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际人才交流》编辑部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一个来之不易的非凡之约、一方拼搏奋斗的梦想舞台、一次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赢得广泛认可、画上圆满句号。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冬奥,智能新时代”为理念,全方位展现人才和科技对冬奥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备赛工作,五次调研考察冬奥筹备工作,尤其关注科技冬奥成果的应用情况,指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不仅为冬奥会提供科技支撑,更提供人才助力。其中外国专家为支撑北京冬奥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我国冰雪竞技项目整体水平的提升贡献智慧,还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从筹办伊始,科技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冬奥会的重要指示批示,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了以科技创新赋能冬奥的思路,从国家层面建立了跨部门、两地三赛区协同推进科技冬奥的工作机制,成立“科技冬奥”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加强统筹决策,科学化开展顶层设计。2016年,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北京和河北两地也分别设立省级“科技冬奥”专项,共同布局近200个科研项目,涵盖办赛、参赛、观赛,积极汇聚资源和创新力量。
2017年9月22日,原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引进外国人才智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国家训练基地成立中国奥林匹克引智中心。通过引进一批国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北京冬奥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奠定了人才和智力基础。此后,外国专家积极参与冬奥的办赛、参赛、观赛及安全保障等各环节,活跃在运动指导、赛事组织、场馆建设及宣传报道等各领域。
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日本等19个国家(地区)的51名外籍教练。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此次冬奥会中获得的9金、4银、2铜共计15枚奖牌中,由外籍主教练或教练团队执教获得的奖牌数量占一半以上。
从2018年至2021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先后为32个国家集训队引进了许多国际优秀教练员与教练团队,共计150余人次。其中包括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主教练金善台、中国冬季两项队主教练比约达伦、单板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队主教练佐藤康弘等众多知名教练。此外,聘请打蜡师、器材师、整脊师、高水平运动表现顾问等97名外国冰雪人才,涉及多个比赛项目。
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引进109名技术人员支撑场馆建设,从事压雪车司机、制冰师、场地防护安全顾问、造雪师、注水技术工人等岗位工作。北京体育大学聚焦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工作,共聘请长短期冰雪类外籍专家、教练37名,其中4名外国专家在科研攻关、运动训练、组织协调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2021年10月起,科技部指导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为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日本、瑞士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冬奥兴奋剂检查官、技术官员、口译员、试滑员、塑型师等各岗位的362名外籍人员办理了来华工作许可通知及短期来华工作许可。
在筹办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了特聘专家制度,以全球视野遴选优秀人才参与冬奥筹办,加快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做到精准选聘人才,注重专兼结合,强化规范管理。分14批选聘了61人次国内外专家参与筹办工作,其中,来自18个国家的40名外国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拉脱维亚的外籍专家诺蒙兹·科坦斯负责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项目筹备工作;俄罗斯籍专家尼古拉·贝拉克林肯参与完成了高山滑雪竞速项目的造雪压雪、山地运行等筹备工作;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曾连续为9届冬奥会设计高山滑雪项目赛道,在专业领域独占鳌头,成为北京冬奥组委首批特聘专家之一,先后16次到延庆赛区指导赛道规划建设工作。
新加坡籍专家郭宗华,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密苑云顶场馆建设总指挥,主导完成了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多个冬奥保障酒店、密苑云顶乐园、冬奥云顶场馆群赛道等改造或建设工程,受到了海内外专家、运动员的一致好评。新西兰籍专家哈米什,作为密苑云顶乐园山顶运营总经理,协助奥运会自由式场地的建设和造雪系统的安装,确保了所有赛道和场馆准备工作的按时完成并达到标准要求。
为加强科技支撑,“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建立和开展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国际运动科技合作和聘请高水平专家及团队,为冬奥会提供多方位技术支持。
2017年,秦皇岛鸿鼎轻工机械技术有限公司与德国SMT沙尔夫集团公司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山景观光和滑雪场交通使用的齿轨卡轨车,在项目研发与实施过程中,聘请德国长期专家和短期专家多次来华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研发和技术指导。
归国学者、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刘庆宽将国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引进中国,带领风工程研究团队开展“冬奥会室外雪上项目场地防风网关键技术研究”。在冬奥会期间,曾发生过多次大风,在防风网的保护下,运动员场地上的风速完全满足国际雪联的要求,保证了比赛正常进行。
