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湖北文理学院 图书馆,湖北 襄阳 441053)
全人格教育的理念肇始于20世纪初,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提出,教育即人格成长,而且是完整的人格成长。[1]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核心表现为通过构建知识间关系,培养人格的完整发展,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到高校,大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更多时间关注课堂学习以外的东西,而且会面临人际关系、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全人格教育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2]20世纪末进入我国,在高校里运用广泛。截至2021年1月12日,以“阅读疗法”构建主题检索词在CNKI数据库中发现2015-2021年相关论文842篇。然后,以“高校”或含“大学生”构建主题检索词进行“结果中检索”,获得2015年以来高校里阅读疗法研究的论文242篇。接下来,利用python技术对242份文本数据进行词频提取与权重分析,生成词云图,如图1所示。词频是一个词在文章或一段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一般而言,某个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越重要。[3]除去表现研究对象的、排名前3的“阅读疗法(137)”“高校图书馆(60)”“大学生(56)”,选择其余频次≥3次的26个热词构成词云图的主体,据此对近几年阅读疗法在高校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尤其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bibliotherapi、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阅读疗法、贫困大学生、mental health、大学生读者、心理困境、阅读治疗11个热词;二是主要实施机构为高校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图书馆员、高校3个热词;三是已具有丰富多样的服务方式,包括阅读推广、实证研究、真人图书馆、研究综述、读者服务、书目编制、互联网、交互式阅读疗法、应急服务、模式、阅读、阅读疗法书目12个热词。
图1 词云图—2015年以来相关研究的热词词频
综上,阅读疗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实践,形成了较强的“领头羊”效应,在泰山医学院(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下同)图书馆宫梅玲、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黄晓鹂、王景文等人的带动下,以高校内阅读推广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袁贵仁教授在《试论人格》一文中指出:“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4]在“人格”的完整系统中,心理素质是最为关键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升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就能完成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阅读疗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表现出了积极作用。
关心他人,以专业知识奉献社会是阅读疗法研究的归宿,关怀和引导大学生思考生命人格是高校阅读疗法服务的出发点。帮助新生适应环境及规划学业生涯的书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做最好的自己》《今天怎样上大学》等作品,让大学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温暖。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任何困扰时,阅读疗法都会陪伴在身边,以周到细致的服务推送富有哲理的信息,并耐心热诚地进行交流,将文献内容与大学生心理相结合,构建知识链接,引导学生从书中汲取力量,克服抑郁、孤独、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同时,交流的场所强调温馨,在空间布置上以井然有序的书架为主,色彩柔和的墙面上装饰着励志话语和疗愈图画,学生坐在舒适的桌椅上一边阅读一边向阅疗师倾诉,阅读疗法就在潜移默化中贯彻了“人性的完整与仁爱”的理念,抚慰着大学生心灵,从而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受益者因此成为阅读疗法社团的骨干成员,乐于持续帮助老师开展服务,将关心他人和集体作为自己一次次的超越和完善,进而在学生中形成爱的连锁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帮助和帮助他人中感受到人性的无私与奉献的快乐。[5]
建立由图书馆员、心理咨询师、学生处、团委、嘉宾教师、学生骨干等为主体的各类学生社团,是通过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2007年,泰山医学院成立国内第一个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持续研制有针对性的书方,解决人生目标不明确、感情受伤、自卑、交际困难、就业压力、抑郁、孤独、痛苦、恐惧等问题,消除自杀意念,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心声倾诉会、演讲会、周末电影、书评、影评等活动,[6]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随后,华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相应社团,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过程中,启发其意志品质和创新思维,以一系列的阅读疗法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成长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真善美,迸发智慧的火花。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并在这里与人交往,向他人学习,增强人际间的友谊与沟通,发展社会交际能力,而能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一个人的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阅读疗法讲究“共鸣-净化-领悟”三个层次,这是从触动心灵到感悟道理的阅读过程,友爱、亲密、热诚、信任的社团氛围能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自主教育和自我发展成为可能。
基于阅读疗法的大学生全人格素质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按照袁贵仁教授的定义主要分为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大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最为重要。人格是个性心理的总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将大学生塑造成为完整个体的关键。高校阅读疗法服务调查大学生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书方研制,引领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完成环境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个性完善、情绪调控等一系列的素质养成。从1998年宫梅玲开始阅读疗法研究到现在,以泰山医学院为首的各高校在实践中整理出大量图书验方帮助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伴随国家“全民阅读”战略,阅读疗法在阅读推广的大军中独树一帜。引导、辅导、教导大学生以阅读调节心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推广阅读,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两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的过程。每读一本书都是通过文字和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在阅读中,大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正确的“三观”,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语言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发展兴趣,完成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
