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丽
(太原工业学院)
自资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实施以来,国家、社会、学校对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加强完善,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有效地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向着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的目标努力。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然而,就目前我国资助工作,仍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不断完善工作模式,因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不断地扩招,进入高校时专业课和文化课双重要求的独特性,本文针对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研研究,总结设计艺术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现阶段资助的特点,寻找具有针对性的资助对策。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比对分析近两年的资助数据,挖掘认识设计艺术专业资助工作的内在规律,找到适合新时期本专业的资助工作对策。
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2020年共有在读本科生868人。生源地约50%来自于山西省内,其余来自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四川、宁夏以上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差距。根据学院要求每年的经济困难库认定不超过总人数的35%,2020年设计艺术系经济困难认定278人,占总人数的32%,设计艺术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经济情况稍好,每年的经济困难申请认定比例通常未达到总人数的35%。该调研把曾进入或本年度进入认定库的同学为调查对象,充分考虑到调查样本的客观性,选取年级为大二、大三、大四,人数比例基本1:1:1。其中,男生 102 人,女生 189人,男女比例接近1:2,与全系男女生比例接近。
该调研开展在新学期伊始,大一新生未报到,但根据每年既定招生比,该样本具有较高的调研价值,能够客观的说明目前设计艺术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发现的关于资助工作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
太原工业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设计艺术系现开设4个专业,分别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艺术与科技。本文研究的数据适用于同等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
本次调研样本总计291名同学,学生生源地情况如下图1。83%的同学从高中开始学习美术即艺术设计专业前期学习,仅有27%的同学从初中或初中之前开始学习,而从学龄初期接触美术的同学仅仅约为8%;45%的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原因为文化成绩较低,通过美术特长学习升学,42%的学生出于自身喜欢选择专业,还有8%的同学遵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专业,5%的学生不清楚选择的原因。
图1 样本学生生源地情况
根据调研发现,笔者所在系经济困难学生2/3来自于农村,剩下1/3的学生来自于城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美术时间较晚,缺乏较深厚的专业素养培养。社会大环境中全体民众重视教育,本科教育走向大众化,也造成从高中开始家长非常重视孩子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论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对于文化课较弱的部分同学依旧会选择专业特长的学习,其中美术专业是准入门槛较低的专业,这也是将近半数调查对象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但是高中时期的美术学习基于应试的准备,定期的基础功底学习,考试前的集训学习、选择院校的独立培养所需的费用逐年升高,给许多本不富裕的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对象为本年度或入学以来进入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否为经济困难学生”及“是否进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名单”题目结果如图2、图3,学校确定的困难类型:特殊困难占比14.78%,突发性困难占比28.18%,一般困难占比57.04%。
图2 样本学生是否为经济困难学生
图3 样本学生是否进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名单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学院规定有必要每年认定一次,实现系部经济困难库为动态库,家庭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可不进行下一年的申报,但是家庭突发的经济困难可在下一年度或学校补充认定时加入;调研对象中89.69%的学生为经济困难学生,但进入家庭困难名单的学生为81.44%,其中约为8%的学生存在是经济困难学生但并没有被认定的情况,对比前文笔者所在系部每年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并未超出比例,分析其实际原因可能存在个别班级经济困难学生较少,认定名额空余较多,还有个别班级所申请的学生较多,以至于班级在评议过程中会出现申请后但和其他班内同学相比较条件稍好,班级满额导致未被认定,按班级进行名额分配会出现上述情况。
在认定困难类型中特殊困难、突发性困难、一般困难呈现1:2:4,设计艺术系整体特殊困难学生较其他系较少,特殊困难人数基本能占到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其中56%的学生为脱贫、边缘易致贫、脱贫不稳定家庭,44%的学生多为单亲家庭或直系亲属残疾;突发性困难中多以直系亲属突发去世、疾病为主;一般经济困难学生占到总认定人数的半数以上,结合调研学生2/3来自于农村,父母拥有固定工作的家庭较少,工作以务工务农为主,有能力承担学生的前期美术培训费用,以及上大学的日常开销,但多出现家庭成员疾病,导致拮据的家庭更加紧张。
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前三为家庭债务(50.52%),直系亲属或本人患病(46.39%),多子女上学(40.21%),其余还有遭受自然灾害(17.53%),脱贫、边缘易致贫、脱贫不稳定家庭、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单亲等低收入家庭(17.18%),其他原因(如家庭人口多、父母离异等占比10.65%);78.35%的学生家庭总收入在40000以下,17.18%的学生家庭总收入在40000-60000之间,仅仅有4.47%的学生家庭收入能够达到60000以上。4口家庭占比46.05%,5口家庭占比19.59%,5口以上家庭占比14.78%,3口家庭占比14.09%,2口家庭占比5.5%。家庭收入稳定情况如图4。
