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情境下的政府网络话语研究

2022-06-23 14:01王国华
情报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框架话语

师 硕 王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0 引 言

近年来频发的各类突发事件造成了物质上的巨大损失,各利益主体会趁势而起抢占话语空间并导致社会舆论冲突。面对突发事件,政府不仅要迅速采取措施保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需及时发声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媒体和公众关于事件的信息往往首先来源于各级政府及其发言人[1],政府的话语表述与媒体和公众关于事件的理解息息相关,因此,对突发事件情境下的政府话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话语是通过特定的符号、规则为人类传达观点与情感的手段与工具[2],由多个主体在具体的互动关系中产生[3]。相关行动者可以借助话语对外部世界进行建构[4]以对受众进行引导[5]。政府话语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功能所发起的相关语类,在中国环境下主要表现为党和政府以政府文件公告、法律政策、政治新闻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6]。政府通过政治话语实现对各类事件的权威性定义和建构从而对社会进行引导。

框架理论是进行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是人们理解事件时所借助的某种结构[7]。框架理论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思想相符合[8],认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经过各种精心剪裁后的现实[9]。外部世界往往纷乱复杂且无所归属,但是人们可以“借助于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10]。框架既包括信息发布者所使用的传播框架,也包括受众大脑中根据已有经验产生的思维框架[11]。传播框架与思维框架经过某种形式的互动后影响人的认知[12]。框架的作用不在于向受众提供全新信息,而在于改变受众原有的信息属性权重来影响公众认知[13]。框架相关理论由Bateson在1955年提出[14]。1974年Goffman 将框架理论聚焦于人类社会学领域而逐渐得到认可与发展,至今已在管理和组织研究、社会运动研究、媒介研究和政治传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5]。其研究内容不仅有关于框架理论本身的研究,也有大量研究以媒介内容文本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的框架建构[16]。既有从用词[17]、修辞等角度[18]对框架进行的分析,也有从信源、版面分布[19]等角度进行的考察。Entman指出新闻框架的四大功能在于问题定义、因果解释、道义评判与对策建议[20]。实际上,对于事态及其因果的界定很容易引申出后续的道德评判与其他认知,不同的报道框架会引向不同的理解方向[21]。所以,问题、原因与对策是进行建构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会有从不同角度对框架进行的各种细分与扩展。如围绕问题的界定视角,可分为侧重于抽象层面的主题框架与偏重于感性层面的情境框架[22];从事实切入角度,有侧重于描绘不同主体之间矛盾的冲突框架[23];从原因角度,存在着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等框架策略。不同的框架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认知与后续变革。

同时,突发事件常常会激发公民的愤怒、担忧等负面情绪[24]。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个人的情感经过社交媒体的作用会急剧发酵成社会情感。面对公众的负面情绪,新闻报道中准确得当的情感话语能够起到疏导和平息消极情绪的作用,而不当的话语会产生更大的恐慌[25]。事实上,情感框架目前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运用较为普遍的一个框架。国外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人道主义框架(“human interest” frame,也可译为“有人情味”的框架)便会从个人和情感的视角对话语进行测量[23]。除了稳定公众情绪,具有情感的新闻报道还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帮助其俘获更多的受众并维持更久的兴趣[26]。在国内的研究中,情感也逐渐被纳入框架研究之中并应用于各种场景,如通过情感框架对突发事件下的政府话语文本[15]、农村抗疫标语[27]以及社会事件下公众微博话语[30]等进行的研究。还有学者将情感框架扩展到文本之外,与图像[29]、场景道具[30]相联系。进一步而言,随着情感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中的复苏,情感愈发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理要素。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受众不仅有信息需求,更有社会关系与精神情感的需求[31]。所以,无论持何种态度,情感是突发事件后政府必然要面对的主题。漠视公众的情感归属而一味地选择理性往往会降低说服效果[32],运用一定的情感话语反而会产生良好的作用[24]。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新闻媒体的话语研究与框架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然而分析的对象往往是各种新闻媒体报道。当下,网络技术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来源的变化等都要求政府采用新的媒介技术与公众进行沟通。不同于前网络时代公众往往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等媒体掌握信息,如今政府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介与社会公众进行更为直接的对话。面对突发事故,政府可以直接面向社会进行表达,公众也可以直接从政府处获知信息,政府的话语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事故的认知。那么,突发事故情境下,政府借助网络平台表达的话语会有哪些特征?基于不同的话语平台会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具体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的分析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 模型构建与数据操作

2.1 模型构建

通过上述文献整理可以看出,话语框架普遍存在着关于“问题、原因与对策”等关于事实的框架与表现各种感情的情感框架。其中,事故的原因自然会引出后续的追责措施,所以追责常与归因置于同一框架之下。据此,本文构建出用于研究政府网络话语的理论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事故框架主要涉及突发事故所造成的各类损失,如对事故性质与定级的表述、伤亡人数等均属于此框架;归因追责框架是对事件发生原因与责任分配的建构,事故原因与后续的责任追究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政府形象的认知,尤其在具有较为浓厚的人为因素事故背后,原因与追责是公众较为关注的方面;对策框架主要指向政府、社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采取的措施,既包括针对事故本身采取的种种救援活动,也包括后续开展的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各种改革举措。此三种框架主要用于阐述事实。而情感框架主要指话语中用于表达情感的用语,比如“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就表现了坚决、无畏的情感,该类话语的表达构建了一个具有责任担当的政府形象。