表1 基于阅读疗法的大学生全人格素质指标体系
1.媒介立体化。通信技术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使新旧媒体在内容、平台、渠道等方面呈现融合发展趋势。[7]阅读疗法研究与时俱进,以纸质文献为主体,融合网络文献、影视剧目等作为阅读疗法书方,利用多种平台展开服务。如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在新浪博客上开办“书疗小屋”、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上以电子版同步出版《阅读疗法导刊》、郑州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专栏“书药铺子”、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在超星学习通上创建专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等,网络媒体上的诸多服务持续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疗法书方的魅力。趣味性是全人格教育的重要内涵,适应大学生阅读习惯。以立体化媒介模式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增强趣味性,这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全发展的一个重点。
2.主体与方法的立体化。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在学校主管领导的协调下与学工处、团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创建了以阅读疗法为主,与音乐疗法、朋辈辅导法和心理咨询法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8]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仅凭某个部门或某一种方法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图书馆与高校各部门之间达成合作共赢,深入各教学院系,将服务送到学生身边去,以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能实现全人格教育的全面性与充分性。与此同时,不限于静坐在书桌前阅读文字,新的服务方式不断被推出,如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图书馆以唱歌、诗朗诵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乐曲的疗愈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以情景剧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指导学生画出《论语》中慰藉心灵的语句。阅读疗法的灵活多样性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寓教于乐的特性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2011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始,教育部相继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发展。阅读疗法研究与时俱进,泰山医学院于2011年9月成立以阅读疗法为重要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华北理工大学于2015年9月推出《阅读与阅读疗法》公选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8年10月开设《阅读与心理健康》公选课。打造一系列课程,以学校的力量让师生共同参与,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了解阅读疗法,掌握阅读疗法知识与技能,[9]而且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全人格教育工作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阅读疗法研究的系统科学性。在讲述阅读疗法书方的选择,特别是对内容进行导读时,针对大学生特点提炼书方精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表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能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全面统筹,建设和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人格教育框架。
每年的“5·25”心理健康节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都会开展以阅读疗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就全国而言,在高校里,甚至在高校图书馆内部,对于阅读疗法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低下的水平。当“阅读”与“疗法”紧密相连时,突破了传统理念中对于“治疗”的刻板印象,有的人就难以理解,会质疑阅读疗法的科学性。或者,有的人承认阅读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但转而会顾虑接触有情绪困扰的学生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刻意回避,乃至于阻挠开展。营造促进大学生全人格教育的良好氛围,需要加强宣传推广,让高校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学生人格独立、健全发展是刻不容缓的职责,而阅读疗法不仅可以从心理、文化、品德等角度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且由受过相关训练的图书馆员、心理咨询师、专业课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进行施治是安全可靠的。
阅读疗法的实施需要较长时间,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特性决定了阅读疗法不能仅限于图书馆在进行常规阅读推广活动时常用的临时性活动手段,比如“世界读书日”“新生入学季”的定期短期行为。但与长期性特征不能匹配的是,目前在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人才匮乏的囧境。阅读疗法是一门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实施主体需要具备图书馆学、阅读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综合专业素质,实施过程是需要投入情感、体现智力的技术性频繁人际交流,实施客体是性格爱好、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截然不同的一个个鲜活的人,这就对从事此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疗法师有着较高要求。在我国,阅读疗法师多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图书馆员,众所周知,图书馆在高校里属于边缘部门,图书馆员的理论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寻求学校重视,吸引更多相关部门、相关专业的老师加入到阅读疗法的队伍中形成合力,是助力大学生全人格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