图4 样本学生家庭收入是否稳定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达到8000元,调研学生多集中于农村,家庭情况基本高于最低收入标准,但是家庭收入普遍不稳定,支出多样化,如医疗支出、教育支出,且家庭多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家庭人口较多,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支出。
学生生活费调研情况:47.42%的学生在800-1000元,37.8%的学生在800元以下,11.34%的学生在1000-1500元,仅有3.44%的学生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在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如图5),助学金最多占68.04%,其余依次是助学贷款40.21%,各类奖学金26.46%,勤工俭学9.28%,学费补助8.93%,社会助学金3.78%,还有其他各类补助7.22%,没有获得资助的学生占到16.84%。
图5 样本学生获得资助项目情况
学生了解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情况如图6。对国家助学金最了解占79.38%,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相对比较了解分别占比54.3%,53.95%,57.73%,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政策了解较少分别占比21.65%,8.93%;对于学校的经济困难认定47.77%的同学了解,46.74%的同学知道一点,5.5%的同学不了解;了解政策途径:72.16%的同学入学前阅读学校相关资助政策,63.23%的同学由学校老师介绍了解,27.15%的同学由学姐学长介绍,4.12%的同学通过家乡政府宣传,查阅新闻、资料等方式了解。
图6 样本学生了解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情况
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渠道畅通,方式多样,但即使是经济困难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度仍有待加强,国家助学金较其他资助政策的普及范围广、金额较高,学生相对较了解且申请人数较多,其他资助政策也要注意资助前的政策宣传,扩大受惠学生群体,同时也要明确告知学生获得资助,也存在少部分获得资助但不知道的情况,例如我校伙食补贴和副食补贴基本上全覆盖。
根据样本学生生活费消费情况(图7)来看,饮食消费和学习消费占大学生活消费的主要部分,而获得资助获得的奖助学金等也绝大部分钱用于生活费的使用(图8),在资助是否能满足经济困难生的需求调查中(如图9),83.51%的同学认为基本满足日常需求。由此可见资助资金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家庭提供、个人兼职、贷款、勤工俭学、社会帮扶等,完全可以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图7 样本学生生活费消费情况
图8 样本学生获得资助使用情况
根据以上问卷调研,针对于设计艺术专业学生以一般经济困难为主体的资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水平。
加大政策宣传,实现两个主体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第一个主体为被资助学生,目前政府、学校、社会均开展多种方式的资助政策宣传,而作为受众学生,获得信息渠道局限于学校,部分同学到了大学才知道可以获得资助、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以至于出现未了解就认为贷款麻烦、或者害怕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下,从而拒绝贷款或者助学金的申请,未能解决在家庭需要帮助时寻找到途径。所以学生应主动通过学校、网络了解政策并解决燃眉之急,或者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向所在系部提交申请说明,更主动地表达意愿、获取帮助;第二个主体为社会各界隐性资助力量,不同高校因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生源人数等在资助的奖学金设立项目、奖助学金金额存在差异,高校应联系政府、优秀校友等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更多的个人、群体投身于资助中,传播正能量,树立新榜样。
当前资助工作的重要议题是资助育人,在发展的资助体系的基础上,育人功能是重点。资助育人要求资助工作必须转变资助理念,在创新型资助发展中,由“资助”转向“自助”。在保证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基础工作环节上的公平公正,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学生不能把眼光聚焦于本学期、本学年是否能有资助,而应放心于提交材料后学校公平的评审,着眼于自身长期的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学校要持续做好社会各界、学校各部给予的“外力”引导扶持,让“自助”成为“立德树人原则统领资助工作”下的重要途径,加强学生学业、就业、生活、实践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长远的发展依托于源源不断的“内力”,同时“内力”的发掘做好与感恩教育的结合,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资助工作应该与思政教育工作、教学教育工作相结合,拓展由“单一”的认定进行申请评审的方式,转向“多元”。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后的评定,一定要在资助前、中、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专项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正确地看待资助工作。如笔者所在系开展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三课教育,通过学生辩论、演讲、情景剧、场景模拟等不同的方式的挖掘演绎,让大学生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认识到资助的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人,申请资助也是需要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受助者也并非是“比困”而来,让资助工作真正做到“精神扶志”。与所在系教学内容深度结合,挖掘教育资源,例如专业学习PS课程就可以把资助主题融入进行海报设计、图书设计、包装设计等。学校在课程学习中明确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在专业学习中挖掘思想政治资源,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把资助工作和专业学习融合在一起,发现同学们身边的优秀榜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建立的资助政策体系,每一项资助政策年度内单独开展。进入大学后,不同年级在了解政策,自我规划、发展上存在着阶段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消费观念,养成诚信品质,并进行大学四年纵向跟踪,关注、研究、分析每个个体学生的发展变化。困难与非困难的相互转变,要求我们开展此项工作不能简单的是本年度的申请评定,更要注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开展,让资助工作组成员、任课教师、班级辅导员、班级所有同学等都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在各个时间段出现各种情况及时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