图1 政府话语框架

2.2 数据来源与操作

2.2.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下的政府网络话语。政府话语形式有各类政治新闻、政策文件等,其在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等平台以文本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文本的框架,可以揭示其背后的价值表达和利益诉求。因而,本文以政府的网站信息与微博文本为材料进行分析。在方法上,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通过选定样本、确定框架、定义分析单元、设置类目、编码、检验信度、分析解释结果等环节进行研究。

本文选择2013年11月22日青岛输油管道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与2019年3月21日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两起特大事故为样本。选择理由在于,从量级上而言,两起事故都属于特别重大生产性事故,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其次,在两起事故发生的地方政府官方微博账号与官网上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话语文本,能够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从时间而言,两起事故之间存在着时间跨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话语框架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

2.2.2编码过程

在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与初步整理后,对已经筛选出的数据进行大致的浏览与阅读,经过讨论并依据相关研究对话语文本进行初步的识别和编码。如,当文本内容涉及到“青岛‘11·22’特别重大事故”等表述则判定该话语存在事故框架。相应地对其余框架进行类似的判定。同时,在编码过程中,对各框架更为具体的识别,如对策框架中,将围绕突发事件展开的救援应对活动与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改革活动进行区分;在情感框架中,不仅判断是否使用了情感框架,同时还对其中蕴含的具体情感进行识别。选取两位研究人员作为编码人,抽取15%的样本来进行信度测试,所得编码信度系数超过80%,说明具有一定信度,随后再对剩余文本进行编码。

3 数据分析

通过案例选取与数据采集,共获取样本377个,其中响水爆炸事故样本共216个,其中来源于官方微博的的样本104个,来源于官网(响水政府与盐城政府)的文本共112个;涉及青岛爆炸事故的话语文本共161个,来源于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的话语文本分别为35个与126个。根据上述编码方式对文本进行编码与统计分析得到政府网络话语的框架分布特征。

3.1 政府网络话语框架特征

突发事件情境下政府网络话语框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政府网络话语框架分布并不均衡,但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在政府网络话语中,各框架运用频率自高而低依次为对策框架、情感框架、事故框架以及归因追责框架。

a.对策框架是政府网络话语中的首属框架。从表1可知,包含对策框架要素的话语文本占样本总量的90%左右(88.82%~93.06%),表明了其在事故后政府网络话语中的中心地位。针对事故展开的救援不仅是公众关注点所在,同样也是政府职责所在。高效的行动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还可以起到稳定人心,改善政府形象的作用。

表1 政府话语框架频率分析(%)

b.政府网络话语具有较高的正面情感呼吁。通过情感话语的表达,不仅有助于引导舆论情感、稳定社会心理,还有助于塑造政府的积极形象并拉进与公众的距离。在进行编码时,对政府网络话语中的情感进行了识别,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共识别出表中所示的6种情感。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悲痛等情感的存在,但相对于忧虑、恐惧等其并不属于消极的情感。政府网络话语中表达的情感基本属于正面的情感。具体而言,救援工作中的急迫与坚决、表现党和政府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感以及整改的决心是政府网络话语中运用较多的三种情感。相关情感主要集中于政府救援活动以及后期整改等行动中,其目的在于塑造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民政府形象。相对而言,对逝者的悲痛、在救援活动中表现出的温情、感动以及未来的信心等情感虽然有利于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氛围,但是相关情感的表达频率较低。

c.事故框架往往作为从属框架而出现。事故框架较多地涉及事故量级以及造成的损失,是容易引起负面情绪的框架。但是出于信息公开的要求必须及时进行发布。作为较为负面的框架,事故框架较少单独出现。如表3所示,事故框架往往作为从属框架与对策框架、情感框架共同出现。如通过描述事故现场的种种危险可以表现出救援活动的艰难,进而更能体现出救援工作者的勇敢与负责。因而,事故框架的运用不仅能够及时披露信息以维持稳定,还能够起到衬托与突出其他框架的作用。

表2 具体情感分析(%)

表3 事故框架与其他框架交叉列表(%)

d.政府网络话语中归因追责框架的表述较低。在突发事故尤其是生产性事故中往往都有人为因素的存在[33],所以在事故发生后公众普遍关注事故原因以及后续追责,归因追责框架理应是政府话语中表达较多的部分。但研究发现该框架却是政府话语中运用频率最低的框架主题,这是因为事故调查所耗费的必要时间较长,而过多地进行相关话语的表达反而会降低政府形象。相应地,降低该框架比例反而有助于转移公众焦点以减轻压力。

如前所述,框架的使用目的在于建构事件并将受众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方向。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突发事件后,政府的网络话语表达较侧重于通过对策、情感等框架塑造负责任的、有同情心的政府形象并营造积极有爱的社会氛围而倾向于回避对责任问题的回应,以维持社会稳定并维护政府权威。

