禅师立棺一具。
木门寺为明朝著名木工蒯祥所建。北京的紫禁城、长陵、隆福寺等,这位大师都曾参与建造,这座木门寺自然也成了传世精品。以假乱真、以石代木,明代工匠高超的石刻技艺可见一斑。
安岳石刻是中國中晚期石窟的最后遗存和南方石窟的重要代表,造像精美,工艺精湛,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总结为“古、多、精、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浓郁的地域化、风俗化和生活化特色,使其如同一座8至12世纪中国全景式社会生活的博物馆。
千百年来,安岳石刻匠人默默传承着前辈的智慧与匠心,他们对石刻的自我要求和精神坚守,造就了安岳石刻艺术的奇观。这些难以移动的石刻艺术的声名,如今也在陆续“飞出”安岳山野,被更多人知晓。
木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