曾经服务于加拿大备战温哥华冬奥会的ACI阿灵格管理咨询评估团队,为评估中国冰上项目备战情况,设定合理KPI、设立队伍发展需求模型和整体备战的管理机制,并对各个国家队在借鉴科技手段备战上提出重要建议。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于冰教授在2021年全面参与了“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基地科研成果“无标志点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目前该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研究,为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队备战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知名越野滑雪科研专家、中瑞典大学汉斯·霍姆博格教授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健康研究院项目团队保持密切沟通,支持“科技冬奥”研究团队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越野滑雪科研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宁波大学依托国际专家优势资源,将冬季竞速项目的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系统引入国内,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借助国际专家的丰富经验与学科背景,开展国家队“训科医”一体化国际合作研究,从训练监控、伤病预防、减阻器械装备以及康复医疗等多方面保障冬奥竞速项目运动员。通过引进“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地区高水平外国专家,带领团队青年教师完成重要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顺利实施。
中国短道速滑队韩国籍主教练金善台(左)在训练中与武大靖(右)交流
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通过视频连线向他的日本教练佐藤康弘致敬(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此外,冬季潜优势及落后项目国际化训练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冬奥会奥林匹克数字博物馆呈现与传播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均有外国专家或团队参与其中。
开幕式上,LED雪花的呈现令人称奇,背后是科技的强大支撑。“雪花”形态主火炬台的整体硬件支撑和软件系统都由京东方科技集团自主研发设计。京东方先后聘请了多名高层次技术专家加入研发团队,包括金起荤、田正牧、李成圭等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最终在开幕式当天向世界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办赛要精彩,参赛也要精彩”。面对多年来我国冰雪竞技运动基础薄弱、参与人数不多、重大赛事成绩不突出的现实,国家体育总局制订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科技保障工作计划》,加强参赛队伍建设,经过几年来的组织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外国专家作出重要贡献。这些外籍教练和专家不仅是中国冰雪的“智囊团”,还是强大的技术支持者。他们帮助中国队选择器材,帮助中国队与国际顶尖的器材服务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科技冬奥不仅体现在训练设施上,也体现在体能、康复、营养、心理等诸多环节,通过组建复合型团队,不仅提升了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也填补了大数据分析、动作捕捉、运动生物力学等领域的空白。
韩籍主教练金善台,自2019年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以来,不仅提升了中国队的实力、增强了队伍的信心,还在包括弯道超越、时机把握等技术环节上做了更多改进,帮助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2金1银1铜的成绩。
美籍主教练迪米特里·卡沃诺夫,2018年开始执教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他在训练时十分关注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情绪波动等细节,同时在训练安排上给予运动员更多自由。最终,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3个项目收获2金1银的出色成绩。
日籍主教练佐藤康弘,2018年受邀执教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队。他十分注重根据运动员不同的性格和身体素质,运用不同方式交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帮助中国培养出苏翊鸣和荣格等优秀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收获1金1银,荣格获得女子大跳台第五名,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上取得的最佳成绩,创造了历史纪录。
美籍专家克莉丝汀·柯林斯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技术顾问参与众多科技助力项目,通过视频反馈分析系统,提升冬季项目队伍的数字化反馈程度;积极介绍众多国际先进的器材、服装、训练设施,为多个冬季项目器材和服装的自主研发广泛联络世界各地的专家和测试资源,为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与外国专家协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大量参与了早期国内体育风洞的设计和试用,协调国外教练试用国内体育风洞,摸索建立自己的测试和运行流程。同时,加拿大运动装备创新和体育风洞专家林恩·布朗利,为国内体育风洞“零的突破”提供大量学术建议和实践经验,指导和协助国内相关单位和专家建立并运行国内的体育风洞。
挪威运动科学家欧文·桑巴克,为雪上长距离项目的发展、测试等提供适用于中国运动员的方案,比如为跨界跨项多批运动员提供了在挪威和中国训练基地的测试方案和建议,以及一批有助于选材和运动员发展决策的数据反馈。
美籍生物力学专家拉尔夫·曼,结合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速度滑冰、钢架雪车和越野滑雪教练提供快速反馈和力学指导。在赛前,结合数据和图像反馈,为教练提供了大量技术动作优化建议,协助教练员进一步分析背后存在的体能、力量和营养等方面的提升需求;针对重点运动员进行运动表现分析,比如确认钢架雪车运动员的起跑优势,帮助他们确立赛前信心。