3.2 政府网络话语框架差异

在对政府网络话语进行总体性的结构分析后,还需注意到,网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现实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网络平台,如门户网站与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属性进而要求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因而,需要对政府网络话语的差异进行研究。同时,在选取案例时,选取了不同时间下的同类型事件,所以后文也会对政府网络话语在时间方面的差异进行简要的探讨。

a.平台差异。不同的话语平台有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本研究中政府网络话语分为官方网站话语与政府官方微博话语。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平台的话语在框架运用方面类似。无论是微博话语还是来自网站的话语,其框架运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策框架、情感框架、事故框架与归因追责框架。但从框架运用比例而言,除了归因追责框架以外,政府网站话语的框架运用频率均高于政务微博话语。原因在于微博作为社交媒体虽然在灵活性与互动性上更具优势,但存在内容较短且零散等问题,因而在每条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相对较少,框架运用比例相对较低。相比较而言,门户网站信息文本则因内容较为全面而包含相对丰富的框架要素。

表4 不同平台话语对比(%)

进一步而言,不同平台话语框架在侧重点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前所述,在对话语文本进行编码时对情感框架与对策框架进行了进一步的识别。如表5所示,对策框架可以分为针对事故展开的各种救援活动以及后续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而展开的各种政策变革。总体而言,在政府网络话语框架中,涉及后续变革活动的比例低于事故救援活动。但在不同平台该话语框架的运用存在区别。政府微博话语中事故救援活动框架比例要高于后续改革活动,在政府网站话语中则相反。这仍旧与平台差异有关。微博更重视时效性,往往在事故初期更能吸引公众注意力,恰好与前期开展救援活动的时间相对应,因而事故救援框架在微博话语中运用更多。后续改革活动往往涉及更多的政府会议、政府文件以及后期的各种检查活动,此时不仅从时间上已经无法吸引公众,同时这些对于政府来说是常态化的必须工作,但对于公众却缺乏足够吸引力,仍旧不符合微博的平台属性,因而相关内容的话语框架在微博话语中出现频率较低。同理,不同平台对于不同活动的侧重也会导致相应情感表达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能够根据平台选择相适应的表达方式。

表5 对策框架细分(%)

b.政府网络话语框架的时间变动。由于两起事件发生于不同的时间,从中也可以对政府网络话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时间变动分析。首先,从话语框架运用而言,响水事故中话语框架更为丰富,各框架运用比例相对青岛事故而言都有所提升,表明了政府在网络话语表达方面愈加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框架以对公众进行引导。在各框架中变化程度最大的是情感框架与事故框架的运用。情感框架运用比例的上升意味着政府表达过程中运用了更多的情感。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空间中后真相特征的愈发凸显,公众情绪的疏解越来越成为政府需要直面的难题。单纯地依靠理性话语表达已难取得效果,越来越需要情感话语的表达。在事故框架运用方面,意味着官方对事故损失与事故细节的公开。社交媒体时代公开而非遮掩问题反而更加有助于消除焦虑与不安,所以政府会公开更多与事故本身相关的信息。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需通过网络表达对社会公众进行引导。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定量内容分析方法,以两起特大生产事故中政府通过网站与微博发布的信息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政府网络话语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如下:

首先,重大突发事件下的政府网络话语框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话语框架运用从高到低为对策框架、情感框架、事故框架和归因问责框架。在事故发生后,政府通过网络话语表达更侧重于突出负责任的政府形象,而较少正面谈及责任相关问题。其次,虽然网站话语与微博话语在框架分布方面存在相似性,但是不同平台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总体而言,政务微博文本所运用的框架相对单一。在内容表达方面,对策框架中,微博话语更为强调事故救援活动而网站话语则更为强调后期整改活动;在情感表达方面,微博话语侧重于表达救援的坚决等情感,而网站话语则表现出后期整改的决心。此外,通过不同时间两起特大生产事故的简要对比,初步讨论了政府话语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网络话语中运用的框架要素越发丰富,更加重视事故真相的发布与情感的呼吁。

4.2 启示

突发事件下的政府网络话语表达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分析,本研究有助于从话语框架角度提供启示。首先,政府网络话语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在事件后果、原因、责任与情感等方面,要采用恰当的框架以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引导,同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其次,意义的建构是双向的,政府在进行话语表达时要充分考虑公众需求。因此,在未来话语表达中,框架的运用要更具针对性。最后,话语表达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平台与渠道,以更符合平台属性,进而提升话语表达效果。

4.3 讨论

本文对政府网络话语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仍旧有以下不足:首先,只对地方政府的话语进行了研究,并未涉及政府层级的差异;其次,本文只对政府话语框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于框架的形成因素、话语框架的效应等并未进行讨论;第三,案例主要集中于生产性事故,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类型的事件并未涉及;最后,虽然对不同时间下同类型事件的话语框架进行了对比分析,但只是初步探讨而未展开,且案例数量不足导致结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这并不代表研究无意义。政府网络话语可能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其话语表达特征及变迁具有多种可能性,本研究只是对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更多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框架话语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突发事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