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亮
(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美国学者最早提出的项目管理理论,历经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一套成熟且独特的管理体系。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将项目管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能够有效提升项目进度,增强团队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个项目质量的提高。在目前多个行业的生产活动中,项目管理理论均显示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出版社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与自媒体的巨大冲击下,从事业单位正式转型为企业,下属机构也大多数已完成整合,出版传媒企业应运而生。转型之后的出版社面临市场的多元化,需要运作的项目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因而将项目管理引入到出版行业之中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方面,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的出版业已非常成熟,相应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均达到成熟阶段,且图书出版资源与资源配置方式十分完善,这为图书出版项目管理提供了诸多条件。然而,由于我国出版业起步时间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需要汲取更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出版业实施改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出版行业还不成熟,在一系列完善过程中不管是体制还是市场经济均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如果采用图书出版项目管理方式,则有助于实现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管理质量与效率的双向提升。
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应用意义。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图书出版行业存在一定差异性,以工作机制为例,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决策层,即执行层与决策层之间的权利是相互分离的状态,部门之间协作灵活性不强,甚至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利益,对集体利益不甚关心,加之权利与责任划分不对等,造成员工积极性严重受挫。特别是近年来,图书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应对同行竞争之外,往往还要应对其他领域中出版物的市场竞争,特别是网络出版物对传统出版行业构成了巨大威胁。截至目前,网络出版物已抢占了部分传统出版行业的市场份额,加之当前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的图书出版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导致难以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现代读者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这就使得如果不对出版社进行改革,不认真分析与探究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则极有可能被市场淘汰[1]。因此,出版社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改革内部管理运作机制,确保各部门间能够和谐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版社的管理成效。
图书出版项目的属性指的是在成为项目之前的图书所具备的特殊属性。从本质上讲,图书项目管理是出版工作者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对图书出版实施的全方位与全过程管理,目的是实现图书项目中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具体属性包括:首先,一次性。图书出版项目最具特色的属性就是一次性,这是因为图书出版项目多数是全新项目,并无可重复先例,但却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即起点是图书选题的具体策划,终点则是该图书产品的市场退出。其次,目标性。图书出版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在制定好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再细分为质量目标、经费目标、成果目标与时间目标等。[2]。比如,选题立项之后因预想目标没有达成而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问题出现而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等。第三,整体性。图书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且具有鲜明的次序性,通过环环相扣形成有机统一整体[3]。第四,渐进性。每个图书项目都属于全新的尝试,风险随时存在,因而开发和实施具有渐进式特征。要想最大化降低风险,必须因势而为、精耕细作与及时调整,树立“阵地意识”,注重积累式发展,也需要拥有最小代价的观念与意识,该停则停,及时止损。
“城市反恐医学救援高峰论坛”是为世博会保驾护航的一次国家级安全会议,召开时间为2010年4月9日。[4]策划编辑发现这是一次通过合作提高出版社品牌影响力的绝好机会,于是及时向出版社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以及个人设想,并成功得到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之后出版了《城市恐怖袭击医学救援指南》这部热点图书。
项目策划主要是为某一目标的实现而产生的良好构想或特定想法,即对某个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创意。策划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通常会受资源、时间、资金等多方因素约束,这一系列约束性条件不仅是项目完成的制约性因素,而且是项目策划者需要遵循的相关条件[5]。该社敲定项目之后,迅速成立项目策划部,核心任务就是围绕这一选题开展论证与预测,并深入探讨此项目的可行性与价值[6]。具体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市场调研和选题论证。围绕此类型书籍的市场份额、作者影响力、对手所占市场份额、读者定位等相关条件展开市场调查等。另一方面,编写人员的确定。如主编与名誉主编的确定、编写人员的确定等,经讨论一致认为,应从参加过抗洪、抗震等灾后救援行动人员、校内学术影响力强的人员中进行遴选,且需要具备4项条件:学术造诣深,在业内具有较强号召力,属于该领域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灾后紧急救援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给业界同行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救治方案;获得过学术成果或参加过大型图书编撰工作,具有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可以确保按时完成规定部分书稿的写作任务[7]。