美籍田径教练和体能训练专家兰迪·亨廷顿,作为运动表现顾问,主要服务于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雪车、钢架雪车4个夺金项目。他不仅提供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指导技术动作,尤其是短道和速滑的起跑,以及专项所需的力量和速度训练;同时深度参与了钢架和雪车的钉鞋的研发,提供大量前沿有效的辅助工具建议,比如频闪视觉灵敏眼镜、起跑反应训练软件等。
在冬奥备战和赛事期间,一些外国专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冬奥会的高质量举办提供语言保障。2017年,“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启动,相关部门密切对接北京冬奥会需求,整合国内外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冬奥会语言服务、推动冬奥会城市语言环境治理、营造冬奥语言文化氛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于2017年7月正式立项,成立了包括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的资深术语专家、翻译专家、奥运语言服务专家在内的项目专家组。《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是囊括8个语种的冬奥会术语库的书面呈现本,采用融合出版的形式,纸质内容与冬奥术语平台融合联动,为冬奥历史首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签名并表达谢意与祝福。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比利时籍专家Roland Scheiff参与冬奥出版物翻译。《冬奥中文100句》是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组织编写的语言服务手册,通过100个中文常用句的基本含义和交际场景,满足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各国代表团在华参赛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亚洲学院、欧语学院多位外国专家参与中宣部“多语种中国形象国际传播项目”,涵盖冬奥会期间的稿件翻译及审校等多语种国际传播工作。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北京冬奥组委特聘的英国籍专家柯马凯(Michael Crook),作为“语言服务专家”参与编辑《北京市民冬奥实用外语手册》一书,以及大量普及冬奥知识的相关材料。“燕赵友谊奖”获得者、河北外国语学院韩国籍教授金敬植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编写总字数超过4万字的培训教材——《奥林匹克会话》和《术语集》,内容囊括了冬奥会历史、各国礼仪、志愿者职责、赛事规则、比赛用语等诸多方面。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冬奥会采取现场观赛与云上观赛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先进传播技术,组织智慧观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不仅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还配备了大量的外国专家、记者、主持人,以他们特有的对外传播视角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赛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和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多个语种外籍员工,通过音视频、图文等方式向世界报道冬奥。例如,坦桑尼亚籍员工法迪里介绍北京如何再度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打造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稿件获得浏览量19.6万。
多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参与奥运会的报道和传播。比如,俄罗斯籍专家康斯坦丁·谢平参与主持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直播,并发表多篇文章。法国籍专家、CGTN主持人莫言,主持直播特别节目《一起向未来——开往冬奥的5G列车》,并发起系列直播《全球会客厅:冬奥伴你行》,直播特别节目累计获得海外浏览量971万,视频观看量86.1万。《中国日报》记者聂子瑞,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第二次参与报道奥运会。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克·力文,作为“奥运会国际传播大使”,多次接受《中国日报》、新华社、中国网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采访,积极分享有关冬奥会的看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北京冬奥会组织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在人员进场、物品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人员体温监测等防疫重点环节,有序推进多项重点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对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全力保障所有办赛、参赛、观赛人员的防疫安全。一些外国专家参与了核酸检测、兴奋剂检测、环境检测、网络安全等工作。
比如,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欧阳兆槐参与核酸检测技术服务;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16年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洪轲参与冬奥环境样本检测技术服务;英特尔公司2017年聘请高层次外籍技术人才蒋颖波、王天琳、杨旭等参与场地仿真服务;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贾能铀为冬奥提供燃料电池技术服务;北京福田汽车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王英、方向明、李德高、柏争先、梁国基等为冬奥提供氢能源汽车服务;北京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聘请外籍技术人才蔡欣华为冬奥提供网络安全防护服务。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背后不仅有可靠的组织保障、强大的科技支撑,还有外国专家贡献的智慧和力量。北京冬奥会为“科技办奥”提供了中国样本,也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地位提升,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