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宁市委书记 曹国良
海宁是浙北民营经济发源地。2003年6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海宁调研,指示海宁“要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上,抓好特色产业”。近年来,海宁牢记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今年作出“创新发展年”工作部署,启动与浙江大学共建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以创新赋能先进制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海宁市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7位、科技创新百强第7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37%。
依托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落户的独特优势,与浙大共建以“一校、一城、一廊”为核心的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一校”,即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抢抓学院写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方案等战略机遇,与浙江大学共同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加快集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好浙大长三角国际研究生院。做强浙大国际联创中心,布局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建更多高端创新平台。“一城”,即鹃湖国际科技城。去年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今年继续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省最优科创湖区。目前,一期已有“奕斯伟”等10余家企业入驻,二期电子信息创新园、三期生命健康创新园项目顺利推进中。“一廊”,即杭海城际科创走廊。围绕杭海城际铁路沿线,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孵化体系。重点打造钱塘国际新城,推进高新区科创中心、长三角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建设一批科创楼宇、CBD总部、创业创新园基地,打响“钱塘潮都、青创之城”品牌;建设杭海国际数字贸易新城,打造浙江数字经济第三极;做优开发区漕河泾海宁分区科技绿洲、科创中心国家级孵化器等平台,加快建设马桥科创中心。
坚持一二三产一起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制造业方面,实施百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行动,把研发投入纳入工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提升项目科技含量。实施百项技术智能改造行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实施制造业数字变革行动,迭代打造智能光伏等“产业大脑”及经编、家纺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十四五”形成“142”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1个1000亿级时尚产业,壮大泛半导体、高端装备、光伏新能源、新材料4个500亿级产业,培育生命健康、航空航天2个100亿级产业。服务业方面,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业态。鼓励行业龙头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由服务一家企业向辐射全市转型。农业方面,深化与省农科院战略合作,做强“一镇街、一院校、一产业、一团队、一专员、一项目、一基地”模式,打造农业科创高地。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耕企业创新服务,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潜能。一是构建创新梯队。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推动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的分类培育,今年新认定高企1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推出“小巨人”“单项冠军”培育计划,今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入库100家以上。二是提升研发能力。目前累计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0家。今年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跃升行动,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并向省级以上提档升级。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三是强化创新协同。每年发布百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鼓励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跨界的协同创新,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实施“招院引所”和“深根计划”,加快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大、中科院等共建步伐,深化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机电学院战略合作。运作好八大产教融合联盟。率先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库,加快整合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资源。
坚持金字塔理念,做强“产才融合”市场化引才模式,打造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市。去年获评全省人才工作优秀县市,兑现人才资金4亿、稳居嘉兴第一。一是加速集聚各类人才。积极招引高端人才,实施“海外引才”“精英引领”计划,争创省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去年全职引进顶尖人才1人,省海外工程师入选数全省第一。实施“千博计划”,去年新设博士后工作站6家,引育博士(后)210人,均列嘉兴第一,今年要引进博士(后)200名以上。实施“十万大学生引进计划”“十万技能人才引育计划”,设立“海宁工程师”“工匠日”。二是打响以赛引才品牌。办好创业创新大赛、科创路演等活动,今年要围绕重点产业、企业需求举办10场创业创新大赛,擦亮“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品牌,吸引一批科技人才项目。三是优化人才“后一生态”。释放“省会城市配套、县级城市成本”优势,加快国际社区、国际酒店、国际学校等建设,构建全省独有的国际生态。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0,运作“潮城英才之家”,服务好人才各件“关键小事”。开展HR和CTO联盟主题沙龙、培训交流活动,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将创新摆在全局核心位置,以争创省“科技创新鼎”为工作目标,强化投入保障,营造创新氛围。一是强化工作机制保障。制定科技创新政策3.0,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市党政主要领导当好科技创新“总指挥”,各镇街和部门“一把手”抓落实,建立部门科技服务队、科技镇长、科技协理员、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5支队伍。每年召开创新发展大会,设立“弄潮儿”创新发展大奖、“潮城英才”评选,表彰年度优秀创新企业和人才。二是强化金融要素支持。实施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工程,探索“一个创新型企业库、一个金融服务联盟、一批定制金融产品、一条资本对接路径”模式。动员“百名行长学科技”,组建百名金融顾问团,“一对一”为企业提供专业融资方案和对接资本市场意见。做大做强各类创投基金,发挥好30亿规模“海创投”作用,助力更多科技人才项目。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启用国家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开通快速授权和保护通道,举办10场知识产权“面对面”服务活动,提振企业原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