选题立项获得批准后,编写工作开始有序展开,图书定稿后距开会日期仅有约2个月时间。在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项目编辑牵头成立了项目团队,并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团队组建与目标确定。项目编辑担任项目经理,项目团队成员包括项目策划部全体人员、项目编辑、文字编辑部成员、版面设计部成员、校对部成员、出版科成员以及发行部成员等所有相关人员。在项目启动会议,明确了团队组建、项目目标确定、成员分工与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并确保能够在2010年4月5日之前将图书出版工作彻底完成,且印制质量与图书编校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项目计划与管理运作。这部图书是80多万字的全彩印专业著作,从稿件交付到出书日期仅有2个月。该图书制作周期短、成品要求高、工作量大,项目交付时间已定,每个环节只有争分夺秒才能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综合考量时间导向型项目管理特征,项目编辑拟定了一份详尽项目计划,将项目时间安排与基本流程予以确定,团队成员每人一份,作为项目开展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图书出版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与协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激励团队高质高效完成既定任务计划、组织与协调各环节工作顺利推进、保质按时出版图书。因此,项目管理是实现选题立项的重要保证。项目策划方案则是策划者想象力与创造性的体现,功能在于优化内部结构、提供具有创造意义的资源整合方案。以上构想的落实需要凭借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以及依赖项目团队和项目编辑的集思广益与工匠式的劳动,依赖于科学调度与严密组织,如此才能让计划变为现实[8]。而在这一环节中又牵涉到时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项目收尾及评价要素的合理应用,具体应用如下:第一,时间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三重约束理论,该图书出版时间要求严格,甚至刻不容缓,这就要求项目组必须将时间约束放置首位,利用约束性最弱的费用约束灵活满足其他约束的更高标准与目标。第二,质量管理。图书出版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所要出版图书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以及怎样达到这一标准。作为一种产品,图书的质量包括内在质量与印装质量两方面内容。同时,图书项目质量管理属于全过程管理,需要所有成员的群策群力,即从选题、审稿、校对与印装等所有环节严控质量。第三,成本管理。图书项目根据成本管理确定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以及各类资源所需投入的数量与时间等,以此制定图书项目资源供应计划中的项目成本管理活动;按照图书成本估算,分配各项具体工作的预算与费用定额[9]。图书项目成本管理就是最大限度让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与计划范围内(项目成本费用图如下所示)。特别是项目实施过程形成了系统性档案文档,这为以后图书出版项目的实际运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1 项目成本费用图
图书出版行业以往所采用的事业类管理机制,以条块分割管理制度为主,这与图书出版行业依赖于部门间交流合作的管理所需相背离。对此,图书出版行业要想适应市场发展,必须革新传统的事业类管理机制,创新分配制度,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采用竞争上岗制度,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图书出版行业还应强化图书出版类知识的培训,培育充足的专业图书出版行业人才,且要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科学预测市场发展趋向,深化对市场的了解,善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体制机制的高质高效转变。
科学划分项目管理各部门的职责,确保合理分工与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增强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执行力。其中,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策略层以调研市场需求为己任,并负责签订出版合同,而出版社的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执行,即根据策略层的具体决策负责落实监督、管理、维护与控制等一系列任务。同时,出版社的编辑与业务人员也要遵循策略层的决议,优化调整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具体方式,其要承担相关经济责任。
清晰明确的质量目标是出版社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一般而言,图书出版行业的质量目标所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具体包括:出版内容的质量、编辑校对的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监督与管理成效、部门协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只有高标准、严质量,才能实现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才能确保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才能促使出版社内部管理的协作效能最大化。
图书出版项目管理质量由人才质量所决定,因而打造专业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提升项目管理实效的核心。比如,严格选聘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是必备条件,尤其是较大型项目的管理人员选拔更应慎之又慎,可由出版社决策层与管理层负责筛选;具体的项目管理人员则可由项目经理予以选择,再经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图书出版项目不同环节的人才标准不同,如项目营销组对人才的工作效率要求比较高,策划编辑则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设计制作能力,普通营销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与营销能力,装帧设计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与较高的时代审美力等等。只有各个环节专业人才组建起来的团队才是“狼性团队”,才能同心协力的、高质高效地实现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目标。
以西方发达国家图书出版行业为例,其出版单位普遍实行“准入制度”,不予以限制与规划,以市场淘汰机制为主,优胜劣汰。在出版行业管理方面,则以法律管理为基础,执行政府与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及自治管理,侧重于制定税收、基金制度、财政来引领出版行业的发展,而计划性的监管与指令较少。其中,行业协会在约束协会会员、行业制度制定、经济信息服务以及出版数据统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0]。综合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图书出版行业方面,宏观的管理制度、畅通无阻的资源配置渠道、丰富多样的出版资源与成熟的出版市场等保证了出版业的有序快速发展,且相对成熟的图书出版公司均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即通过这种精细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外部资源的高效利用。
国内图书出版项目管理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尽管受传统文化习惯与理念制约,还无法快速步入规范化、有序化、高质化的发展轨道,但随着图书出版行业的体制改革与市场化推进,图书出版项目管理作为适应市场发展、全新的一种管理模式,必然会进一步扩展影响范围,并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出版项目管理模式与体系。尤其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市场国家化的推动下,作为图书出版行业的通用管理规则,项目管理在版权交易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由此可见,图书出版项目管理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版业作为播撒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人类生活与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出版质量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种各样的期刊与书籍出版通常包括选题策划、调研市场、编辑加工、出版校对以及成品运输等多个流程,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对出版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作为企业当前最为常见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对优化出版行业的规划管理与市场效率有着关键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项目管理在出版行业中的运用路径,旨在促进出版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