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强
如果从素材的来源给作家分类,那么,大致可分为两类作家:一是由生活到书的作家,例如,海明威、契科夫、帕慕克、鲁尔福等,这类作家甚众,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小说;二是由书到书的作家,例如,尤瑟纳尔(法国)、莱姆(波兰)、图尔尼埃(法国)、博尔赫斯(阿根廷)、芥川龍之介(日本,部分小说)等,这类作家从前人的书中提取素材,形成互文性。当然,更多作家将两者融合,将生活和书籍中的素材转化为小说,例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以及获2018年诺奖的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几年里,我持续地搜集各地的民间传说,乐此不疲。现在流行的说法:讲中国故事。我认为既然要讲中国故事,就必须了解传统资源。而民间传说是一个强大的文学原生传统。马尔克斯将拉丁美洲的“民间神话”融入小说,生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爆炸”。莫言将家乡的聊斋式的神话自然妥帖地安放在小说里。韩少功、阎连科的小说灵活地运用神话元素。汪曾祺也以“聊斋新义”系列重述《聊斋志异》。鲁迅的《故事新编》则是这种做法的中国“先驱”。
博尔赫斯说: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他还说:作家的神话体系本来就是随着时代更迭不断演变进化的。当博尔赫斯说建立“神话体系”时,他列举了诗人,也列举了小说家,比如卡夫卡等。可见,他所指的“诗人”,其实是指诗性。好的小说家都有诗性。我看卡夫卡的小说,就有一套诗性的“神话体系”。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预言小说未来可能的走向、趋势。其中,一种为“利用库存资源”。库存,即为传统。最为丰富的是过去的神话(民间故事、传说),那是千年口口相传的民间资源,其本身就体现了生命的能量。近些年,一个显著的标志是,许多中外作家,采取重述神话的方式,直接利用或转换这个 “库存资源”,更多的作家将“神话元素”置于当代小说之中。例如村上春树的有心有意的“利用”。
《凉亭》《大暖橱》《一卷土布》这三篇是在江南水乡“神话”长河中舀起的一瓢“活水”。4564BCC3-594A-4023-8C5F-32C95387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